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我国草原牧区中距出海港口和北京、天津等经济中心最近的地区。北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098公里,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91.4万,其中蒙古族占29.4%。全盟辖9旗2市1县和1个农牧业综合开发区,157个苏木(乡、镇)。境内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是我国对蒙贸易的最大陆路口岸,也是通往蒙古国、独联体各国和东欧的大陆桥。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了锡盟北开南联、全面开放的区位优势。
锡盟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宝地,有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全盟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达17万多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自治区天然草场面积的1/ 5。丰富的草原资源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全盟牲畜总头数已连续8年超千万,1996年6月末达到1481万头(只),年产肉11.6万吨,绵羊毛1.5万吨,山羊绒730吨,牛羊皮360万张,鲜奶13.5万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畜牧业基地。牲畜优良品种主要有内蒙古细毛羊、乌珠穆沁肥尾羊、苏尼特羊、中国草原红牛、锡林郭勒马等。其中乌珠穆沁肥尾羊等优质畜产品远销日本、东欧、中东等国家和香港地区。锡盟矿产资源以种类多、品位高、分布广、储量大、易开发的特点,已发现矿种50余种,矿床点200多处,其中石油远景储量达5亿吨,已探明储量1.8亿吨,年产120万吨原油的阿尔善油田以及361公里输油管道已经建成投产。煤炭储量947亿吨,已探明储量722亿吨,具有低氮、少硫、高氢、高氦等特点,适于进行煤炭综合利用及建立大型电厂。查干淖尔碱矿天然碱储量达4500万吨,居亚洲首位,具有土层易剥离、矿体结晶纯度高等特点。额吉淖尔盐湖保有储量2448万吨,是内蒙古最大的优质食盐供应基地。全盟铁、锰、钨、铜、铬、锡、金等金属矿产和石灰岩、莹石、大理石、珍珠岩、水晶石等非金属矿产也较为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锡盟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全盟有可供药用的野生植物400多种,“蒙古黄芪”等著名药材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草原上盛产的蘑菇、黄花、发菜、蕨菜等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国家。
锡林郭勒草原居欧亚大陆草原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片绿色净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星罗棋布的名胜古迹、多姿多彩的草原风光、古朴淳厚的民俗风情,使锡林郭勒草原成为消夏避暑和发展民俗风情旅游的理想胜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八五”时期,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锡盟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并实施了“一个基础、两个翅膀、北开南联、双向开放、依靠科技、资源转换、全面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全盟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有了较快发展。199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2亿元,财政总收入4.29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263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6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2651元。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在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基础上,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单一种田、牧区单一养畜的传统模式有了较大改变,各种类型的专业户、专业村得到发展;以苏木(乡)综合服务站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加快了将草牧场全部划分承包到户的步伐,建立了土地和草牧场流转机制,鼓励土地和草牧场向种田能手、养畜大户集中,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将农牧业产业化作为农村牧区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开拓市场,培育龙头,加强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商贸流通领域普遍推行了国有民营、民有民营,工业企业推行了股份合作、租赁、转让、兼并、拍卖、破产等形式的改革,加快了工业内部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小企业民营化改革步伐;按照盟旗经济一体化的路子,以名牌产品为龙头,大力发展有利于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行业、有利于带动盟旗经济发展的企业集团。围绕充分发挥畜牧业资源优势,加大了肉食品开发力度,目前已与华北、东北的几个大企业达成了共同开发牛羊肉制品、开拓牛羊肉市场的协议。
——农牧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促进了畜牧业主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近些年来,进一步加强了畜牧业基础建设,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增强。推行了植被建设、提高小畜繁成率、黄牛改良、细毛羊攻关、牛皮蝇防治、秸秆氨化养牛六大技术集团承包,提高了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带动了一批适用增产技术的推广。针对草畜矛盾日趋加剧的现状,把植被建设作为全盟牧区“九五”期间最大、最基本的基础建设,重点抓了人工、半人工草地和高产饲料地建设,推行划区轮牧,积极进行小流域治理、造林治沙和退耕还草还林。肉羊育肥示范项目和草原畜牧业示范项目建设已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的验收。农业方面,狠抓了人均三亩基本田、商品粮基地、“百千万亩”示范区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盟粮油总产量近几年一直稳定在2亿公斤以上。
——地方工业和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加快了以畜产品加工和矿产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工业经济发展步伐,使地方工业由小到大逐步得到发展,初步形成了煤炭、石油、电力、化工、建材、食品、制革、皮毛、毛纺、酿酒、造纸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创出了“马兰”牌小苏达、“草原”牌系列白酒、52克凸版纸等国优、区优产品。
——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环境日益改善。全盟现有公路总里程达5300公里,207、303两条国道在锡盟境内通过。集二铁路纵贯锡盟西部,连接国际铁路经蒙古乌兰巴托直达莫斯科。集通铁路横穿锡盟南部,是连接草原与秦皇岛码头最便捷的出口通道。锡林浩特新机场可以起降波音737等中型客机,现已开通锡林浩特至北京、锡林浩特至呼和浩特航班。目前,全盟各旗县市大部分已并入华北、呼包、东北电网,电力供应比较充足。旗县级程控电话已全部开通,实现了国际国内长话直拨和长途传输数字化,各旗县市及公路干线即将全部开通无线移动通信。
——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与蒙古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中东等1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进出口商品品种不断增多,经营方式由易货贸易扩展到现货贸易、现汇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国际旅游等。1996年,全盟共实施合资合作项目141项,引进外资805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亿元,分别是“八五”期间总和的276%、460%和178%。目前,已与国内80多个地、县、市、区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在各个领域广泛进行了合作。
——各项社会事业同步发展。近几年加大了对科技工作领导力度,实施了科教兴盟战略,加快了科技开发步伐,建立起了盟、旗(县、市)、苏木(乡)、嘎查(村)四级科技服务推广体系。全盟目前已有250项科技成果获盟级以上科技进步奖,一大批适用增产技术得到推广,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得到提高。在依法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加强了职业技术教育、中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外语教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民族宗教等各项社会事业也都有很大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锡林浩特市进入全国卫生城市和双拥模范城市行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得到加强,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和社会的稳定。
锡盟“九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实行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两个转变,完成基本实现小康和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历史任务,突出畜牧业和工业两大重点,确保财政收入、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三个大幅度提高,加快农牧业社会向农牧业——工业社会转变,尽快把锡盟建设成团结、文明、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少数民族经济区。
到“九五”期末,锡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亿元,年递增10.4%,人均7200元。一、二、三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分别为5.8%、15.2%和15.9%;牲畜出栏500万头(只),出栏率达到45%;工业增加值年递增13.1%,工业品销售收入年递增14%;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85亿元,年递增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亿元,年递增10.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0元和3200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达到3500元;16万贫困人口基本脱贫;人口总数控制在97万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面达70%;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到“九五”期末,一、二、三产业比重达到30∶42∶28。重点建设以草原资源开发为基础,发展集约化草原畜牧业和生态农业,振兴农畜产品加工业的“绿色工程”;以开发能源矿产为核心,进行石油、煤炭、电力、交通、邮电通信等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黑色工程”;以盐、碱、硝等非金属矿藏开发为重点的“白色工程”;以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工程”。逐步形成轻纺、能源、化工、金属矿开发四大支柱产业和造纸、建材、饲草料加工三个优势行业。
回顾过去,锡盟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明程度已有显著提高,展望未来,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勤劳、纯朴、好客的锡林郭勒人民真诚地欢迎国内外一切有识之士来这块亟待开发的宝地施展才华,开拓事业,与我们共创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