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年,毛泽东与朱德亲自去“抢”1件东西,6年后它救了红军1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7 11:35

原创 29年,毛泽东与朱德亲自去“抢”1件东西,6年后它救了红军1命

2025-05-05 11:00

发布于:天津市

前言

井冈山革命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消息闭塞,根本不清楚国内外大事和当前形势。毛主席与朱德为了及时获取最新消息,只好想出一个“怪招”:去瑞金“拿”几份最新的报纸回来。

1929年初,毛主席与朱德亲自率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因为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外面接触,毛主席就想着从瑞金再拿一些报纸回来。

由于瑞金城内守敌空虚,红四军主力运动到瑞金城外,派出一个班的战士率先突袭。战斗过程较为顺利,红军主力顺利进入城内。

战士们看到邮局的墙角堆着几大摞报纸,他们也不清楚毛主席到底要哪些,于是就想着把所有的都带回去,因此耽误了时间,敌人杀了个“回马枪”。

1929年2月10日,恰好是农历大年三十,前委决定在敌人包围圈没有形成前马上跳出来,向瑞金北边的大柏地转移。

红四军与敌军奋勇拼战,毛主席拿了一把枪参加战斗;双方激战一天,红四军歼敌两个团,缴获大批武器,扭转了下山以来的被动局面。

毛主席、朱德在战斗结束后哈哈大笑:

“这真是抢报纸抢出来的一场胜利呀。”

然而,这两位伟人不清楚的是,6年后的1935年,几份不起眼的报纸居然救了中央红军一命。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红军刚上井冈山,毛主席遇上难题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武汉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策略,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八七会议”。

既已确定总方针,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在湖南、江西、广东、湖北、河南、安徽、福建、浙江、陕西等地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力量,

正式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不久后,毛泽东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领导了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顺利结束后,毛主席根据当前敌我形式,放弃攻打湖南长沙的计划,转向反动派统治薄弱的农村地区。

1927年9月底至10月3日,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对部队进行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每个连队都建有党支部,实行民主制度。(三湾改编)

1927年10月,经过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凝聚力大幅提高。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井冈山,在此地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土地革命如火如荼进行之际,中国工农革命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

自1927年8月,蒋介石被迫下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把持国民党中央特别委员会,控制了南京政权。

1927年10月19日,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桂系军阀,假借南京国民政府的名义,讨伐坐镇武汉,拥兵数十万的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总司令唐生智。

李宗仁担任西征军总指挥兼第三路总指挥,沿长江两岸推进;至1928年3月,唐生智被迫接受改编(李唐战争)。

与此同时,中国工农红军趁“李唐战争”爆发时,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在团长陈浩率领下,于1927年11月18日顺利攻克茶陵县城,成立茶陵县人民委员会。

由于受旧军队影响颇深,加上没有深入查明当地群众思想,新成立的人民委员会沿用旧政府的老办法,引起了当地群众极大不满。

毛主席知道后,立即写信批评了茶陵县人民委员会。按照毛主席的指示,茶陵县人民委员会被撤销,发动人民群众建立了湘赣边界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谭震林担任主席。

好景不长,中国工农革命军在湘赣边界的斗争引起了国民党当局极大恐慌。

1927年底,国民党兵分两路“围剿”中国工农革命军开创的革命根据地。面对气势汹汹的敌军,陈浩团长萌生出悲观情绪,企图“叛变投敌”。

1927年12月25日,湘军第八军一个加强团纠结茶陵县附近几个民团,与工农革命军展开激战。

在敌众我寡的不利情形下,宛希先、张子清等人都极力主张撤退、暂避锋芒;陈浩却打着“决一死战”的旗号,试图与来犯的反动派进行决战。

陈浩已经完全丧失革命斗志,私底下把从茶陵退到宁冈东的过河桥给拆了。他当时已经打定好主意:

带上队伍去投靠方鼎英的国民党十三军

说起来,陈浩与方鼎英还有一段渊源,陈浩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念书时,方鼎英恰好是军校的教育长,二人算是老相识。

方鼎英早就暗中写信劝告陈浩投降,面对“高官厚禄”的糖衣炮弹,陈浩选择背叛革命。

与此同时,当毛泽东得知敌人大举来犯的消息时,他率领部队从步云山出发,于1927年12月27日赶到茶陵湖口。

陈浩已经率领部队准备改旗换帜,幸亏毛主席追上了部队,及时粉碎了陈浩等人企图叛变投敌的阴谋,把处于生死攸关的中国工农红军再一次拉了回来。

12月27日晚,毛主席在湖口召开了连以上干部紧急会议,宛希先、张子清揭露了陈浩等人在茶陵县的丑行,毛主席当即逮捕了陈浩等人。

随后他率领部队于12月底到达了宁冈龙市,工农革命军在龙市河滩的沙坪上召开的群众大会,当场处决了叛徒陈浩。

会上,毛主席总结了工农革命军自秋收起义以来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指出:

工农革命军只是自己革命不行,还要发动群众一起来闹革命。

我们每个人都是战士,更是宣传员;不仅要会打仗,还要向群众宣传我们的主张。只有把我们和群众团结在一起,革命胜利就有了把握。

最后总结时,毛主席向部队提出了三大重点任务:

一,打仗消灭敌人;

二,打土豪筹集钱粮;

三,继续深入地做群众工作。

若没有毛主席及时出马制止陈浩等叛徒投敌,提出正确的纲领,说不定中国工农红军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损失。

二、下山“抢”报纸,革命军迎来重要转折时刻

1928年初,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人在江西弋阳、横峰领导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农革命武装,推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逐步创建了赣东北革命根据地。

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分部队,由广东进入湘南地区;在中共湖南特委和当地农军的配合下,在宜章、郴州、耒阳、永兴、资兴等地进行武装起义,扩大革命武装。

张逸群与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贺龙,到洪湖、湘鄂边地区发动群众起义,攻占桑植县城。

敌人很快反扑,张逸群率领工农革命军转移到洪湖地区,领导群众斗争,贺龙军长留在桑植坚持游击战争。

1928年2月至3月,中共龙岩县委负责人邓子恢等人在闽西龙岩等地先后领导起义。

根据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指示,成立中共闽西特委,把各地区起义武装统编为闽西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

在强敌的进攻下,第十九师遭遇严重挫折,剩余部分起义部队继续坚持游击战争。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

两支部队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改称“红军第四军”,朱德担任军长、毛泽东担任党代表。

千里之外的陕西地区革命形势更是如火如荼,在中共陕西地方组织的领导下,渭南、华县农民和西北军许权中旅举行起义,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刘志丹任军事委员会主席。

1928年5月至6月,毛泽东在江西省宁冈茅坪主持召开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讨论发展党的组织深入土地革命、巩固和扩大红军与革命根据地等多项任务,会议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会。

红四军在朱德、陈毅的指挥下,于龙源口地区歼敌一个团、击溃两个团。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出席大会的共有142人,瞿秋白、周恩来在大会上做主要报告。

大会通过的政治决议案指出:

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现在阶段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前政治形势是处在两个革命的高潮之间。

在六届一中全会上,选举了中央政治局,周恩来、向忠发、瞿秋白、蔡和森等7人为委员。

1928年7月,原国民革命军湖南陆军独立第5师第1团,在彭德怀、滕代远的领导下举行平江起义。

1928年7月24日,成立平江县苏维埃政府,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彭德怀任军长兼第13师师长,滕代远任党代表,开辟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红五军主力向井冈山转移,黄公略等同志仍留在湘鄂赣地区坚持斗争。

1928年8月,毛泽东领导红军排除“左”倾主义,保卫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0月至12月,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由毛泽东起草的《政治问题和边界党的任务决议》。

这个决议总结了井冈山斗争和各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928年底,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5个大队的兵力到达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进一步壮大了井冈山武装力量。

湘赣边界特委公布了毛泽东总结“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经验”,制定了独属于井冈山的土地法。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至1928年底,全国各地革命群众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白色恐怖与残酷的屠杀政策,先后发动了100多次武装起义起义。

有的取得胜利,大多数因为敌人残酷镇压或准备不足失败,仍然不同程度上打击的敌人,扩大革命影响,为毛泽东、方志敏等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初步基础。

这一时期的毛泽东正逐步探索适合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由于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朱德等人在山上消息闭塞,根本不清楚国内外大事,只能让侦察员找机会去瑞金城里拿几份报纸回来,从报纸上了解当前形势。

1929年初,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进军,留下一部分红军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

至于“朱毛红军”为何要下井冈山?究其根本,还是因为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国民党蒋介石已下定决心要彻底摧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11月,蒋介石命令湖南军阀何键任湘赣两省“会剿”井冈山代理总指挥,调集6个旅、18个团,3万多兵力。

经过两个月准备,于1929年1月,兵分五路向井冈山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

集中如此大的兵力向井冈山进攻,这在以前还从未有过。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主席在宁冈县柏路村主持召开前委湘赣边界特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联席会议,传达讨论中共六大决议针对井冈山根据地面临的军事威胁。

参会众人对当前形势有三种不同的看法:

一,“以守为攻”,凭借井冈山天险吸引敌人到山下,然后红军与当地群众合击消灭敌人。

二,“死守主义”,坚持不放弃井冈山,准备与敌人长时间而战;三,抛弃边界,红军应该到别处另图发展,不要在一个地方死守。

毛泽东分析各种意见,提出

:“井冈山根据地一定要守,不能轻易放弃。

可也不能死守,须采取积极行动,一部分部队留守井冈山,坚持内线防御,大部分主力部队主动出击,迂回至敌后进行外围作战。”

经过讨论,会议决定采取由毛泽东提出的“攻势防御”方针,红五军改编的红四军第30团,和袁文才、王佐领导的第32团留守井冈山,统归彭德怀、滕代远指挥。

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第28团、31团,及军直属队出击赣南,袭击赣州、吉安,迫使敌军分兵回援,解井冈山之围。

结果就发生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瑞金城内守敌空虚,毛主席派出一个班的战士突袭瑞金城,战士们去邮局准备找些报纸给毛主席带回去。

可红军主力的行踪却暴露给敌人,刘士毅率领两个团的敌军立即包抄过来。

1929年农历大年三十这天,毛主席亲自参加战斗,率领红军战士从山上猛冲下来,打了一场大胜仗,歼敌两个团,缴获许多武器装备,扭转了下山以来被动局面。

毛主席与朱德在战斗结束后哈哈大笑

:“抢报纸引来一场战斗,抢来一个胜仗。”

正值新春佳节,大家一片欢腾!

最终,在毛主席和朱德的共同领导下,中国工农革命军连续粉碎了湘赣敌军7次进攻,使井冈山根据地发展到全盛时期。

三、几张报纸,让红军终于选定长征落脚点

1934年,国民党蒋介石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达到巅峰,频频派出重兵对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离开江西苏区进行长征。

然而,毛主席等领导人当时没有明确的落脚点,对转移到哪里心中其实是没有底的,只能边打边走、边走边看,不断调整预先目标和战略空间,

据党史和军史记载,红军进行长征以来,先后数次变更落脚点:

一,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在湘西建立根据地。

二,以贵州遵义为中心;三,遵义会议后,准备在川西或者川西北建立根据地;四和五分别是打回川甘陕地区,或者去东北与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但中央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人员减员过半,倘若把落脚点放在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界,将会遭到国民党中央军和川军、滇军的重重围堵。

此时红军仍然边打边走,举棋不定,毛主席迫切寻找一块稳固和赖以长期生存的根据地。

革命何去何从?成为当时红军乃至全党最为紧迫的问题。

1935年,刚刚在四川懋功会师三个月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产生重大分裂。

鉴于张国焘有分裂党和危害中央的企图,毛泽东与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王稼祥紧急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立即率领原红一方面军的一、三军团与军委纵队继续北上。

1935年9月中旬,红军突破甘肃甘南门户腊子口,抵近小镇哈达铺,却意外引出了改变革命未来的重大发现。

9月18日,毛主席召见一纵队侦察连连长梁兴初、指导员曹德连,

要他们到哈达铺找些“精神食粮”,日期不需要多新,一个月之内的各种报纸杂志都可以。

没过多久,梁兴初等人结果在邮政所找到了一些过期几十天的旧报纸(《山西日报》《大公报》还有一些国民党内部刊物)和一张陕西省通邮图。

毛泽东看到通邮图激动地喊道:

“这件东西是个宝贝呀!”

随后看报纸时,又高兴起来了。

原来,一些报道说在延安、保安、安塞等地有国民党军队“剿共打胜仗”的新闻。

对这些反面报道,毛泽东一语中的地说

:“白军(反动派)在那里打“胜仗”,那里有红军。”

毛泽东看了一会儿陕西省通邮图说

:我们在这里休整一下,就到那个人民要革命的陕北去“安家”!

1935年9月22日,党中央在毛泽东的住处召开会议,改变原先要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计划,决定去陕北去与刘志丹的红军会合,宣布正式成立有三个纵队组成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

毛泽东在会上讲:“我们要感谢国民党的报纸,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

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从这里到刘志丹创建的陕北根据地,不过七八百里的路程,大家要振奋精神,继续北上。”

旧报纸上的消息,让红军在茫茫夜空中找到了指路的北斗。作为陕甘支队司令员的彭德怀也兴奋地对叶剑英说

:“这张报纸来得太及时了,中央已决定下一步到陕北去,去找刘志丹!”

稍作休整后,毛主席带着大家下岷山。

行军路上的毛泽东时常和大家聊天谈局势,鼓舞部队的士气,他激励大家说

:“我们红军这几年是下了两次山,第一次是下井冈山,这一次是下岷山。

下井冈山时我们只有千把人,革命是低潮。但下井冈山不久,红军就发展到十几万人,还建立了中央苏区。

这次下岷山,人比第一次多,又有久经锻炼的红军,我们还会发展起来的。”

结语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共中央、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结束长征。

1937年1月10日,中央机关迁驻延安;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从此伟大的长征以红军的胜利国民党的失败而告结束。

红军有了落脚点,中国革命才有了希望,在伟人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抢报纸抢出来的一场胜仗,作者海鲁德,世纪桥2011年02期

[2]一张报纸指前程——红军长征轶事,作者张颂甲,中国建材2016年12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