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七里 | 徐州重塑城市更新标杆 235处历史遗存织就“活态博物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15 18:37

新京报讯(记者 揭明玥)作为拥有2600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徐州在时光长河中,始终挺立着一条见证文明嬗变的精神脊梁——纵贯古今的彭城路轴线。这条千年不移、始终如一的城市中轴,不仅串联起古城地理空间的对称美,更孕育诞生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徐州在新时代的标志性城市符号。


穿越古今的文庙街区。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两年前,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正式启动,这条3.5公里的文明长廊,将235处历史遗存编织为一体,让新石器时代的下圆墩遗址、北魏时期的代笔亭、楚汉文化的见证戏马台、北宋文学家苏轼兴建的黄楼,与文庙、回龙窝等现代化商圈,开启跨时空对话。通过“文化解码+科技赋能+区域联动”的创新模式,这座古城正涌动着蓬勃的发展新动能:2024年游客接待总量突破1亿人次,重点景区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增幅均接近20%,数字文创、文博旅游等新业态乘势崛起,千年文脉正转化为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漫步“彭城七里”,时空交错感不断袭来: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处,科技感十足的徐州饮食文化博物馆正加紧建设中;云龙山摩崖石刻上的千年凿痕,与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的脱口秀演出遥遥相望;五省通衢老牌楼旁,已有上百年历史的黄河故道,宛如一条玉带穿过整座城市,尽览繁华;文庙街区的全息投影,在古城墙洒下斑驳,将苏轼笔下的“明月几时有”化作漫天星河。


何为“彭城七里”?徐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沙波介绍,“彭城七里”南起云龙山脚下4300年前的下圆墩遗址,北到故黄河旁的黄楼,一条长约7里的文脉轴线横穿老城区,依次串联文庙、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大同街、城隍庙、快哉亭公园、户部山、徐州博物馆等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大小分布着97项235处历史遗存,是徐州厚重历史的精华、千年文脉的基底。


“徐州古称‘彭城’,‘七’不仅契合了文脉中轴线南北长7华里、更新片区面积7平方公里,而且根据文脉历史年代,‘彭城七里’城市更新工程被划分为彭城之源、土城汉风、户部繁华、回龙巷陌、大同风情、鼓楼时尚、黄楼胜迹7个文脉片区和更新单元。‘里’,则不仅是长度单位,更有居住片区、街巷、故乡的含义。”沙波解释道。


2022年起,在全面了解群众对更新改造的意愿基础上,徐州历时一年编制完成《历史文脉城市更新设计方案》。次年,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正式启动,明确将这条千年文脉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市集烟火的繁荣集聚”。


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徐州市彭城七里工作专班应运而生。近两年来,徐州市以整体性的系统思维,充分挖掘利用“彭城七里”历史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原真性保护与延续古城风貌并重,修缮后的崔焘故居与李家大楼在景观灯影中焕新升级,青砖黛瓦间流淌着文创市集的活力脉搏;古城徐州南门东延的古城墙遗脉之上,徐州城墙博物馆拔地而起,深埋地底600余年的明代城墙遗址显露“真容”;依托彭城广场考古遗址,建成开放全国首家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打造“一眼阅千年”的叠城奇观……曾经一度沉睡的历史文化遗产,纷纷从遗迹中“苏醒”,成为一张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在徐州市云龙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彭城七里景无穷,三里半在云龙中。”而位于云龙区彭城街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的户部山-回龙窝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徐州古城中心,更是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和300多年的商业传承,楚汉文化、运河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绵延叠加。


戏马台是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户部山顶的戏马台上,西楚霸王项羽在此留下了“秋风戏马”的千古绝唱;徐州规模最大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傍山而建,青石巷陌深处,雕花门扉见证了数百年光阴的流逝;快哉亭中,苏轼挥毫作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而回龙窝,相传是一个让乾隆皇帝都曾“迷路”的地方。


“如今,这里不仅遍布古老红墙、雕花门楼、百年银杏、月光市集等众多网红打卡点,聚焦历史建筑挖掘再利用,我们在崔焘故居、李家大楼、魏家园和戏马台,陆续招引入驻20余家兼具文化性、体验性的丰富业态,高品质运营古风沉浸式体验空间。”户部山明清建筑保护中心主任、戏马台管理所所长解勇说。


崔焘故居是徐州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徐州市文广旅局供图


在户部山西坡,坐落着一片规模庞大的古民居群,占地5200平方米,有12个四合院、房屋150余间,是徐州体量最大、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古院落,这就是崔焘故居。日常居住的翰林楼,教育子女的墨园阁,接待亲戚的内客厅……走进崔焘故居,仿佛一秒穿越回明清。而中医奶茶、传统制香、红酒文化、音乐茶空间、手工陶器制作等体验项目,又逐步以内容、场景、业态、产品的创新,成功激发了“二次消费”。


“我们就是看中这里的古色古香,才选择把书社开进来。”翰林书社主理人董琦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从事创新载体空间设计工作已10余年,2022年底入驻崔焘故居前,他的团队在青岛已经营了五家书社。


翰林书社举行丰富的儿童阅读活动。受访者供图


董琦介绍,结合徐州本地IP、非遗等,书社通过创意设计、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将书籍从单一阅读产品转化为多元文化符号,实现文化创新与商业效益的同步提升。“楚汉风云戏马台”“户部山四百年”等主题系列文创产品,累计销售超万套。书社还不定期开设文化名流论坛,并创新开发具有AR技术的儿童书籍。去年暑假,书社推出的“神话在哪里:上古宇宙的奇幻冒险”《山海经》沉浸式交互体验实验展,反响极佳。


“不少外地游客,都因为我们的活动而选择再来徐州。”董琦的这一说法,得到了香道文化体验馆、汉泽祥中医奶茶店等多家入驻商户的共鸣。对很多游客而言,徐州不再是地图上已被“打勾”的旅游目的地,而是与他们有了情感羁绊的“诗和远方”。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