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流量”变“留量” 此心安处是吾乡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5 12:24

  春暖花开,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太平街道禄丰社区,仿佛踏入了一个世外桃源:甸溪河公园流水潺潺,两岸花红柳绿、绿树成荫,10余家风格各异的民宿错落分布其间,曲径通幽……随着甸溪河湿地公园建成,弥勒市正持续擦亮“甸溪河畔旅居”新名片,一幅河畔诗意栖居画卷徐徐展开。

  在禄丰社区三家村小组,“兔司机民宿”投资人精心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在保留原始韵味的同时,引入现代化设施,让老房子焕发新活力——精心打造的多元休闲空间,生机勃勃的小花园,充满烟火气的露台烧烤区,让游客能够放慢脚步,沉浸在悠闲惬意的时光里,享受远离城市喧嚣的田园慢生活……

  “在小红书、抖音上看到大理、丽江等地将老房子改造成民宿的内容后,我极为倾心,萌生了在弥勒改造老房子的想法。这样既能满足个人享受,也能为他人提供独特的住宿体验。”民宿从业者吴晓燕介绍。

  与传统酒店式住宿不同,这家独具匠心的民宿拥有更多休闲空间,既有家的温馨氛围,又不失时尚舒适,一经亮相便成功吸引游客的目光,自今年春节开始运营以来入住率一路高涨。

  禄丰社区另一民宿“溪乡院民宿”占据绝佳位置,推开窗景区风光与农田景致尽收眼底。这样的环境深受老年旅居客偏爱,十分眷恋这份乡村独有的宁静,享受悠然闲适的慢生活节奏。“这里负氧离子含量高,我们精心打造康养旅居实体,就是希望能让租客亲近自然、享受天然氧吧带来的惬意时光。”民宿工作人员杨荣燕说。

  近年来,弥勒市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在太平街道依托甸溪河湿地公园生态资源,积极探索民宿集群化发展,创新社区服务模式,为旅居客提供个性化体验,助力擦亮“旅居弥勒”城市新名片,激活“旅居+”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多元化发展。

  以民宿为纽带,弥勒市成功串联起农业观光、文化体验与休闲旅游。“民宿+农场”模式让游客参与葡萄、玫瑰、蔬菜等采摘,丰富旅居生活体验。甸溪河沿线则增设骑行绿道,联动景区、城市、温泉等元素,形成“1小时旅居圈”。

  2024年,全市接待游客1779.3万人次、增长18.21%,实现旅游总花费217.4亿元、增长15.56%,真正将游客“流量”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留量”,让“诗与远方”成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动能。

  身处其中,太平街道立足资源优势,持续做好“景”文章,依托甸溪河湿地公园、太平湖森林公园2大景区,辐射发展民宿、旅居、农家乐等产业,小太平民宿旅居村、三家村太和营旅居集群发展优势逐渐凸显。整个街道现有民宿酒店34家、房间533个,可提供床位902个。

  街道不断升级服务质量,“疏堵结合”,开展“分类管理+精准服务”行动护航民宿规范发展,引导旅居从业者做好游客服务。针对交通不便的客人,民宿提供高铁站接送服务。入住后,客人可免费使用民宿配备的自行车自由出行。民宿内还设有齐全的烹饪设施,各类厨具一应俱全,满足客人自己动手的需求。

  “我和很多朋友都觉得,弥勒的物价亲民,旅游开发保留了更多原生态感觉。”说起对弥勒旅居生活的印象,成都旅居客蒋生赞不绝口:“这里的民宿满足了我对阳光、空气、安静的需求,还配有电梯,周边环境舒适,就如同住在公园里。”来自河北衡水的旅居客周明坦言,弥勒的民风特别淳朴,人与人交流起来心里很踏实,“在弥勒旅行的舒适感,既来自优美的自然环境,也来自热情好客的当地人,这里真的让我很满意!”

  太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朱迪表示,从“生态资源”到“旅居经济”转变,太平街道正着力构建“一宿一特色”“一村一品牌”发展格局,“既保留乡村风貌,又融入现代服务理念,让游客住下来、慢下来、留下来。我们将持续积极融入全市全域旅游发展,引领好辖区居民做好旅居产业发展。”

  不赶路,感受路。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弥勒,放慢脚步,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感受一种“始于山水、归于烟火”的美好。

  云南网记者 饶勇 通讯员 朱海楠 王杰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