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安徽省会是南京”,还是“江苏省会是苏州”,乃至“散装安徽”、“散装江苏”,这些地域梗常常成为大家喜闻乐见的调侃对象,它们都是从何而来呢?
戳视频
看南京为何被戏称为安徽省会
究其形成,其实是个“自古以来”的问题,历史上,安徽还真的以南京作为省会。
南京在明初时为京师,所以南京及其周边地区政务由南京六部统一筹管,称为南京六部直隶。
清朝统一全国后,废除“南直隶”,顺治二年改为“江南省”,分设左、右两名布政使,左布政使主要管辖大致相当于安徽的“上江”地区,右布政使则管辖大致相当于江苏的“下江”地区,其驻地同为江宁府,也就是南京。
因此,这时的安徽和江苏是一个整体,同作为江南省的一部分,自然以南京为省会。
但顺治十八年(1661年),驻苏州的江宁巡抚朱国治要求江南右布政使迁往苏州,以使两者辖区重合,以便指挥布政使督催粮款,苏州府的地位就越来越突出,甚至在《钦定大清一统志》称苏州府“与江宁并为省会”,可以说这时的“江南省”并存着两个省会。
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左、右布政使改称江南安徽、江苏布政使,接着形成的辖区,与今天的安徽和江苏差别已不大。
为了方便两江总督的治理,安徽布政使驻地依然是江宁府,而江宁府却属于江苏布政使管辖,形成了“寄治”现象。直到近百年后的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安徽布政使才回驻安庆府。
所以调侃“安徽省会是南京”,从历史来看并无不可。
同时,江苏布政使也被一分为二,其中驻地为江宁府的江宁布政使除了辖管江宁府外,还包括江北的其他地区,驻地为苏州府的江苏布政使则辖管长江以南的四府一州。
这种“划江而治”的格局无形中削弱了江苏各地的“省籍认同”,甚至在光绪年间出现了“苏淮分治”的闹剧,虽然短短三个月后江苏南北重归统一,但“大内斗省”的历史记忆则至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