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外界评价《上海市产业地图》是一份决定着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图、作战图。也有人说,这是投资上海的GPS。产业地图出炉仅仅是第一步,关键的是各区、各部门不但要“挂图上墙”,更推动“地图落地”
有所为有所不为。上海未来产业的重点在哪,中心城区和郊区如何定位?十六个区如何根据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找准自己的位置,构筑各具特色的优势?这是上海一直思考的问题。
刚刚发布的《上海市产业地图》正在尝试回答这一问题。外界评价说,这是一份决定着上海未来产业发展的布局图、作战图。也有人说,这是投资上海的GPS。
产业地图重点聚焦融合性数字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从“空间”和“产业”两个维度,形成“现状图”和“未来图”。其中,现状图针对重点行业,梳理标识了企业和创新资源,为企业寻找技术、标准、人才服务和产业链合作提供指引。未来图明确了上海各区及重点区域产业布局定位,比如聚焦 “3+5+X”区域,即临港、虹桥、世博3大功能区域,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5大转型区域等,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力争建设成为高经济密度的“产业新区”。
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综合政策“洼地”
现实看,上海拥有强大的产业基因,集聚了金融、航运物流、现代商贸、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一批高端服务业;培育了汽车、电子信息、装备、钢铁、石化等一批先进制造业支柱产业;逐步形成了中心城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郊区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空间布局。
总体而言,基于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产业布局具有一定合理性。但不可否认,这几年来,在一些区也存产业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突出等问题,导致有些区域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市委书记李强在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推进大会上明确提出“上海要打造产业地标,绘制产业地图,各区要因地制宜,形成品牌特色”。
“编制上海产业地图时最难的莫过于市有关部门一定要会说‘不’。对存在产业同质竞争的区域,我们这次是下决心要加大统筹力度。”市经信委主任陈鸣波坦言,上海产业技术相对很好,但外地企业家或者领导要看看上海产业,除了汽车,其他好像也并不十分突出。例如,机器人产业(四大家族)、大数据产业等布局都比较分散。“前七八年,全市对产业载体、园区建设非常重视,但对产业定位理解得还不够。”
产业定位不清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现代科技、产业变革速度加快,当制定产业定位时,产业内涵和外延拓展都在快速变化;另一方面,产业融合不断增强,很多新业态、新产业在“互联网+”“AI+”中融合发展。特别是,前几年全市在产业统筹发展方面力度不够,各个区看到好的项目都想要,在主观上导致了上海整个产业特色不突出。
“现有产业格局比较散的问题,有其合理性,可以通过市场化和政府引导的手段,慢慢调整,突出显示度和集中度。”陈鸣波说,上海产业经济密度比不过兄弟城市,例如深圳、苏州、杭州等,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要通过产业地图叠加各类要素、政策资源,形成特色产业‘高地’和综合政策‘洼地’,打造区域产业品牌,有力提升经济密度,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高产业显示度集中度 城市经济密度
《上海市产业地图》根本目标就是要全力打造上海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产业核心竞争力。
陈鸣波解读说,编制这本产业地图时,首要的着眼点是把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构筑上海未来新优势结合起来,比如在集成电路、大飞机、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聚焦核心、强化布局,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同时,根据上海优势,强化布局业态混合、功能复合的融合性数字产业,以超前眼光主动布局前沿科技领域。
提高产业显示度、集中度和城市经济密度是产业地图绘制的题中之义。从导向看,主要是鼓励布局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投入产出比高的新兴产业,推动“产业上楼”和“以楼聚产”,提高地均产出和人均产出。“以产业地图为指引,从全市层面加强布局统筹,支持各区聚焦发展主导产业,才能真正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陈鸣波说。
具体来看,通过全面梳理产业创新资源,突出标识企业资源、创新资源,这次共形成70张现状图。产业未来图则从产业总体布局,各区、重点区域、“3+5+X”区域产业定位,及重点行业空间布局等维度,形成“1+1+1+1+27”五类未来图,分别是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图1张、各区产业定位图1张、重点区域产业定位图1张、“3+5+X”区域产业定位图1张、重点行业空间布局图27张。
全市产业总体布局图:构建“一心一环两带多区”的产业总体布局。都市核心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中外环地区重点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融合性数字产业;沿江临海、嘉青松闵高端产业集群发展带,重点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高端产业集群。
各区产业定位图:中心城区重点发展高端服务业以及融合性数字产业,每个区重点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郊区重点发展高端产业集群,每个区重点产业原则上不超过4个。浦东新区适当增加产业领域,重点布局金融服务、生命健康、汽车、航空及高端装备等7个产业。
重点区域产业定位图:包括融合性数字产业园区,如徐汇滨江、市北高新等地区,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业态混合型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如张江、祝桥等地区,重点布局集成电路、航空等国家战略产业。现代服务业园区,如北外滩、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布局金融、航运、旅游等高端服务业。现代农业园区,如金山廊下、崇明现代农业园,重点布局现代绿色农业。
“3+5+X”区域图:统筹谋划临港、虹桥、世博3大功能区域和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5大转型区域,滚动推进金山二工区、星火开发区等若干“二转二”整体转型区块,打造集中度和显示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重点行业空间布局图:做精细分领域,如人工智能,从技术、产业、应用等细分领域出发,以徐汇为核心,形成“‘人’形分布、多点联动”的布局。延伸产业链,如集成电路,从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设备材料、封装测试等产业链出发,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核心,联动松江区,形成“一核一区多点”的布局,打造国内一流的产业高地。
“挂图上墙”更要“地图落地”
产业地图出炉仅仅是第一步,关键的是各区、各部门不但要“挂图上墙”,更推动“地图落地”。“短期来说,对一些区域的招商引资可能带来一定的影响,但长远来看这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陈鸣波说,相关各方也在考虑从土地、金融等方面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助力产业地图落地。
优化土地配置,实施差别化土地资源供应。对符合各区及重点区域产业定位的招商项目,市级层面在土地资源配置方面给予聚焦支持。
加大金融支持,推动产业基金+基地联动。提升产业投融资活跃度,推动市区两级相关产业基金与产业地图相匹配,优先支持符合产业定位的项目,通过产业基金促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布局、扶持重点企业成长。
布局创新资源,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一体化配置。市区联合推动国家或本市工程研究中心、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重点实验室、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高技能人才基地、行业协会联盟等创新资源在符合产业地图要求的区域落地,形成创新浓度,支撑产业集群聚集发展。
开展试点示范,在重点区域探索产业政策创新。支持重点区域,在提升单位土地经济承载容量、适当提高容积率、提高产业用地比例、降低用地成本等方面开展政策试点,加快打开部分“空间留白”区域。
据陈鸣波透露,近期,特斯拉、腾讯、小米、网易、科大讯飞、阿里巴巴、宝武、商飞等龙头企业、重点项目落户,已经在按照产业地图的规划导向,引导与产业定位相匹配的区域快速落地,率先把产业地图用好、用活,同时根据龙头企业落地反映出来的问题,不断修正产业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