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23 06:19

  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19号展厅内,一枚勾云形玉佩颇为引人注意。玉佩器身有相通的圆形和弯条形镂孔,形成螺旋状的云形主题纹饰,外观十分精美。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这枚一级文物曾经差点落入盗墓分子的手里。在辽宁朝阳“11.26”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追缴中,执法人员历时一年,辗转7省区10市,打掉文物犯罪团伙1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40名,成功追缴了包括“勾云形玉佩”在内的2000余件涉案文物。

  12月26日,由公安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举办的“众志成城守护文明——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展”开幕。记者现场了解到,这场展览是近年来全国打击防范文物犯罪成果的首次大规模集中展示,包括辽宁朝阳“11.26”系列盗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案、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江西南昌海昏侯墓被盗案等,曾经一度震惊全国的14个重点文物犯罪案例贯穿其中,并精选了由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期的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和瓷器等750余件追缴和考古抢救性发掘出土文物珍品。

  这批从盗墓贼手中追缴的文物背后有哪些故事?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750余件被盗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李政葳/摄)

  【现象】

  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发案重灾区

  展览现场众多文物中,一件康熙帝温僖贵妃凤冠或许并不那么起眼,如果不是出现在这场主题展览上,或许很多人并不知道,来自河北唐山清东陵这个凤冠,是执法人员费劲辛苦从盗墓贼手里追缴回来。

  事发2015年10月31日凌晨。河北唐山遵化市清东陵内的景妃园寝温僖贵妃墓遭盗墓团伙盗掘。猖狂的盗墓贼被发现后,竟然持刀追砍警卫,盗走12件珍贵文物,并把温僖贵妃的部分衣物盗出地宫丢弃在陵墓之外。

  经过7天的侦查,案件告破,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追回了全部被盗文物。

  然而,就在这次盗墓事件发生后的7个月,清东陵内埋葬孝庄皇太后的昭西陵隆恩殿台基护栏柱头又遭盗窃。半年之内,清东陵两次被盗。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清东陵被盗现场(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明十三陵石烛台被盗前后对比图(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与清东陵两次被盗被及时发现、及时侦查不同,明十三陵石烛台“失踪”近一年才对外公布。2017年3月19日11点左右,有市民向北京警方反映,明十三陵思陵石五供烛台被盗。调查发现,石烛台的被盗时间为2016年4月,“失踪”已近1年。

  展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我国文物犯罪侵害的对象和范围不断扩大,古遗址、古墓葬、田野石刻成为发案重灾区,世界文化遗产、皇家陵寝、大型古墓葬群成为犯罪分子的侵害对象,清东陵、明十三陵、安阳殷墟等接连发生盗窃盗掘案件。2013年以来,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犯罪案件达100 余起。

  “近年来,文物安全形势严峻,盗窃、盗掘、倒卖、走私文物犯罪活动猖獗,严重破坏古文化遗址、古墓葬本体和历史风貌。”国家文物局督察司副司长刘大明也感受深刻。

  【困境】

  作案愈加隐蔽,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明显

  展厅内,一张“侯氏兄弟黑社会性质组织涉案人员结构图”引发人们关注,图上密密麻麻描述了团伙成员之间的关系。该团伙分工明确,踩点、打坑、清货、兜售,形成从盗掘到销售的完整犯罪网络,盗墓地点涉及闻喜县阳隅保护区、河底镇酒务头村等地。

  “团伙跨区域纠集结伙、组织严密、分工愈发精细,已形成了集出资、盗掘、倒卖、走私等犯罪于一体的黑色产业链条,集团化趋势日益明显。”工作人员介绍。

  不仅如此,在巨额利益的诱惑下,犯罪分子作案手段暴力化明显,甚至使用炸药定向爆破等盗掘手段,持枪、持械武力对抗执法人员。西藏山南“8.18”系列文物盗窃案十分典型,流窜盗窃、盗掘古文化遗址的犯罪团伙,大多携有枪支、弹药等凶器。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殷墟遗址重点保护区盗掘中犯罪分子利用民房为掩护(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中犯罪手段智能化(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红外夜视仪、金属探测器、三维立体成像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被犯罪分子广泛利用,作案手法隐蔽性强,犯罪手段日益呈现智能化特点。”现场工作人员以四川眉山“5.1”特大盗掘倒卖文物案为例说。2005年4月,眉山市彭山区修建饮水工程时在江口岷江河道发现一段木鞘,内藏7枚银锭,江口岷江河域有沉银的消息不胫而走。后面,数十名文物盗贼蜂拥而至,利用专业水下作业工具夜间潜入江底疯狂盗掘。

  工作人员表示,从近年全国各地发生的重大文物犯罪案件看,文物犯罪手段不断升级,呈现集团化、暴力化、智能化趋势,作案愈加隐蔽,监管更加棘手,文物安全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整治】

  建立联合长效机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

  2015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接到举报:有人组织盗取并倒卖山东省淄博市某工地施工挖出的大量石刻文物。在接下来一年多里,西安市公安机关辗转了陕西、河南、山东、上海等地,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追缴珍贵石刻文物160余件。

  如今,陕西等多个省份均建立了打击文物违法犯罪工作长效机制。比如,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文物重点市,公安部门建立打击文物犯罪专业队伍;创建并推进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对文物犯罪及时发现、快速处置。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山东滕州大韩村古文化遗址发掘(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图)

  另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文物局等各部门密切配合,不断完善长效工作机制,出台惩治文物犯罪相关司法解释,强化安全监管,坚持打防并重,提高科技水平,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途径,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环境,从根源上防范文物犯罪发生。

  比如,公安部将文物犯罪列为重点打击内容,持续部署专项行动。在2018年专项行动中,截止11月30日,已侦破案件851起,打掉犯罪团伙173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476名,追缴文物6877件(套)。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关于办理妨害文物管理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13年至2017年,全国各级人民检察院共批准逮捕文物犯罪嫌疑人4248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文物犯罪案件2217件,审结2197件。

  刘大明还提到,不断强化文物安全防范,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标准规范,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比如,建立健全全国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2017年度联合督促整改文物安全隐患近2万处;推进文物平安工程,加强文物安全监管,为2600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配备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探索】

  文物安全纳入部分省份绩效体系,海外追索路径日渐多样化

  除了破案、追逃、缴文物之外,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龚志勇还提到,公安部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在陕西省公安厅设立了“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研发建设基于公安内网的文物犯罪信息管理系统和基于互联网的“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

  “建立专业化办案组织,一些地方检察机关优化办案资源配置,设立专门文物犯罪办案组,并组建由文物鉴定专家组成的专家辅助人团队,辅助检察机关办案。”最高检公诉厅副厅长张相军说。

750余件被盗文物展出 揭秘大案背后执法者与盗墓贼的较量

  750余件被盗文物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李政葳/摄)

  “各地不断加强和改进文物安全工作,有16个省份明确将文物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刘大明说。

  在流失海外文物追索中,我国探索多样化的文物追索路径。近年来,国家文物局逐步建立综合使用外交斡旋、协商谈判、执法合作、司法诉讼等方式追索返还流失文物,促成了30余批次近4000件套流失文物回归祖国。圆明园鼠首兔首、秦公晋侯青铜器、大堡子山金饰片等文物的成功追回。“先后与21个国家签署了防止盗窃、盗掘和非法进出境文物的双边协定或谅解备忘录。”刘大明说。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