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人民政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09 13:59

【行政区划】富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东依黄龙山系与宜川县、洛川县接壤,西靠子午岭与甘肃省合水县、宁县相邻,南接隆坊塬与黄陵县相连,北缘丘陵沟壑与志丹县、甘泉县、宝塔区相接。总面积4180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13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5.25万人。

富县是首家全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示范县、首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中国优质苹果基地重点县、全国现代苹果产业二十强县、中国有机苹果之乡、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行政执法监督联系示范点、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县城、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省级有机认证先行区、全省建设法治政府示范县,2021—2024年连续四年被授予省级“平安县”称号。

【历史沿革】夏商属西河国地,秦时设雕阴县,隋炀帝时改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鄜州,历经宋、元、明、清近1300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设鄜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富县。

【地理条件】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境东西长111公里,南北宽73.7公里。境内川塬相间,地势东南低、西北高,最高海拔1687米,最低海拔846.6米,一般海拔在1000米到1200米之间。共有农用地614.07万亩,建设用地10.06万亩,未利用地2.93万亩。现有耕地26.22万亩(基本农田19.51万亩),其中水田0.6万亩、旱地25.46万亩、水浇地0.16万亩。鄜州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曾有古谚“五谷杂粮遍地有,九州不收鄜州收”。县城古名“五交城”,以“三川交汇,五路噤喉”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人口分布】全县现有人口52,620户152,480人。其中:乡村人口102,580人,占总人口的67.27%;城镇人口49,900人,占总人口的32.73%。

【气候特点】位于中纬度半干旱地区,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气候,春冬季多风干寒,气候升降变化大,干旱频率高;夏秋季雨热同期,多阵性降雨,旱涝相间。年平均气温9.6℃,最高温度39.3℃,最低温度-26.5℃;年均日照2405.7小时、降水量561毫米、无霜期175天。

【矿产资源】全县石油资源面积3407.30平方公里,控制资源面积2913平方公里,探明资源面积354.42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2亿吨。天然气控制资源面积1999.78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007.74亿立方米,预测储量1141.51亿立方米。探明含煤面积471平方公里,储量4.25亿吨。

【文物古迹】境内共有文物古迹遗存点975处,是陕西省35个文物大县之一。有县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秦直道遗址、石泓寺石窟、开元寺塔、柏山寺塔、福严院塔),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八卦寺塔林、东村会议旧址、阁子头石窟、交道仰韶文化遗址、黄家岭摩崖造像、水磨摩崖造像、白骨塔、直罗镇战役遗址、榆林桥战役遗址、王家角八路军三五八旅部旧址、党家湾毛泽东旧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雷丰高岗旧居、羌村杜甫故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全县文物总计1891件,其中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13件,三级文物258件,一般文物和未鉴定文物1616件。鄜州博物馆展出文物184件,其中: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0件,三级文物103件,一般文物和未鉴定文物68件。

【交通优势】境内有包茂、青兰、延西三条高速,210、309两条国道,甘钟、包西和正在建设的西延高铁三条铁路,形成了“六纵二横”的交通路网。有高速出口7个,建成火车站2个、在建1个,是陕西省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164.47公里(不包括高速路),其中:省道2条101.398公里,国道2条169.743公里,县道4条111.239公里,乡道7条179.862公里,通村公路202条602.228公里。全县行政村通油路实现全覆盖。

【水利状况】境内有洛河和葫芦河两大水系,水资源总量1.1亿立方米。洛河自茶坊街道黄甫店村入境,至茶坊街道督河村峪口组出境,境内流长56公里,流域面积1124.5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35167.65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18.91立方米;葫芦河自张家湾镇杨家湾村五里铺组雷家角入境,至寺仙镇兴民村出境,境内流长109公里,流域面积305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13731.20万立方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3.73立方米。全县有6座水库,总库容1416.72万立方米,兴利库容696.9万立方米,其中有大申号、柳稍湾、榆林、川口和沙西沟5座小㈠型水库,漩水湾1座小㈡型水库;有淤地坝32座,总库容1723.62万立方米;建有城区、中指塬、葫芦河3大供水网络和交道、牛武、张村驿、直罗、寺仙、北道德6个区域集中供水系统。

【林业资源】全县林地总面积558.04万亩,其中:国有林地474.84万亩(县林业局管辖62.2万亩;桥北国有林管理局管辖412.64万亩)、集体林地83.2万亩,森林覆盖率69.9%,林草覆盖率89%。境内有子午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0,621公顷)和柴松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7,506.81公顷),有华北豹、黑鹳、金雕、豺、原麝等国家I级保护野生动物5种(子午岭林区发现国内最大的野生华北豹种群110余只),有水獭、鸳鸯、灰鹳、大天鹅、红脚隼、燕隼、红隼、长耳鸮等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16种,有白鹳、苍鹭等省级重点保护动物70余种,有种子植物93科323属596种(含亚种及引入的8属19种),被誉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天然物种基因库”。全县累计实施退耕还林29.64万亩,其中荒山造林12.88万亩、退耕地造林14.06万亩、封山育林2.7万亩。

【经济发展】2024年,实现县区生产总值128.7亿元,增长18.7%;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38亿元,增长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7亿元,增长5%;财政总收入17.8亿元,增长12.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1亿元、增长25.4%;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777元、18,147元,增长4.3%和6.9%。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