蜀道从天堑变通途,作为现代交通史上的奇迹,不能忘记这些先驱者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3 02:45

上篇写陈仓道的时候,我留下一个问题,就是连云栈道和川陕公路,今天就把这个问题写清楚。

一、连云栈道

连云栈道什么时候修的,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记载。现在一般认为是南北朝的时候,是北魏正始年间重修褒斜道的时候开辟的,并且称之为“回车道”。

证据是在褒斜道石门洞内刻的《石门铭》。在《石门铭》是序文中说褒谷南口以北200余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回车”的地方。北宋《太平寰宇记》说凤州南160里的地方有一个“回车戍”。


加上其他资料的考证,都指向了现在的江口镇。专家们说不清楚的事情,我就不插嘴了,但是唐代以前这条道就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初唐四杰”的老大王勃入蜀路上,先是走的故道,后来又跑到褒斜道上,就是证据。

这条道路开始被称为“连云栈道”,已经到了元代编修的《析津志》。

历代的里程长短不一样,加上各种资料缠杂不清,对于这条道路还有很多的争议。但是大多人还是认为“回车道”就是所谓的“连云栈道”,基本确定起点就在现在凤县东南的连云寺村。

(我一直想去连云栈道走走,但是还没有机会,所以我要参考网上的一些资料。)


不过,我曾经坐在车从汉中到宝鸡的时候,走了316国道的时候,基本对连云栈道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连云栈道是连接陈仓道褒斜道到汉中最便捷的道路。

在写陈仓道的时候,大家会很明显地看到从宝鸡到汉中是绕了一个大大的弯道,其实蜀道最终的目的是通向蜀地成都,这样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节点的汉中,去那里绕个弯,也就正常了。

二、西汉公路

既然写到了连接陈仓道和褒斜道的连云栈道,在现代,还有一个公路和连云栈道的作用是同样的,这就是在中国公路史上绝对绕不过去的西汉公路。

西汉公路,这绝对是改变千年“蜀道难”的开始。


张佐周拍摄 老石门 1937年

(西汉公路后来是川陕公路的一段,限于篇幅,以后有机会再写到四川那段。多年前我是骑行过的,算是给自己先挖个坑。如果西安的疫情延长,在过年前,我是会动笔的,不过请各位读者老爷持续关注,那一段路绝对震撼。)

严格来说,西汉公路是早于川陕公路的计划的,民国南京政府1934年6月西汉公路开工不久,中央军逼近四川。1934年10月蒋介石就迫不及待地下令由成都平原向北打通大巴山,将公路修进陕西的汉中,与刚赶工的西汉公路衔接,就成了凿通九百里蜀道的川陕公路。


张佐周拍摄 鸡头关开山完工 1936年

修建的初衷当然和战争有关,一是所谓的“剿匪”,二就是在1932年第一次淞沪保卫战后,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国防问题,据说是蒋百里提醒蒋介石要小心日本学习蒙元灭南宋的故事。

两个原因放在一起,委员长就才火急火燎地动工了。

按照当时中国的国力和当时蜀道的实际情况,在蜀道上修公路,简直是比“蜀道难”更难的事情。

首先开工的西汉公路,由全国经济委员会公路处处长、川陕公路总工程师、被誉为“中国公路泰斗”的赵祖康亲自组团踏勘,遍踏数千年翻越秦岭的蜀道,择定盘山而上的路线。

专业的事情我不懂,我们就看看西汉公路的线路:从宝鸡市益门堡,沿清姜河出发,过大散关,次第翻越渭滨区秦岭顶、凤县酒奠梁、柴关岭,然后经过秦岭南坡的紫柏山国家森林公园、张良庙,到留坝县城。留坝以下,走武关驿(姜窝子)、马道镇,过青桥驿、褒谷口至汉中。

第一段,宝鸡至凤县,由工程师孙发端负责;第二段由凤县至留坝,由工程师张鸿逵负责;第三段由留坝至汉中,由时年24岁的年轻工程师张佐周负责。(我觉得这些人名有写下来的必要)


张佐周拍摄 在大散关进行公路测量 1935年

1937年7月,经过为期3年的艰苦奋斗,由他们和千千万万无名筑路人用血汗铺就的西汉公路终于全线贯通。

这条路的情况,我引用用茅盾先生的文章,他1940年从宝鸡出发走过,写过两篇,一是《拉拉车》,二是《秦岭一夜》。我选《拉拉车》中的片段。

“从宝鸡到广元(四川),要经过那有名的秦岭,秦岭虽高,并不怎么险;公路盘旋而上,汽车要走一小时光景方到山顶。你如果不向车外望,只听那内燃机的沉浊而苦闷的喘息声,你知道车子是在往上爬,可不知道究竟爬了多少高,但你若向外一望,才知道秦岭之高是可惊的,再向远处看,你又知道秦岭之大也是惊人的。”

这一段文字倒还罢了,下面写“拉拉车”的一段才令人称奇:

“自宝鸡到广元,通常要"拉"十多天,倘遇风雪,不得不在小村里"抛锚",那就等上个三五天,七八天,都没准儿。然而通盘计算,坐"拉拉车"还是比汽车快;“拉拉"算它二十天到广元,但倘无特别门路,则二十天之内你休想买到车票。”

看到没有?人拉的车子在川陕公路上效率比汽车还高,而且费用也差不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搜这两篇文章。我们还是说说当时的西汉公路吧。


张佐周拍摄 酒奠梁盘山路 1937年

当时西汉公路有几个高难度的工程,一是秦岭大梁、雄峰酒奠梁和柴关岭,海拔都在2000米左右,上下都是十几公里的大坡。二是鸡头关,“乱石排云出,孤峰带雪寒。”鸡头关大桥更是中国桥梁史上的名作。

试想如果没有相当科学严谨的勘测、设计,这条公路是通不了车的。要知道,以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有大型的桥梁隧道的。

最难得的是,负责留坝至汉中公路段,刚从从北洋大学土木系毕业的张佐周面对“石门”古迹如何保护的时候,神来之笔,在褒河上游把公路从河西改道河东,这样,我们才能在汉台博物馆看到“石门十三品”。


张佐周拍摄 鸡头山铁桥 1937年

只可惜解放后的石门水库修建时,石门永远地沉于水底。

现在宝鸡至凤县的110多公里属省道S212,凤县经留坝至汉中段的100多公里是国道316的一部分。

“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如果你从这里走的时候,在游览完张良庙的时候,不要忘记过柴关岭时,看看赵祖康题写下的“柴关岭”。

川陕公路后来对于抗战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只提一下百万川军出川,其中一路就是北上从川陕公路跨越秦岭,开赴抗战前线。

三、宝成铁路

本来写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结果我一想,西汉公路都写了,为什么不提宝成铁路?毕竟,我上中学的时候,《也走灵官峡》我熟读的一篇课文,不过我在以前写的一篇文章《60多年前的重点工程,现在成了一个旅游景点,“基建狂魔”有历史》中提过了,我引用一段文字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翻。


“国民政府在当年曾经多次,对这一段的铁路线路进行勘探,甚至在1940年成立了“天成铁路工程局”,但是结果就是无果。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就把西北西南的交通作为重点工程,1952年7月,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成渝”就是《夜走灵官峡》中的那个“小成渝”。毛泽东主席欣然题词:“庆祝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当时计划是修从天水到成都的铁路)!”

下一步,就面对“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准备建设宝成铁路,联通大西北和大西南,在成渝铁路通车时,宝成铁路就动工,1958年全线竣工通车。《夜走灵官峡》作者杜鹏程在1956年冬,写他在灵官峡工地的见闻,从 “小成渝”的名字来看,这支队伍就有来自成渝铁路的建设工人。”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