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二)丨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6-09 02:53

福建省政协:在保护与开发中寻求生态平衡

闽在海之中,海为闽人田。

“福州的优势在于江海,福州的出路在于江海,福州的希望在于江海,福州的发展也在于江海。”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极具前瞻性地提出建设“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福州在我国沿海城市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经略海洋的重要环节。

与此同时,泉州湾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晋江入海口,一派生机。沿路登上形似鸟蛋的鸟类监测塔,向东望去,海风、海浪间,一片片红树林如绿浪起伏,各种鸥鹭不时在林间闪现,滩涂间蜿蜒的潮沟延伸向海中,形成一派恢宏景观。

“做好‘海’的文章,福建占得先机、责无旁贷。”初夏时节,当福建省政协“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推动全省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专题调研组深入福州、泉州、宁德、莆田、平潭等地开展调研时,看到的是一幕幕“碧海蓝天共一色”的景象。

放眼全省,福建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通知》,严守海洋生态底线,编制《福建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和《福建省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工作方案》,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保护修复大格局。争取37.5亿元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实施“蓝色海湾”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15个,修复滨海湿地面积3.7万亩、防护林0.5万亩、岸线66公里,种植红树林0.9万亩,有效提升海洋生态系统稳定性和功能性,周边群众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实现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面对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资源,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调研组认为,要坚持生态优先,以协调的方式推动海洋资源保护与开发。在保护层面,要强化政府管控,明确海洋污染防治重点,强化港口船舶污染防治工作,以数智化赋能加大对海洋环境监测的力度,守护海洋生态的关键防线;在开发层面,充分发扬敢为人先、爱拼会赢的开拓创新精神,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整合科研资源和力量,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并进一步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因地制宜打造更多独具特色的海洋文旅品牌。

全程带领调研组开展调研的省政协副主席黄玲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保护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省委部署要求,以务实的举措统筹推进海洋环境污染防治、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要立足专门协商机构性质定位,以开展“为闽协商 为民服务”专项活动为契机,围绕更好统筹海洋生态资源保护和开发领域重点问题,持续深入调研,积极建言资政,为新福建建设注入强劲“蓝色动能”聚势赋能。(记者 王惠兵)

江西省政协:架起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金桥”

巍巍井冈,满目葱茏;浩渺鄱湖,水清岸绿。仲夏时节,行走在赣鄱大地,碧空如洗的天空、欢快的鸟鸣……到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发,铺展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生态画卷。

近年来,江西省政协委员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积极建言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高地,更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是江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所在。这份自信,深深扎根于江西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与丰厚的绿色底蕴之中。

“‘江西绿色生态’标准特别规定被写入《江西省标准化条例》,标准基础不断夯实,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经济效应日渐凸显。”胡梦莉委员建议,着力打造“江西绿色生态”区域公用品牌,成立江西区域公用品牌推广工作领导小组,搭建省级区域公用品牌沟通合作机制,研究制定省内省际区域公用品牌互认管理办法,打通与“赣出精品”“赣鄱正品”等产品或服务标准的互信互认,与“江苏精品”“上海品质”等省级区域公用品牌互信互认。

从几近消亡的半空心村到“中国最美乡村”,10年间千万游客在婺源篁岭景区寻味乡愁;坚持山林不砍伐不卖树,素有“天然氧吧”美誉的崇义县,仅靠“卖空气”也能估价上千万元……有着众多名山秀水的江西,是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之一。在持续探索“两山”转化的创新实践中,只此青绿间涌现出大量耳目一新的故事,生动折射出新时代人与自然的相互成就。

“牢牢把握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双重机遇,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刘胜委员建议,建立省级生态综合补偿工作协调机制,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生态保护类专项资金进行整合,提高生态补偿资金使用效率,重点推动跨区域的招商、产业链、共建园区、人才交流等领域对口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参与生态保护补偿,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方式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融资支持。

“发展森林食品产业,既能做大森林‘粮库’,又能充实森林‘钱库’,是推动‘两山’转化、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举措。”王建辉委员建议,强化科技支撑保障,充分利用省林业科学院、南昌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优势,开展森林食品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创新研发相关技术标准、技术产品。同时,推动江中食疗等企业与高校药膳研究所、高校食品学科等科研院所的联动合作,加大药膳品种、配方的研发,形成在全国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江西药膳”品牌效应、规模效应。(王磊)

浙江湖州市政协:履职“接力跑” 做好“水文章”

“翻看最新的生态治理进度表,今年一季度,全市已启动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6个,累计完成总投资1700余万元。”浙江湖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市政协委员张海燕手中的“提案办理意见”标注着密密麻麻的批注,她向记者展示时难掩兴奋:“去年科协界提交的集体提案《关于统筹‘三水’治理合力,全力打造最美生态河湖的建议》终于从纸面走向实地,如今湖漾里的‘水下森林’开始萌发新绿,监测数据显示水体透明度均有所提升。”

更让她期待的是,今年湖州市两会期间提交的《关于统筹谋划新形势下纵深推进水环境质量提质增效的建议》已进入办理流程,推动水环境治理从“治污”向“提质”迭代升级。这份持续深耕的“治水答卷”,源于一场跨越两年的履职接力。

“我们当时调研时发现,随着工业污染源控制力度的持续加大,以城乡面源为主的污染问题开始不断凸显,水资源综合利用有待进一步强化……”张海燕特别强调在区县所属的东部平原河网,渔业养殖业较为发达,尾水中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浓度较高,污水有效处置和治污设施运维管理是难点。

“底栖动物种类不够丰富”“湿地缓冲带被挤占”,在德清下渚湖湿地,调研组跟着监测船,听着专业术语,心里绷起了一根弦。

依照《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理念,市政协第一时间成立调研组,赴区县察看再生水利用情况,联动相关部门实地调研并开展大型底栖动物采样调查。“湖州的治水账本,不能只算‘水环境改善’的加法,更要补全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修复的拼图。”市政协副主席高东说。

持续半年多的调研,最终形成集体提案,直指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各自为政”的症结,提出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污染源头管控等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治水带来的不仅是环境之变,更是发展之变。眼下,在安吉县天子湖镇,养殖户通过尾水达标排放,每亩养殖效益提升30%;德清县下渚湖湿地通过“生态﹢旅游”模式,年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带动周边民宿经济增收超亿元。

“我们将以提案为纽带,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政协智慧与力量。”市政协主席李上葵所言掷地有声。

湖州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采纳委员们的意见建议全力推进流域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已经连续11年荣获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奖项‘大禹鼎’,连续两年获得‘大禹鼎一星金鼎’……”

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正不断激起湖州“三水”共治的精细化治理涟漪。据了解,目前已启动今年提案的研究办理工作,针对委员们的创新思路,相关部门正组织开展研究讨论,确保6月底前办理完毕。(记者 鲍蔓华 通讯员 包玉院 石迟阳)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为发展“明底线”“画边框”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带领调研组到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围绕《关于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及落地应用的提案》开展督办调研。这件提案由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常委路全忠提出。调研组在托克托县和清水河县详细了解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引进项目时,是否满足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是否科学指导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是在为发展“明底线”“画边框”,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出台,2024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实施意见》印发,进一步推动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在内蒙古落地实施。

路全忠多年从事环境研究工作,曾担任内蒙古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项目总负责人,根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今年1月提交了提案,建议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加强科技支撑队伍建设、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完善分区管控成果查询和共享制度。经过遴选,这件提案成为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由自治区政协主席张延昆督办,推动提案办理单位——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对提案建议进行深入研究。

今年3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明确了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按照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定期评估、动态更新。

“《条例》的实施给予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法律地位。”路全忠高兴地说,目前全自治区已形成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一张图,服务于产业布局、各类开发规划、建设项目选址等,随着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进一步完善和落地应用,将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基础性、前瞻性、长久性都很强的一项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在健全完善法律法规、细化管控方案、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持续建言献策,为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贡献政协智慧和力量。”督办提案时,张延昆说。(通讯员 菅海霞)

厦门市、区政协: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筼筜湖畔白鹭翩跹起舞,随处可见的“口袋公园”绿树红花争奇斗艳,远近的山、海、湖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画卷……

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厦门的生态之美,有着诸多“官方”认证,先后获得“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28项国家级、国际级生态领域荣誉。近年来,厦门市高质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市、区两级政协发挥优势,围绕“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建设全域美丽海湾”等方面持续建言献策,助力生态环保治理工作。

“我们已持续多年在市两会期间提交生态环境相关提案,包括西海域、环东海域的环境保护、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等各方面。”厦门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厦门市委会副主委史大林介绍,针对厦金海湾水质和海洋生态系统不够稳定,海洋生态价值实现路径需拓宽等问题,今年市两会期间,他提交提案,建议拓展“闽西南﹢金门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机制”;拓展“截污处理”,更大范围实施正本清源;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内陆做好系统整治,减少厦金海域陆源排海污染等。

提案主办、会办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海洋发展局等部门高度重视,组织相关人员深入研究,有针对性地推进提案办理工作。目前,以下潭尾红树林公园为典型代表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5月22日,在厦门2025年生物多样性日宣传活动期间,相关部门组织增殖放流活动,向黄厝外海文昌鱼外围保护区放流10万尾文昌鱼,向大嶝海域投放1万尾真鲷鱼苗,助力海洋生态修复。

改善生态环境也是海沧区政协及区政协委员长期关注的议题和履职焦点。针对海沧湖清淤不彻底、水体交换不充分、水质不稳定、沿线景观整体不协调等问题。2023年区两会期间,多名区政协委员就“提升海沧湖公共环境”提交相关提案,建议进行水质改善、对排湖口及上游进行清淤、改造现有截流涵闸设施等。该提案被确定为年度重点提案,当年8月,区政协针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工作,召开提案办理专题协商会议,14名委员进一步建言献策。之后,海沧区建设与交通局等相关部门陆续启动了治污清淤和环湖步道提升改造工程。今年1月,海沧湖环湖景观提升工程一期完成了13万平方米的公园改造提升,配套建设了6公里的环湖步道并正式对外开放。目前,二期治污清淤和景观提升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中。

去年和今年区两会期间,林德明、伊黎、姚聪敏等委员分别提交《关于后井排洪渠生态综合治理的建议》《关于将一农社区山边洪社列入2025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的建议》等多件生态环境相关提案,以小切口持续助力厦门市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大格局的构建。(记者 照宁)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政协:在蓝天白云间书写履职答卷

陕西宝鸡市凤翔区地处关中平原西部、宝鸡市东北。曾经,“蓝天白云万里飘,风景如画色彩浓”是这里生态的缩影。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凤翔工业园区发展迅速,入驻企业不断增加,给经济带来增长的同时,也让生态环境背负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能源结构偏煤问题突出,多个涉煤企业集中在凤翔,煤炭消耗量大。”“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影响,燃放烟花爆竹、露天焚烧现象时有发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遇到瓶颈。”……近日,凤翔区政协聚焦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主席会议成员集体督办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重点提案活动,实地调研工业企业、建筑工地后,在召开的协商座谈会上,委员开门见山、直指痛点。

何建锋委员建议,构建污染源在线智慧监控系统,全程监控“产污、集污、治污、排污”关键环节,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实现对重点排污企业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同处一片蓝天下,共饮一河渭水,大气污染不应限于‘一城一池’,更不应有行政区划之隔。”贺炜委员说,“必须重视区域合作,在数据共享、会商研判、技术支撑、资金支持、人员交流等方面,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协作配合,打通地域壁垒,做到共防大气污染,共享美丽蓝天。”

“要建设秸秆禁烧智慧管理平台,利用无人机监测、VOCs(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红外热成像技术等,提高监测的精度和范围,实现涉农区域全天候、立体式、零死角高空监控全覆盖,为有效治理提供技术支撑。”魏宏岳委员建议。

“大气污染治理重在日常,贵在持之以恒。要保持常治状态,健全长效机制,注重治理实效,持续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侯利萍委员说。

董海龙委员建议,打好大气污染治理组合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强化环保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蓝天保卫战的强大合力。

“头顶着蓝天白云,是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朴素的理解;呼吸上清新空气,是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最基本的要求。”凤翔区政协主席牛军涛表示,近年来,凤翔区委、区政府持续发力,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五年行动,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所思所盼。凤翔区政协将继续紧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系列协商议政活动,协助区委、区政府破难点、通堵点、扫盲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让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空气清新成为常态。(记者 路强 通讯员 刘红霞)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