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天津市
原标题:卫星地图看古代3大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精巧的设计不输现代水利
中国苦旱涝灾害久矣。
作为世界上洪水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仅1949年建国到2000年间,我国登记在册的洪水灾害共计1092次,严重干旱1056次。
因此,从两千年前的都江堰,再到现如今南水北调的水利工程,中国治水的历史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下中国历史上,5个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吧!(附高清卫星地图)
01.都江堰,成都平原的心脏
“开源节流”(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减少支出),是古代贤臣的“治国”之策,也是近代老百姓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
但在面对“治水”这个问题时,古人却信奉“节源开流”(减少洪水来源,疏浚河道)的反向思维。
而由此建造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满足了防洪、灌溉的要求,还达到了现代工业都无法满足的巅峰。
即便在多年后的今天那里已演变成“天府之国”,但是其险峻的地理位置,依旧掩盖不了它曾经遭受的“苦难”。
从卫星云图上看,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北角,紫坪铺水库的东南方。
而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的岷江,途经成都平原,整体河床向东南倾斜,且坡度很大,落差一度达到273米。
因此,一旦遇到雨季多发的时节。
岷江的江水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携带着大量的沙石喷涌而下,顷刻间,成都平原便是房屋垮塌,一片汪洋。
而如果遇到不下雨的旱季,岷江的蓄水量便会大大减少。
甚至不足以支撑其越过岷江东岸的玉垒山,流到成都平原。
届时,那里又是颗粒无收,哀鸿遍野。
战国时期,战乱频发,再加上人们“不与水争地”的封建思想,不少地区会通过预留洪水泛滥区的方法,来减少水涝灾害对沿河居民的影响。
而另一边,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的秦昭襄王率先打破规则,实行商鞅变法,并任命郡守李冰率领本土居民,修建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旨在将成都平原变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后方。
时至今日,这项造福千年的工程,依旧在守护着两岸人民的福祉。
02.坎儿井,新疆人民的福祉。
提起新疆吐鲁番,人们第一时间会想起那里香甜的葡萄。
但果香四溢的背后,是新疆人民摧枯拉朽的坚韧和智慧。
新疆吐鲁番属于内陆荒漠气候,地势南高北低,一年里,老天爷只给吐鲁番16mm的降水量,而蒸发量却高达3000mm。
不过老天爷有时候也是公平的。
一到漫长的盛夏,50度的气温便可以融化一部分天山的冰雪,经过砾石戈壁层层引导流向盆地,成为地下水。
而如何利用这些水进行灌灌,便成为了那些望水欲穿的新疆人民,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凡是去过新疆旅游的朋友都会发现,当你乘车穿过吐鲁番盆地时,在那一片片沁人心脾的绿洲周围,是一个个紧密相连的小土堆。
土堆之下,便是吐鲁番极度干燥却瓜果飘香的秘密,坎儿井。
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居民而言,它不仅是历代吐鲁番人民的骄傲,还是中国古代巧夺天工的水利工程之一。
但坎儿井,并不是字面意思上的水井,而是荒漠地区用来灌溉的地下暗河。
它的作用,就是把天山脚下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用于盆地周围居民的社会生产。
为此,他们先要在天山附近觅得一处水源。
然后从有用水需求的村庄反向挖竖井,每个间隔控制在20米至50米之间,以此将各个地方的地下水汇集,增大水势。
最后,再依势在各个井的底部凿出一条暗渠,沟通各井,从而形成一个地下引水通道。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觉得过于简单,还比不上现代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
但放在两千年以前,吐鲁番人并没有现代挖井的设备,也没有可以用来运输防渗的水管和混凝土。
它的问世,不仅让地球上荒无人烟的荒漠直接诞生了绿洲文明,而且把这项发明放在现在,完全有资格提名诺贝尔奖。
03.灵渠:始于秦代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提起桂林,人们都会想起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历史名句。
但细数桂林历史上的璀璨明珠,灵渠当属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
众所周知,我国从南至北有三条至关重要的河流:珠江、长江、黄河。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它们不仅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承担了重要的角色,而且在道路尚不通畅的古代,还承担起了交通运输的历史重任。
在此境况下,如何连通三大河流让水运更快捷的问题,成为了历代君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公元前221年,秦王扫灭六国,习惯了胜利的秦始皇望着地图上岭南这块残缺的疆土,负手站立,陷入了深深的迷思。
彼时的秦国虽然强大,但纵观天下局势,北有匈奴,南有百越。
既然志在天下,那南下囊括百越之地,便是顺理成章之事。
然而让他意外的是,自己手下这只骁勇善战的军队南征三年,依旧毫无建树。
后经前方战报反馈,究其根本,便是因为岭南这片土地山路崎岖,使得后续的军需物资供给不上,无法扩大战果。
因此,灵渠应运而生,岭南得以纳入秦朝的版图。
而同为秦始皇嬴政在位时期建造的工程,灵渠和长城一样,从建成之初,便承担着其不可或缺的历史角色。
据资料显示,灵渠公元前219年开始建造,于公元前219年建成通航,并在2019年,入选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结语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化的发源地。
这3个中国水利史上的典范,如果放到现代,能拿哪些奖项?
从卫星地图上看,哪个水利工程更胜一筹呢?
文|二号探秘人
编辑|二号探秘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