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点企业简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0 13:03

  一、陕西省兴平化肥厂
  陕西省兴平化肥厂位于兴平县城东南,是本省唯一生产硝酸铵的一个重点企业。建厂初期隶属于化工部,1970年下放到本省,1980年划归陕西省化学肥料工业公司领导。到1988年底,工厂占地面积35.2万平方米,全部固定资产总投资(包括各项技术改造费用在内)22814.8万元,化肥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10万吨,硝酸铵22万吨,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7051.7万元,固定资产净值11945.6万元。全厂职工3271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02人,占职工总数的6.2%。
  该厂1965年开始建设,1970年5月建成投产。第一期工程设计能力为年产合成氨5万吨,硝铵11万吨,建厂投资6700万元。生产设备是我国在60年代初期,由意大利蒙特卡梯尼公司引进的第一套加压重油气化装置,工艺技术及油头、净化部分设备由意大利进口,合成氨装置和硝酸、硝铵系统由国内设计配套。生产工艺合成氨系统采用重油加压气化,三项触媒流程,硝酸为双加压,硝铵为一段蒸发造粒。建厂时期由化工部决定将原定点建在兰州化学工业公司化肥厂的“659”工程迁至兴平化肥厂一并建设。一期工程投产后,因设备是单系列,生产能力不平衡,1972年又进行了填平补齐。
  1976年开始二期扩建。二期工程建设规模也是年产合成氨5万吨,硝铵11万吨,建设投资6300万元,1981年合成氨部分投产,1982年12月开始双系统并车试生产。因限于空分能力不足,不能与10万吨合成氨配套,1984年决定新建了6000立方米空分装置。二期工程竣工后,因重油供应不足,使扩建生产规模不能及时投入生产,直到1988年,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了原料来源,才开始双系统生产。
  1981年兴平县碱厂并归兴平化肥厂,增设了联碱车间,生产能力为氯化铵0.5万吨,纯碱0.5万吨。1986年扩建为氯化铵、纯碱各1万吨。1983年为了回收氨水和排空的二氧化碳,该厂又增建了一套年产碳铵1万吨生产装置,1985年5月建成投产。1987年碳铵生产扩建为2万吨。
  兴平化肥厂除生产化肥产品外,还生产“741”、羰基铁粉系列产品。这些产品都是国内独家生产,在国防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推行目标管理与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了一套适应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培养造就了一批能打生产技术硬仗的专业队伍,勇于开拓,锐意改革,使化肥生产的产值,产量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1983年五项工作全面整顿验收合格,并建成无泄漏工厂,被列入陕西省40个大型企业之一。1985年建成清洁文明工厂,主要化肥产品硝铵评为省优产品,并荣获陕西省“六五”技术进步奖。“741”产品1983年起连续评为省优、部优产品,1986年12月荣获国家金质奖。1970~1988年累计生产合成氨79.78万吨,硝铵155.38万吨(实物),氯化铵5.8万吨(实物),实现利税总额6374.3万元。1988年合成氨产量达到8.99万吨,硝铵16万吨(实物),实现利税1524万元,被批准为国家大型二类企业,是全省12个大型企业机制改革超前试点单位及49个利税大户之一,并被陕西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二、陕西化肥厂
  陕西化肥厂位于华县瓜坡镇,是本省生产尿素的中型企业,隶属于陕西省化学肥料工业公司领导。到1988年底,全厂占地面积43.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投资10071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9430万元,净值5936.8万元,职工总数234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12人,占职工总数的9.05%。
  该厂1967年3月开始筹建,1973年12月29日合成氨部分试车投产,1974年11月8日试产出尿素,1975年12月26日正式验收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合成氨6万吨、尿素11万吨,建厂总投资8288万元。生产工艺合成氨系统采用无烟煤固定层煤气炉造气、铜洗净化流程,尿素为水溶液全循环法。1978年以前,基本上全是生产氨水,尿素是间断试生产,1979年起才正式生产尿素。生产用电设有专用线路双回路。水源为深井水,共10口深井,全厂设有合成、尿素、造气3个循环水系统,其中尿素循环水进行了稳定处理。
  该厂建设过程,全部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从选厂、设计到设备制造、安装都存有一些缺陷。厂区地质属于强自重湿陷性近代新生黄土,又处西留村古滑坡边缘,1971、1972年施工后,尿素蒸发、分解厂房急剧下沉。1973年气柜在放水试车时,突然下沉。1975年试生产后,净化、合成厂房又发生下沉。经过对建筑物结构加固、改善排水等措施,大面积下沉虽基本稳定下来,但总是留有隐患。因厂址紧靠农村,在用水、用电上经常与农业发生矛盾,多次造成停产。直到1988年7月,经省、地、县召集地方、工厂双方协商,达成水源地工农用电分网协议,工农用水用电问题才基本得到解决。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工厂由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经营型。1985年实行厂长负责制,加强企业内部改革,推行生产经营承包责任制,1986年以后企业生产状况逐步上升。1974~1988年累计生产合成氨63.35万吨,生产尿素67.06万吨(实物),氨水73.94万吨(实物),实现利税总额783.4万元。1988年完成合成氨5.44万吨,尿素8.11万吨(实物),尿素产量是投产以来的最高年产量。从1988年开始进行扩建改造,竣工投产后,合成氨和尿素的生产能力将分别增长到8万吨和13万吨。
  三、宝鸡氮肥厂
  宝鸡氮肥厂位于宝鸡市孔家庄,是本省生产碳酸氢铵化肥的一个中型企业,隶属于陕西省化学肥料工业公司领导。1988年底,全厂占地面积24.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投资8213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7216万元,固定资产净值4000万元。全厂职工22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98人,占职工总数的8.75%。
  该厂1965年9月破土兴建,1968年11月投产。设计规模为年产合成氨4.5万吨、碳铵18万吨,建设总投资3684万元。1979年进行挖潜改造,1985年形成年产合成氨6万吨、碳铵24万吨生产能力,生产工艺采用无烟煤固定层煤气炉造气、加压变换、碳化、铜洗净化流程。是全国第一个采用省级氮肥厂定型设备生产碳铵的中型化肥企业。
  在建厂期间,受到化工部和中共陕西省委的重视和支持,基建投资较省,进度较快,1967年春,基本完成土建和设备安装工程;但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使收尾工程、试车和生产准备受到极大干扰。1968年9月28日试车时,发生了碳化母液槽爆炸重大恶性事故,当场死亡5人、重伤4人。投产后的前8年中,7年没有完成国家计划,1976年企业亏损额达296.3万元。1977年2月20日春节期间,因原料煤供应不上被迫停车,由于值班人员擅离职守,发生重大火灾,造气车间仪表盘全部烧毁,直接损失17万余元。
  1977年开始进行企业整顿,当年扭亏为盈。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对各项工作的改革,使企业发生巨大变化,1981年生产突破设计能力。1982年在全行业中率先实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同年5月五项工作全面整顿验收合格,11月命名为无泄漏工厂;1985年建成清洁文明工厂。1986年被命名为省级“六好企业”和省级先进企业。1983年以来主要产品碳铵一直保持省优、部优产品。1968~1988年累计生产合成氨75.23万吨,碳铵281.9万吨(实物),总计实现利税7332.3万元。1988年生产合成氨5.98万吨,碳铵23.21万吨(实物)。
  1985年国家批准新上13万吨尿素的产品改造项目,1988年底已完成扩初设计。1988年又批准合成氨部分的技术改造,生产能力由6万吨扩大到8万吨。
  四、宝鸡磷肥厂
  宝鸡磷肥厂位于宝鸡市虢镇,是本省重点磷肥企业之一,隶属于陕西省化学肥料工业公司领导。1988年底,全厂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558.6万元(不包括新建磷铵工程的固定资产原值),净值1231.8万元。职工总数675人,其中 工程技术人员60人,占职工总数的8.89%。
  宝鸡磷肥厂建于1968年,原属宝鸡县管辖,是一个用土法生产普钙的小厂。1969年与东方红化工厂合并,生产金光染料和普钙。1972年增建一套熔碴炉(酸缸炉)制酸装置,年产硫酸0.5万吨,因生产技术和经济不过关,仅生产几个月即停产。1973年底建成1套年产1万吨硫酸装置,并对普钙生产装置进行了改造,年生产能力扩大为3万吨。1981年又建成1套年产2万吨硫酸装置,普钙生产能力扩大为5万吨。1988年又将硫酸和普钙生产系统进行扩建改造,使年生产能力扩大为硫酸4万吨,普钙8万吨。1985年开始建设年产3万吨磷酸一铵车间,1988年10月试产出产品,建设投资1500余万元。
  1978年以前,该厂生产经营状况很不景气,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内部改革,使企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1982年,随着企业全面整顿,推行了以承包为主的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加强了各项基础管理工作;1984~1986年,大胆进行人事工资制度、劳动组合制度和经营方式的改革,1987~1988年试行了企业股份制,使职工利益与企业兴衰紧密联系起来,有力地促进生产迅速发展。1969~1988年累计生产硫酸25.7万吨,普钙61.3万吨(实物)。该厂自1980年起保持了年年盈利。1987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并被化工部命名为1986~1988年度全国化工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
  五、略阳磷肥厂
  略阳磷肥厂位于略阳县横现河,是本省重点磷肥企业之一,隶属于陕西省化学肥料工业公司领导。1988年底,全厂固定资产原值2218.3万元,净值1656.1万元。职工总数84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4人。
  该厂于1969年11月筹建,原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203部队,与金家河磷矿同属2837工程,1973年9月由陕西省燃化局接管,1974年厂矿分家,改称陕西省略阳磷肥厂。原建厂规模为年产硫酸2万吨、普钙5万吨,1974年投产。1983年又新建一套2.5万吨硫酸装置,1985年投产,普钙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形成年产硫酸4.5万吨、普钙10万吨的生产能力。通过企业全面整顿,深化内部改革,生产经营效益变化显著,自1979年以来保持了年年盈利。1974~1988年累计生产硫酸31.5万吨、普钙70.6万吨(实物)。该厂于1980年进入全国小磷肥百面红旗先进行列,1988年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
  六、西安硫酸厂(原西安农药厂)
  西安硫酸厂位于西安市城西15公里处,是本省重点磷肥企业之一,隶属于西安市化工医药局领导。1988年底,固定资产原值1323.8万元,净值877.4万元,职工总数839人。
  该厂创建于1951年5月,初建时是原西北农林部在西安建立的一个西北农药加工站,1952年与西安骨粉厂合并,改名为陕西省农药制造厂,加工生产农药。1982年农药全厂停产,改名为西安硫酸厂,生产硫酸及普钙。
  1959年该厂建成两套1000吨小接硫装置,并开始用土法生产普钙,1965年改造为迴转化成,年产普钙能力5000吨。1970年底新建2万吨硫酸投产,1982年又建成一套年产5万吨普钙装置,1987~1988年对硫酸系统再次进行改造,1988年底生产能力达到年产硫酸5万吨、普钙10万吨。1970~1988年累计生产硫酸41.6万吨、普钙51万吨(实物)。该厂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硫酸尾气采用氨吸收工艺,生产亚硫酸氢铵、固体亚硫酸铵。1987年6月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单位。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