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三国 星汉灿烂
汉中,因汉水流经此地而得名。这条发源于汉中的长江最长支流,古人认为是与天上的银河相通的,故而汉中的别称叫作“天汉”。一个“汉”字,已成了中华民族的徽号,也是华夏民族以文字形式表现的图腾 。
汉中历史悠久,据境内考古发掘,旧石器时代即有先民栖息。夏禹治水,封其有功者居褒,始有褒国。相传夏代“烽火戏诸侯”的美女褒姒,正是因汉中境内褒河水的滋养,得周幽王厚爱,一朝选在君王侧,却千百年来承担西周灭亡的恶名。
汉中自古被誉为“秦之咽喉”、“蜀之门户”,是连通关中与西南的蜀道中枢地带,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略地位尤为重要。古人称汉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 两汉时汉中甚至是秦岭以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之一。4000多年来,在汉中这块大地上,发生过无数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孕育了众多彪炳千秋的历史人物,留下了不少供人凭吊的历史遗存。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在此建南郑城,楚国在汉水中游的安康设汉中郡;公元前312年,丹阳之战中,秦夺取楚汉中郡,建秦汉中郡。此后100多年间,秦、蜀、巴在此兵戎交戈,汉中或属秦,或属蜀,最终归统于秦。
春秋战国时期,汉中成为我国南北政权集团争夺的战场。几百年间,秦、蜀、巴在此多次争战,秦厉公时始修南郑城,迄今已有2400多年历史,是我国建城历史最早的城池之一。秦将司马错伐蜀,以“石牛粪金”诳蜀王修筑入蜀道路,道路成,蜀国亡,为古今一切贪婪的当政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至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中成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秦代的二世而亡,才正式翻开了汉中历史上最为灿烂的一页。秦末战争中,刘邦破长安,灭暴秦后,西楚霸王项羽并没有按照约定,把关中封给幸运逃过“鸿门宴”的刘邦,而封他为汉王。刘邦在这里励精图治,任贤用能,仰仗韩信、张良、萧何这“初汉三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出大散关奇袭“三秦”,一举占领关中,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最终出汉中而夺得天下,定国号为“汉”,令汉中成为“汉家发祥地”。
如果说汉中开创了汉代的局面,那么三国时期结束的伏笔,也同样在汉中埋下。一部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有很大的篇幅,是在写发生汉中周围的故事:张鲁借传播“五斗米教”保汉中安定,曹操征降张鲁,刘备夺取汉中,自立汉中王,老黄忠奇袭定军山、刀劈夏侯渊,赵云“一身是胆”,曹操以“鸡肋”之名诛杀杨修等,多少脍炙人口的故事,在汉中都能找到它的踪迹。之后汉中的古战场上更值得大书特书,蜀汉重臣诸葛亮把伐魏的希望和大本营放在了汉中。八年间,诸葛武侯五出祁山,百折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遗命归葬定军山,能够望着令夙夜兴叹的中原。
多少兴亡事,随着滚滚汉江水向东逝去,两汉三国后的汉中虽归于沉寂,但汉江也留下了唐代德宗、僖宗避乱以及南宋抗金的沉沙折戟。
南宋初期,汉中成了抗金前沿阵地,爱国诗人陆游曾在这里“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吴?、吴?兄弟则据守汉中一线,在仙人关大战、杀金坪大战等重创金军。吴氏三代据守汉中80多年,使金人不敢南下窥蜀,力保南宋半壁江山。
悠久的历史文化,诸多的风云人物,给汉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人文资源。汉中居于千里蜀道的中枢,修筑在秦岭、巴山等地山崖上的栈道闻名遐迩,在2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沟通我国西北西南、连接中央与西南政权的巨大作用。
如今,这些栈道虽然已经完成它固有的使命,但作为历史的遗迹,却永远刻在了汉中大山坚硬的石头上,给人们研究我国古代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水利、科技、书法、人物等提供了重要的物证,被日本书法界成为“汉中石门,日本之师”的《石门颂》,就是个中代表。
城固的张骞墓、李固墓,洋县的蔡伦墓,勉县的诸葛亮祠墓、马超墓,留坝的张良庙等,都给人们提供了凭吊先贤的去处。汉中城的古汉台、拜将坛、饮马池,城固县的汉王城、樊哙台等,都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是当年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发祥地。境内大量的东汉与三国遗迹,张鲁城、阳平关、定军山古战场、刘备称王处、诸葛亮造木牛流马处、马岱斩魏延处等,向人们述说着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
汉江滔滔 丝路情深
清明时节的秦岭深处,一派万物复苏的生机和绿意。在有着“汉水源头第一村”的汉中宁强县马家河村,从村干部到村民,大家都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意识,那就是维护好水源地的生态环境,不让其受到人为的污染。“我就住在汉水源头旁边,这里的水是要给人喝的,肯定得干净,我就多捡垃圾,水清了我才高兴啊。”村里一位老人张邦贵说。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汉中是汉江的发源地。汉江总长度1577公里,流经汉中的干流长度就达到了270公里,流域面积为1.96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2.3%。汉中占到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库流域面积的20.6%,出境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多年平均入库水量的60%。肩负着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质量的重要使命,保障“一江清水送京津”,汉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也许不为人知。
根据河南、湖北、陕西三省编制的《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规划》,汉中从2012年开始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入河排污口整治、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尾矿库治理、水土保持共七大类67个项目进行治理。
截至2014年,汉江流域综合整治共完成投资20.89亿元,争取中省投资8.72亿元,已累计完成堤防主体治理140.85公里,退耕还林238.8万亩,长江防护工程造林34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234.6平方公里。陕南移民搬迁累计完成投资165亿元,9.4万户、35.86余万人实现搬迁,为防止水土流失、实现生态修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通过保护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水源地的水质,汉中“生态立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进一步得到巩固,并找到了实现突破发展的抓手。汉中正在积极打造有汉中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产业园区,目前,全市重点打造的12条循环发展产业链中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生物医药等8条产业链已现雏形,各产业链上重大节点项目也在有序推进。2014年全市省级循环工业园区达20个、产值已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6%。
汉中对于水源的保护,值得国人的肯定,而沿着另外一条线索,汉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也有着联结古今、贯通中西的地位,这就不得不提到“凿空西域”的创始人——西汉张骞。
张骞出生于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白崖村,去世后落叶归根,埋葬在城固县西3公里的饶家营村。这位出生地、封地和埋葬地都在汉中的外交家、探险家,其传奇的一生人们耳熟能详。他奉西汉王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一次出使西南,以强烈的使命感、高度的爱国热情、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献身精神,开创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我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于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促成了东西方国家的友好往来及经济文化交流。
目前,国内外均有不少有识之士追寻张骞的足迹,重走丝绸之路,体验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挖掘和整合丝绸之路的历史遗产,努力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献计献策,这为处在丝绸之路起点上的陕西和张骞故里的汉中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使得汉中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张骞墓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的廊道路网”中的遗产点之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汉中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年度答卷 续写精彩
有了“南水北调”与“丝绸之路”这两条轴线的支撑,无疑为汉中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和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汉中以循环经济为理念,谋求在以保护生态为前提的突破发展,给市民呈现出了“漂亮”的答卷。汉中把“真美汉中”作为最响亮的发展品牌。在实践中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化为生动的现实。
为了营造“绿水青山”,2014年,汉中市做了“三件大事”。一个是集中整治“治污”。启动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汉江流域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从农村、城镇两块同时抓起,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二个是建设修复“增绿”。汉中市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依然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推进汉江综合整治和湿地保护,搞好资源开采区综合治理,使绿带园林进街、围城、上路、入村。三个是循环发展“治本”。全市上下不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资源集约、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工业、循环农业,在减量化、再利用中使各类资源“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循环发展。要始终把生态立市作为第一战略,树立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建设天蓝水净、地绿山青的生态宜居家园。”汉中市委书记魏增军强调说。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汉中近年来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2014年,汉中市完成生产总值991亿元,增速居陕西三甲,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行政审批事项净减少198项,精简率达38%;全市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83%,高考上线增幅居全省第一;全市“三公”经费支出下降29%,群众满意度居陕西省第二位。
这一组组数字与成绩,凝结的是汉中340万干部群众夜以继日的奋斗与努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征,坚定发展信心,是适应当下环境并且谋求突破的根本。“我们提出培育壮大装备制造、现代材料、绿色食品、旅游文化和高科技产业,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努力把‘五大产业’打造成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重点支柱产业。”汉中市市长王建军说。
生态立市、产业兴市、文化名市、项目拉动、城镇带动、创新驱动,汉中市的这六大战略着眼‘三市’建设、同步小康宏伟蓝图,顺应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和趋势,抓住了汉中科学发展的支撑和潜能。
两汉三国,真美汉中,不仅仅是今日汉中的“金名片”,而且成为汉中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图”、“接力赛”。汉中依靠历史的深厚底蕴和当下的政策战略,有其发展的自信。“‘两汉三国 真美汉中’的城市品牌,既从时间经度上诠释了汉中厚重文化底蕴的历史印记,又从空间纬度上彰显了汉中生态真山真水、群众真情真意、干部真抓真干的鲜明特征,有效提升了汉中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要用好这一品牌,进一步盘活汉中丰富的文化资源,向着产业优势转化。”魏增军说。
“这儿的山水全都成了历史,而且这些历史已经成为我们全民族的故事。”这里有首都人民饮用水的源头之一,更是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初始。汉中山水之灵,有大美而不言;汉中历史之厚,还需细细品读。
本稿件由本报记者郑昕采写,图片由汉中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