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当渭河携带的泥沙冲积成的肥沃的关中平原,成为了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所在地。渭河流经宝鸡、杨凌,前者是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后者是中国农耕文明发祥地。而后渭河贯穿咸阳、西安,积淀出十三朝古都的盛世繁华;最后再一路与秦岭相依,在渭南市潼关县与黄河相遇,完成了它伟大的征程。
今年西安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全面吹响城市“北跨”渭河发展的“集结号”。
这轮“天堑变通途”的操作,究竟为西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机遇?“拥河发展”将如何突破“跨河发展”,打开城市新的核心发展空间?我们今天来关注与渭河有关的五大关键词。
关键词一:渭河——母亲河
《尚书·禹贡》载:“禹导渭自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水经注》云:“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
渭河古称“渭水”,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的清源河,流经黄土高原后进入天水盆地,后东出宝鸡市到渭河盆地,路过咸阳、西安、渭南等大城市后,最终在陕西省潼关县注入黄河。
位于高陵区的泾渭分明观景台
在很多人眼中,广阔的关中平原就是渭河流淌的代名词。但实际上,渭河流域不仅包括陕西省的宝鸡市、杨凌示范区、咸阳市、西安市、铜川市、渭南市,还包括陕北的延安市,甘肃省的定西地区、平凉地区、庆阳地区、天水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市等84个县(市、区)。
渭河西安段属于渭河中下游河段,河道全长140.6公里,是长安“八水”的主脉,与秦岭共同构筑了“南山北水”的山水城市格局,独具西安特色,被誉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
关键词二:渭河——生态治理
如今的渭河流域面积超过13.47万平方公里,其水系呈羽毛状不对称状分布于关中大地上,南北两侧差异明显。
北侧支流明显以羽毛状从主干分流,发源于黄土高原的北岸支流,源远流长,集水面积大,呈西北—东南向的树枝状水系分布,最终汇入黄河。其中,流域面积达4.5万平方公里的渭河最大支流泾河、第二大支流北洛河均发育在此侧。
泾渭分明两河奇观
泾河与渭河相汇处,颜色差距明显,这即是成语“泾渭分明”的由来。
渭河流域干流总长818km,作为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很容易发生洪灾。由于水沙关系不协调,长期以来河道呈淤积抬升趋势,已发展为地上“悬河”。在渭河中下游一带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大雨大涝、小雨小涝、十年九涝”,就是印证。
从古时开始,人们便开始改造渭河,以修建灌溉渠、跨区域调水的方式治洪。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战国时韩国水利学家郑国主持修筑的郑国渠。公元前246年,韩国为了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派“间谍”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凿水渠,共用10年(前246-前237)时间修成通水。
除郑国渠外,渭河流域内的白公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多座古人工渠,也曾庇护一方水土安宁。虽然如今郑国渠大部分地方已不能正常运行,但其超前的治水方式,为后世对渭河流域的治理提供了借鉴,可谓“疲秦之计造就万世之功”。
20世纪初,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李仪祉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渭河的先进主张。李仪祉先生认为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行,改变了几千年来只着眼于治理黄河下游灌区的治理思想。
他在郑国渠的基础上,主持建设泾、渭、洛、梅、八、黑、涝、沣、泔“关中八惠渠”。时至今日,这些惠渠仍在造福于沿岸人民。
进入新世纪,人们依旧没有停下对渭河洪涝灾害的治理脚步。2015年,渭河治理工程的罗敷、长涧、柳叶三个分洪区建成。随后二华南山支流应急蓄滞洪工程和防倒灌工程也相继运行。这波操作让渭河二华段完成干支流分治,对每年都会来的洪灾,尽力做到防患于未然。
而当前正在实施的东庄水利枢纽工程,作为目前中国唯一在建的具有调水调沙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其采用“泄大拦小、适时排沙”的减淤运用方式,实现水库和河道减淤,确保西安、咸阳、渭南3市9县区近150万人和80万亩耕地的防洪安全,将有效解决渭河淤积和洪水灾害问题,渭河下游“小水大灾”现象将不复存在。
关键词三:渭河——拥河发展
当前,西安渭北区域拥有良好的交通、土地、产业、人口条件,已经形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产业集群,渭北工业大走廊初具雏形。
随着“引汉济渭”工程和东庄水库等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动工,根本上改变了渭北区域的水资源条件,能够支撑形成新的增长极。
渭北区域作为西安实施“南控、北跨、西融、东拓、中优”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区域空间广阔,基础条件优越,是西安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优化格局、提升能级的最大潜力空间。
根据官方说法,推进“北跨”发展,是西安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西安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的关键一招,恰逢其时,势在必行。
目前,西安市已制定《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西安市推进“北跨”发展空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实施方案,正在征求意见。将锚定产业强市目标,统筹推进“北跨”发展,全面启动、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以城带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持续优化存量、引入增量,加快形成渭河南北呼应、交通贯通成网、业态融合互补、渭河成为城中河的拥河发展模式,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四:渭河生态经济带
正如那首在渭河边上广为流传的“六十年代淘米洗菜、七十年代洗衣灌溉,八十年代鱼虾不在,九十年代臭水难耐”中打油诗唱的一样,渭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当作农工业污废水的排泄通道。
位于高陵区的泾渭分明观景台
进入到21世纪,为了加大力度还渭河清波,以生态修复为主的综合系统规模治理成为主打任务,人们改变了过去治理上那些较为单一等表象的治理方式,先后持续开展了两个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规划,并在渭河主河道长512千米地带陆续建立渭河生态区。
根据《陕西省渭河流域水生态修复规划》,到2025年,渭河将成为黄河支流中的生态、景观、文化和致富的标杆河流,与两岸达成良性的人地关系。
随着渭河从自然形成的生态廊道成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城中河,西安也将从“围城”发展转变为“拥河”发展。
西安“北跨”发展,将为产业发展格局提供新支撑、带来新突破。随着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布局,“北跨”发展区域将形成先进制造业的重要板块,充分发挥对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未来,渭河必将成为一条生态亮丽河、富民利民河,最美城中河。
关键词五:渭河宜居生活带
当下,渭河南北两岸进入红利期,渭河生态经济带也将改变西安的城市格局。
作为“北跨”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率先打造渭河南北和渭北区域东西向立体化、高质量交通网络,推动中心城区与渭北区域建立更加紧密的高效率通勤体系;
形成以产城融合为导向,推动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复合,实现宜居宜业高标准高品质;
实现区域经济总量较2020年增长50%,将渭河两岸和渭北区域打造成为交通高效便捷、生态宜居宜业、功能配套齐全、充满创新活力的产城融合现代新城和新型城镇化的西安典范。
这一次,渭河的价值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渭河成为了西安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按照规划,“北跨”区域将成为有效支撑西安下一个万亿级经济体量和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水是一座城市的财富和灵魂,也是一个城市的调节器。接下来,西安将在高陵区、阎良区、临潼区、西咸新区直管区等渭河北岸各板块,以及渭河以南相关区域打造中国式现代化西安实践的典范、探索创新城市发展模式的示范、建设创新引领的策源地、打造先进制造业新高地,打造西安经济发展的新中心。
渭河,即将变成西安的“城中河”,“一河两岸、拥河发展”,西安主城区向北,万象更新,势必给渭河两岸带来新的生机。(周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