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只小鸟在繁华市区留白增绿,厦门图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26 04:20

汽车行驶在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的街道上,拐进一个两旁种满绿植的大门,“闹中取静”这个词一下子蹦进记者脑海里。这里是厦门岛内的中心城区,四周商业写字楼和居民楼林立,但听不到在其他一些闹市区常见的嘈杂声音,甚至很难听见汽车的鸣笛声。

工作人员看到我们脸上的疑惑,道出这静谧的由来:“周边一带严禁开展可能产生较强烈噪声污染的项目,附近小区一些长期居住的居民,已经养成了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减少噪声的习惯。”

沿着一条小径往小山坡上走,两旁长满草木,视野前方是一处布满了鸡蛋大洞穴的花岗岩砂壁,显然有精心修整过的痕迹。而岩壁上方生长的树林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状态,枯树杂枝散布于一片绿意之中。如果不是岩壁后方更远处一栋栋高楼的提醒,我们几乎忘记脚下的这片“荒地”正处于车水马龙的城市街区中。

种种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背后都是为了保护一种美丽的生灵——有“中国最美小鸟”之誉的栗喉蜂虎。2011年12月,这里成为厦门五缘湾栗喉蜂虎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10多年来,保护成果体现在一项项具体举措和一个个稳步增长的数字上。2023年,骑马山繁殖区内亲鸟繁殖数量保持在200只以上,通屿湿地觅食区在栗喉蜂虎迁徙前可观测到3000只以上。

栗喉蜂虎在崖面栖居。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资料照片)

栗喉蜂虎在崖面栖居。人民网记者 陈博摄(资料照片)

如果说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留白增绿”,体现了保护栗喉蜂虎的魄力和决心,那么尽最大努力为其栖息繁衍创造适宜环境,无疑彰显了保护的智慧和用心。栗喉蜂虎的习性是不用旧巢,因而每年它们离开后岩壁都会被重新修整、还原到之前的样子。为给栗喉蜂虎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保护区专门修建了一个水池,种植了多种果蔬树木。而在必要的环境改造提升之外,最大限度减少对动物的干扰是保护的重要原则。从严格实行保护区域全封闭式管理模式,到努力维持原始的生态环境,再到划定野生动物迁徙通道,规定野外观察、拍摄栗喉蜂虎不得惊扰其正常栖息,一系列举措有效维护了候鸟等野生动物的种群安全和生态安全。

细致调研、科学论证后“有所为有所不为”,贯穿着“正确处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的关系”的辩证法。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有其自身发展演化的客观规律。生态保护修复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充分尊重和顺应自然,做好“加法”和“减法”,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如此。尽量减少人工干预,让野生动物回归自然、惬意栖居于自然,才能更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盘活、利用好现有资源,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预争取最大的保护成效,这样的治理智慧彰显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厦门实践的方方面面。在五缘湾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原有抛荒地和沼泽地得到充分利用,保留原生植被、设置无人生态小岛等举措,增加了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面积;在马銮湾双溪湿地公园,昔日的鱼塘虾池蜕变为水碧、草美、树绿的生态美景……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将为美丽中国建设创造更多厦门经验。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