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口密度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3 15:46

  一、建国以来陕西省人口密度的变化

  人口密度的变化直接反映某一地区不同时期人口总量变化的情况。1949年陕西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4人,1953年80人,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为141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为160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为175人,2009年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结果为183人。60年间人口密度增长了1.86倍。横向对比,1949年全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人,2009年增加到139人,增长了1.42倍。

  陕西省1949~2009部分年份与全国人口密度变化对照表

  

  表2-2-16                单位:人/平方公里

  

  二、省内地域人口密度

  陕西省地域南北狭长,由于地域之间自然环境差异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史以来人口分布就很不均衡,人口密度相差悬殊。关中人口密度最大,是全省平均值的2倍以上。其次是陕南。陕北高原地广人稀,人口密度相对最小,为全省平均值的1/3多一点。

  解放以来,这一基本态势未发生明显变化。1949年,关中地区人口密度为135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值64人的2.1倍;陕南秦巴山区人口密度为65人/平方公里,基本与全省平均密度持平;陕北地区人口密度为22人/平方公里,是全省平均密度的34%。1957年,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7.6人,关中地区为每平方公里179人,仍然是全省平均值的2倍以上;陕南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81人,从1949年的略高于全省平均值降到全省平均值以下;陕北地区每平方公里30人,占全省平均值的比重继续保持在34%的水平。据1980年“五五”期末统计,全省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38人。关中渭河平原、汉中盆地和汉阴、安康盆地每平方公里300人以上,其中关中平原(不含山区)高达400人以上。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黄龙山区、白于山、子午岭以及秦巴山区的中高山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30人。陕北、陕南其他大部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30~200人之间。2009年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83人,关中地区每平方公里427人,是全省密度平均值的2.3倍;陕南地区每平方公里123人,是全省密度平均值的67%;陕北地区每平方公里68人是全省密度平均值的37%。

  

  陕西省1949~2009年关中、陕南、陕北人口密度对比表

  

  表2-2-17   单位:人/平方公里

  

  从表2-2-17所列数据可以看出,60年间全省人口密度增长了1.86倍,其中关中地区增加2.17倍,陕南地区增加88.1%,陕北地区增加2.04倍。三个地域相比较,关中增幅最大,陕北次之,略低于关中,陕南增幅相对最小。

  三、省内分地区人口密度

  从总体看,解放以来,陕西省人口密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地区之间不平衡。省辖地、市行政区划进行过多次调整,从1984年起,基本稳定至今。故地市之间1984年之前与以后各年份人口密度无法进行纵向比较。2009年与1985年比较,全省人口密度增长了25.3%。西安市增幅最大,为50.2%。延安、榆林增幅均在30%以上。增幅在10%以下的有3个市:安康市1985年每平方公里115人,2009降到每平方公里113人,出现负增长;其次是汉中市,增长了3.2%;商洛市增长了8.9%。

  陕西省县级区划相对稳定,历年人口密度变化情况比较直观。1950年,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68人。除去市辖区外,密度在每平方公里200人以上的县有13个,其中兴平县人口密度最高,445人/平方公里;其次是武功县,365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不足20人的有15个县,其中甘泉县密度最小,8人/平方公里;其次是宁陕县,11人/平方公里。1961年全省人口密度96人/平方公里,较1950年增长了41.2%。每平方公里在300人以上的县有12个,兴平县密度最大,577人/平方公里;其次是武功县,528人/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不足50人的县共18个,其中不足20人的县有4个,太白县人口密度最小,每平方公里10人;其次是甘泉县,每平方公里11人。1980年,全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8人,比1961年增长了43.8%。除市辖区外,每平方公里500人以上的县(市)有9个,咸阳市(今咸阳市秦都、渭城区)密度最大,909人/平方公里。其次是兴平县,875人/平方公里,武功县829人/平方公里,汉中市(今汉台区)70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在30人以下的有8个县,其中在20人以下的有太白和宁陕两县,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7人和19人。1990年全省人口密度160人/平方公里,比1980年增长了15.9%。除市辖区外,每平方公里600人以上的县(市)有6个,其中兴平市995人,武功县951人,为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两个县(市)。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的县有3个,太白、黄龙和宁陕县,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8人、19和20人。2000年全省人口密度175人/平方公里,较10年前增长了9.4%。除市辖区外,每平方公里700人以上的有兴平、武功、高陵和临潼4个县(市),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 105、1 015、789和712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黄龙县,每平方公里18人,其次是太白县,每平方公里19人,宁陕县每平方公里21人。2009年全省人口密度为183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长了4.6%。除市辖区外,密度最大的是兴平市,每平方公里1 140人,其次是武功县和高陵县,分别为每平方公里1 079人和1 048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太白县和宁陕县,每平方公里均为19人。其次是黄龙县和太白县每平方公里21人。留坝县和佛坪县,分别为每平方公里23人和26人。

  综上所述,全省各县人口密度都在增大,但增幅不尽一致,城市大于乡村,关中和陕北地区大于陕南。1990年以后,全省各地人口密度增速减缓,个别县开始出现负增长。

  陕西省各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1985~2009部分年份人口密度统计表

  

  表2-2-18   单位:人/平方公里 

  

  注:1985年以前省内各地、市行政区划多次调整,缺乏纵向可比性,故未作统计。1985年及以后各年份人口数来自陕西省发展改革委,人口密度按当年行政区划面积折算。

  陕西省1949~2009部分年份各县(市、区)人口密度变化表

  

  表2-2-19  单位:人/平方公里

  

  

  

  

  

  

  

  

  注:1990年及以前数字来自《陕西省人口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0》;2000年人口数据来自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2009年人口数来自《陕西统计年鉴》2010。2003年,原宝鸡县金河乡、陕塬乡、硖石乡和蟠龙镇4个乡镇划归金台区,晁台区、八鱼镇同时划归渭滨区,引起上述县、区人口密度发生较大变化。表格画横线处无统计资料。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