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宝鸡】千村万象 和美与共——宝鸡“千万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1-13 22:49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秦岭北麓,渭水之滨,“千万工程”之风劲吹,为周秦故地的乡村绘就一幅迭代升级的新时代“农耕文明图”。从云雾缭绕的太白山麓,到千河两岸的广袤平原,宝鸡市43个首批入选省级示范村的村庄,如繁星般点缀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见证着一场由表及里的蝶变。

这场变革,始于人居环境的点滴改善,成于产业活力的全面迸发。近年来,宝鸡市紧扣“规划引领、生态打底、产业赋能、治理增效、党建强基”的工作路径,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推进实施“千万工程”,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扎实推进,乡村环境持续向好、乡村产业蓬勃兴起、乡村治理扎实有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如今,全市首批43个示范村顺利通过省级命名,每村获省财政100万元奖补资金。从“单点示范”到“全域提升”、从“环境整治”到“价值再造”,宝鸡正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探寻一条兼具“山水经”与“共富账”的乡村振兴之路。在这片孕育了周秦文明的热土上,一场关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生动实践,正依托“千万工程”这一重要抓手,书写着新时代的答卷。

顶层设计的“统”与“放”

一幅宏大的蓝图,要描绘在形态各异的乡土画卷上,考验的是执笔者的智慧与匠心。在宝鸡推进“千万工程”实践中,我们看到的不是生硬的“一刀切”,而是在市级统筹与镇村探索中,寻找激发乡村内生活力的密码,让千村万象在发展中焕发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蓬勃生机。

图片

千阳县罗家店村风景如画

田舍相望、翠竹相拥、鸟鸣婉转……虽已是初冬时节,千阳县草碧镇罗家店村仍披着一袭斑斓的“外衣”,村道旁晚开的野菊在石缝中摇曳,与青瓦白墙的农舍相映成趣。小游园里,几位老人闲坐户外,捧着茶缸聊着今年苹果的收成,脸上洋溢着笑容。

“当时市里给了方向和标准,比如垃圾处理、污水治理,但具体怎么做,鼓励我们结合本村实际自己多想、多试。”回忆起最初作为示范点的日子,罗家店村党支部书记罗海峰感触颇深。村民们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有机会率先改变,忐忑的是不知从何下手。

在千阳县的统筹指导下,罗家店村没有照搬模板,而是因地制宜推进环境整治。村里将村委会周边的村民小组作为先行实施区域,巧妙利用附近工业园现有的污水处理厂,将生活污水接入集中处理系统。

在垃圾处理方面,村里走出了自己的路子。10个村民小组,每组至少设置3个环保垃圾桶放置点,既方便村民就近投放,也便于统一收集转运。过去就地填埋的垃圾,如今实现分类收集,由县上相关部门统一处理,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这些改变并非一蹴而就。2022年,在千阳县住建部门牵头下,村里持续开展宣传动员工作。针对村民以往将纸箱、废铜烂铁等杂物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的习惯,村里一方面提高回收价格,使其高于市场回收站,另一方面推行“村整洁、户干净、人精神”的积分管理制度,通过季度评比和礼品奖励,激励村民自觉参与环境卫生维护。

“变化看得见,大家才相信。”罗海峰说。如今走进罗家店村,门前再无污水异味,垃圾变废为宝,庭院整洁有序。通过实实在在的变化,这个曾经普通的村庄已成为周边村镇争相学习的“样板”,印证了统放结合的治理智慧在乡土实践中的强大生命力。

乡村真正的美,在于其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在“一张蓝图”之下,宝鸡依据不同村庄的地形地貌、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千村一面”的复制,而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打造秦岭山脉、渭河两岸、北部山区3条彰显宝鸡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带,任其“各美其美”地绽放。

于是,我们看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的生动画面。在太白县黄柏塬镇,村民们依托秦岭腹地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发展起林下种植和森林康养;在渭河岸边的眉县齐镇,聚焦猕猴桃主导产业种植、存储、销售“三条线”精准发力,盘活闲置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村民“链”起了一条绿色致富路;在北山的陇县天成镇,苹果园里念着“树下种苜蓿、苜蓿喂猪、猪粪还田”的循环生态经。

当一个个村庄焕发出独特光彩后,宝鸡的思考更进一步:推动区域协同,让村庄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

图片

工人在金台区金河镇紫原村豆制品加工厂工作(资料图)

最动人的变化发生在邻里之间。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和紫原村,过去都是单纯种小麦,如今却在西府老街的引流下,联手打造了一条“乡村休闲游路线”。紫原村党支部书记杨斌笑着说:“现在客人看完油菜花,顺手会在农家买些豆制品;游客摘完黄桃,还可以去采摘蔬菜。串门式生意,让村民的日子越来越好。”

这种协同超越了村庄,扩展到镇街之间。凤翔区、千阳县、凤县、陇县等多个苹果产业县区,合力建起一个区域性的苹果产业联盟,为果业生产、加工、营销、植保、农资服务等主体搭建起相互学习、交流沟通、集聚智慧、做强瑞果、实现共赢的平台,让苹果卖得更远、效益更高。

宝鸡的乡村,没有惊天动地的“大动作”,却处处可见润物无声的“小改变”。这里是让村民在老戏台上唱新戏,让山川河湖各展其美,让左邻右舍并肩前行……从秦岭深处到渭河之畔,所到之处的村庄正以一种静默而坚定的力量书写着有根、有魂、有温暖的未来。

图片

金台区金河镇永利村的葡萄丰收(资料图)

产业振兴的“守”与“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仓廪殷实始终是西府大地人们不变的期盼。近年来,我市锚定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目标,一手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一手下活产业结构调整“先手棋”,让农业现代化的脉动在田垄间持续跃动,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伴着四时流转徐徐铺展。

图片

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的万亩农田(资料图)

农历九月的关中平原,麦苗初露新绿。在陈仓区慕仪镇齐西村的万亩农田里,农民齐昆站在田埂上,不再像祖辈那样俯身细察苗情。他手持手机,屏幕上无人机航拍画面清晰显示着麦苗长势,土壤墒情传感器的数据在一旁实时跳动。

“过去种地看天,如今看数据。”齐昆说,他是村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管理着上万亩土地。几年前,他还和大多数农户一样,守着十几亩地,种着“保命粮”、挣着“辛苦钱”。转机来自土地流转与土地托管政策——合作社整合零散土地,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一条龙”服务,统一农资采购、机械作业与病虫害防治。

“以前自己种,一亩地成本高、产量还上不去。现在托管出去,亩产高了5%不说,我在村上务工,一年还能挣3000多元的务工费。”村民齐卫孝算着这笔明白账。这种规模化经营,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了粮食的品质和产量,这是对粮食安全最坚实的“守护”。

数据显示,去年,宝鸡市粮食播种面积达457.60万亩,总产量达149.11万吨,同比增长1.2%,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托底作用。

与此同时,科技赋能让特色农业焕发新生。在陇县关山草原生态奶源基地,奶牛住进恒温牛舍,佩戴智能项圈,进食、运动、产奶数据实时上传至云端,用于精准优化饲养方案。通过引入物联网与大数据的应用,宝鸡的苹果、猕猴桃、乳业等主导产业正告别“靠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在守住传统优势的同时,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双重跃升。

然而,仅有“守”的稳固,尚不足以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宝鸡的突破在于“创”,关键在于推动产业融合,让农业跳出单一生产功能,与旅游、电商、文化等元素碰撞出新的火花。

图片

网络直播售卖眉县猕猴桃

在眉县,猕猴桃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如何让“黄金”卖出高价?“80后”青年宋哲给出了答案。曾在外地从事销售工作的宋哲,于2015年选择返乡,投身猕猴桃产业。“老一辈种出的果子品质好,但销售渠道单一,价格常被中间商把控。”宋哲决心改变这一现状。

在宋哲的眉县草木光阴生态家庭农场,镜头正对着棚架间的累累果实。面对屏幕,宋哲热情地介绍着猕猴桃的品种、口感与种植环境:“大家看,我们的果子‘喝’的是秦岭山泉水,采用物理防虫、有机种植……”一场直播下来,订单量远超传统销售模式。

“如今果农不仅线上销售鲜果,还开发出果干、果汁等产品,甚至推出‘猕猴桃采摘研学游’,吸引城市居民体验农事、了解文化,临走时带走大包小包的农产品。”眉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必须将一二三产业像拧绳般紧密结合,效益才能显现。

在宝鸡,像宋哲这样的“新农人”不在少数,他们正成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

岐山县故郡镇的杨欢欢怀着对现代农业的热爱返乡创业,成立极飞植保现代农业合作社,组建飞防服务团队,累计为小麦、玉米等作物提供飞防服务65万余亩;

扶风县的张斌在城关街道八岔村建成豆花泡馍标准化生产基地,创新研发预包装产品,通过电商与餐饮连锁模式,将西府美食推向全国;

陇县的李博组织成立“山羊卫士”技术服务队,每年技术指导奶山羊养殖户100余户;

……

目前,宝鸡市已培育高素质农民(职业农民)超过3.5万人,累计吸引4.2万名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这些“新乡贤”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少数”。

宝鸡的实践表明,“守”是根基,“创”是出路。这需要通过现代治理方式,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之间找到平衡,既守住国家战略底线,也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获益,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在坚实的根基上迎来充满希望的未来。

治理有效的“法”与“情”

善治,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在宝鸡乡村转型实践中,善治就是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以自治激发内生动力,以法治推进现代治理,以德治涤荡文明乡风,乡村才能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清晨,在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66岁的村民卢胜利拿着镰刀,一边哼着小曲一边清理村道旁的杂草。这一寻常场景,是村里推行积分制后,村民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生动写照。2022年,村里出台《积分制管理办法》,将爱国守法、环境卫生、集体劳动等10项内容纳入考核。首个季度评议结果一公布,差距立显:得分高的家庭上红榜后笑逐颜开,得分低的在台下坐立不安。更让大家心动的是,积分直接和村集体经济分红挂钩。

“在村集体项目干活有工钱,年终家庭总积分还跟集体经济分红挂钩。总分合格,能享受50元养老保险补贴和30元医保补贴;96分以上,额外奖励500元;低于60分的家庭将被纳入黑榜名单。”卢胜利乐呵呵地说,“更重要的是,要是总不参加活动,年底积分低了,脸上挂不住啊!”

“以前是干部干、群众看,现在不一样了。”村民葛建军感慨地说,“群众才是乡村振兴的主角。”

随着村民积极性提高,村集体经济也水涨船高。面粉加工厂的订单越来越多,帮扶消费馆的土特产供不应求,鱼塘里的鱼活蹦乱跳……到2024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3万元,群众分红78万元。现在,村民有了幸福感,干部有了成就感,双方都有了获得感。

与此同时,宝鸡也深谙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德法相伴”成为当地创新开展活动的关键词。一方面持续“送法下乡”,邀请法务志愿者到基层乡村“以案说法”,由浅入深地讲述家庭纠纷、财产纠纷、借贷纠纷等身边案例,引导村民增强法律意识、提升守法素质;另一方面倡导“家风润万家”,通过议家风、立家训、传家礼、评家庭,营造良好的乡村德治环境。

在扶风县绛帐镇罗家村,只要提起罗宽明,村民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69岁的罗宽明是村调委会主任,从事调解工作20余年。罗家村党支部书记罗文科说:“‘老罗说事’由乡贤能人、道德模范、退休职工和老党员组成,他们用情、用理、用法化解矛盾纠纷,还定期开展文明宣讲。”如今,这一平台已成为罗家村传播新思想、激发参与热情、培育文明风尚、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载体。

乡村善治必然要求基层善政。对很多村民来说,“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不断弥合治理体系的断裂地带,首先要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的领导放在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首位。

“四美”红旗村的创建,便是这种引领作用的生动体现。村党支部和党员带头吃透政策,再通过“院坝会”“田间课堂”等形式,用乡音讲解政策,通过群众事群众议、群众事群众办的方式,共同商议确定结果,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

图片

太白县王家堎镇林麝养殖产业园

“今年我们先后召开院坝说事会8次,修订完善了林麝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方案,商定了灰瓦白墙绿篱笆的民居改造风格。从实施效果上看,大家都很认可。这得益于我们努力创建‘四美’红旗村。”太白县王家堎镇中明村党支部书记王海燕自信地说。

事实上,只有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创新,才能真正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这些卓有成效的乡村治理实践正在给村民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村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只有自治、法治与德治有机结合,乡村才能真正走上善治之路。以“治理有效”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持续提供坚实支撑,广袤乡村必然焕发勃勃生机、保持和谐有序。

未来乡村的“形”与“魂”

当村庄披上整洁的新装,“千万工程”的答卷才刚刚开始。环境改善是乡村振兴的“形”,而如何培育可持续发展的“魂”,才是决定乡村能否真正重获新生的关键。

凤县平木镇一名返乡青年的话,直白且深刻地道出了乡村的独特魅力。他说:“这里吸引我的,是清晨的鸟鸣、傍晚的炊烟,是推开家门就能闻到的泥土气息。”乡村,不只是供人居住的物理空间,更是一种与自然紧密相连、充满生活气息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宁静与质朴,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核心特质,也是吸引人们回归乡村的内在动力。

图片

千阳县罗家店村环境整洁

宝鸡的乡村,正积极重新审视和挖掘自身价值。凤翔农家院里传承千年的泥塑技艺,不只是简单的产业项目,更是活着的文化;秦岭山居的慢生活,并非简单的休闲方式,而是对精神世界的深度滋养;千阳乡村的邻里互助,不只是乡村治理的一种手段,更是乡村温情的体现……这些独特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生活价值,正成为乡村的独特魅力所在。

然而,通往前方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挑战与困难。如何确保首批示范村的财政奖补资金精准使用、发挥最大效益,以及后续的运营维护如何保障,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资金是乡村发展的血液,若不能合理使用,就难以支撑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面对乡村“老龄化”“空心化”的现实,如何吸引年轻人回归乡村,并让他们愿意扎根,也是关键难题。年轻人是乡村发展的希望和活力源泉,没有年轻人的参与,乡村的发展就缺乏后劲。

“答案在于找到活力与秩序的平衡点。”一位业内人士补充道,在资金使用方面,财政资金要用在刀刃上,更要培育村庄自身的“造血”能力,让乡村具备自我发展的动力,可以将部分资金设立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金,支持村庄发展特色产业;或者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运营良好的项目给予持续支持,激励更多的项目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例如岐山县凤鸣镇八角庙村,依托天缘食品有限公司,以醋为特色大力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在家就能参与生产,实现增收致富,同时通过标准化生产提升了产品价值,形成了资金的良性循环,为乡村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在人才引育上,年轻人回来,要的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实现价值的平台。因此,可以探索实施“乡村运营官”培养计划,通过专业培训和政策支持,为他们创造发展的机会,让更多年轻人在乡村能够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既能够安身立命,又能够实现人生理想。

在治理创新上,既要传承邻里相助的乡土智慧,也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业内人士建议,推广数字化+网格化的治理模式,利用数字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精准管理,通过网格化管理将乡村划分为若干个小的单元,明确责任主体,提高治理的精细化程度。比如眉县首善街道东四新村推动村级便民服务数字化、便利化、智能化,托幼、教育、养老设施完善,群众安居乐业。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宝鸡“千万工程”的实践给予我们启示: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资金投入或设施建设,而是一场涉及资金使用、人才引育、治理创新的系统工程。唯有在这些方面找到平衡点,才能让乡村真正焕发持久的生机与活力。

展望未来,一幅更具温度的乡村图景正在徐徐展开——那里的美,不仅体现在白墙黛瓦的外观上,更体现在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中;那里的富,不仅表现为物质收入的增加,更体现在精神生活的充实和满足;那里的好,不只是环境的整洁有序,更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温情相待。

这条乡村振兴之路,宝鸡正以坚定的步伐稳步前行。在这片承载着周风秦韵的土地上,每一个被点亮的村庄,都在诉说着同一个故事:乡村振兴,最终是让每个生活于此的人,都能享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宝鸡融媒 米静

照片由谢克强提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