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人民政府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5 11:55

【区市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全市六县两区一市的GDP总量实现482.5亿元,平均增幅8%以上,其中涪城、游仙、北川、平武、江油GDP增速均在13%以上,高于全市0.1至2.5个百分点,成绩显著。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指引下,各县(区)2005年度投资额呈明显上升趋势,均实现两位数以上的增长,游仙区更是实现42.7%的增长速度,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区市县全年共完成投资总额150.3亿元,增幅达2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的有游仙区、江油市、涪城区、梓潼县、平武县,增速分别为42.7%、34.6%、25.6%、22.9%、22.3%。2005年,县(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43.4%,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7.9亿元,民营经济组织吸纳劳动力20万人。在各县(区)中,除梓潼、北川、平武县外,其他县(区)民营经济增加值均超过10亿元。

【工业强县、旅游富民战略深入推进】2005年市委、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县(区)也纷纷推出“工业强县”战略,全年县(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普遍增长20%以上。同时,以筹办“一节一会”为契机,加大对县(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县(区)旅游资源得到不断的挖掘和改善。

【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崭新面貌】2005年,全市以涪城区戈家桃林、游仙区老龙山风景区建设为契机,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大做文章,狠抓“六个新”,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并借助当地群众的自身努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蓬勃开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得到有效实施,畜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建设初见成效。全年新增年加工经营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户,总数达到107户;新增市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1个,达到159个;完成劳务培训31万人,劳务输出106万人,劳务总收入达到43.1亿元,增长6.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2005年各县(区)招商工作以引进重大产业项目为重点,积极融入各种招商平台。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不断组团外出推荐、洽谈招商事宜,成效显著。涪城区、高新区、经开区、盐亭县、江油市协议引资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一至三倍,到位资金均实现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仙海区更是达到611.5%。(杨朝晖)

涪城区

沿革涪城区境夏、商时期属梁州之域。周朝时,四川分巴、蜀两个王国,区境属蜀国辖地。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灭巴、蜀,区境属秦蜀侯国。公元前285年(周赧王三十年),秦推行郡县制,区境属蜀郡。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设涪县,属广汉郡,为县政区建置之始。8年(孺子婴初始元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改涪县为统睦县,属就都郡。25年,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建立“成家”政权,统睦县属子同郡。36年(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成家灭,复置涪县,属广汉郡。三国蜀汉时期,涪县属梓潼郡。西晋末年,李雄据蜀,建立“成汉”,307年(晋怀帝永嘉元年),梓潼郡治迁至涪县。347年(东晋穆帝永和三年)成汉灭,巴西郡寄治于涪县,县城为实郡梓潼和侨郡巴西两郡治地。383年(孝武帝太元八年)5月,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涪县仅为侨郡巴西郡治地。南北朝刘宋时期,梓潼郡治复迁涪县,仍为巴西、梓潼两郡治地。502~553年(梁)改巴西、梓潼两郡为巴西梓潼郡,新建潼州,均治于涪县。553年(西魏废帝二年)改涪县为巴中县,梓潼郡治迁回梓潼县,巴西郡由侨郡改为实郡,潼州与巴西郡仍治巴中县。581年(隋开皇元年)改巴中县为巴西县。583年(开皇三年)实行州、县二级制,废除巴西郡,巴西县属潼州。585年(开皇五年)改潼州为绵州。607年(炀帝大业三年)改行郡、县二级制,绵州改为金山郡。潼州、绵州、金山郡皆以巴西县为治地。1283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实行“省县入州”制,巴西县撤销,原县境域为绵州直辖(通称“本州”)。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5月,降绵州为绵县。1380年(洪武十三年)11月,又升绵县为绵州。1727年(清雍正五年)升绵州为直隶州,并领辖梓潼、安县、彰明、罗江、德阳和绵竹6县。1913年(民国二年)3月,绵州裁撤,以绵州本州地域建置绵阳县。同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绵阳县隶川西道(1914年改为西川道,治今成都市)。1918年(民国七年)四川实行军阀割据的“防区制”,绵阳县成为川军“防区”,一切政务皆属“防区”驻军统辖。1930年(民国十九年)1月,西川道裁撤,绵阳县改隶四川省。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6月,川政统一,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立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直至1949年12月21日绵阳县解放。1950年1月20日以绵阳县为治地建立绵阳专区。1950年2月,绵阳专署从绵阳县划出城厢、城北两镇建立绵阳市人民政府(级别大于县辖区、小于县),受绵阳县人民政府领导。1951年12月撤销。1976年2月4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将绵阳城关改建绵阳市,辖城关镇和城郊、开元、园艺、五一4个公社,绵阳市归绵阳地区领导”。1977年4月,建立绵阳市筹备小组。因县与市在同一政区内设置,各项工作不易协调。1978年4月25日,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扩大绵阳市范围,将绵阳县全部划归绵阳市,撤销绵阳县建制,绵阳市归绵阳地区领导”。1985年2月8日国务院批复“绵阳市升为地级市,设立市中区,以原绵阳市的行政区域为绵阳市市中区的行政区域”。绵阳市市中区隶属地级绵阳市。1992年10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绵阳市市中区,设立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涪城区辖城厢、城北、工区、南山、朝阳5街道办事处和石塘、丰谷、永兴、吴家、杨家、青义、城郊、金峰9乡镇。

自然条件2005年,全区幅员面积597.7km2,辖2个乡、12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42个村、99个居民委员会、1104个村民小组、520个居民小组。耕地面积1.36万hm2,比2004年(下同)减少0.7%。有砂、卵石、石材、粘土等非金属矿藏5种。主要河流2条,涪江最大,流经区境39.25km。主要旅游景点16个。森林面积1.62万hm2,森林覆盖率28.24%,完成退耕还林67hm2。

人口全区总人口218917户,62.72万人,分别增长2.6%和1.5%,其中:农业人口20.57万人,非农业人口42.15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2.8%和67.2%;男性32.27万人,女性30.45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100;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7.91万人,占总人口的12.61%.人口出生率为6.1%,降低2.68个千分点;死亡率为3.61‰;自然增长率为2.5‰,降低0.6个千分点。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050人。少数民族33个,6237人,占总人口的0.99%。

经济概况辖区国内生产总值173.09亿元,区属国内生产总值49.81亿元,均比2004年增长15.5%,其中:第一产业7.3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26.68亿元,增长20.6%,工业增加值21.56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15.78亿元,增长14.2%。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1%、72.72%和25.27%。民营经济增加值80.62亿元,增长19.1%;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6%,提高2.8个百分点。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93亿元,增长13.8%,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7.28亿元,增长25.6%。实现财政总收入6.01亿元,财政总支出5.45亿元,分别增长11.8%和29.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73亿元,增长13.4%;各项贷款余额177.65亿元,下降8.1%。

农业全区农业总产值11.89亿元,增长15.1%。农作物播种面积3.1万hm2,增长4.4%。其中粮食作物面积1.66万hm2,增长2.7%。粮食总产量10.39万t,增长3.2%。油料作物面积0.62万hm2,减少2.1%。蔬菜面积0.7万hm2,增长16%。油料总产量1.63万t,增长1.4%;蔬菜总产量19.48万t,增长16.5%;果园面积3332hm2,水果总产量1.78万t,增长2.1%;水产品总产量0.69万t,增长9.1%;牛奶总产量0.9万t,增长4.3%;出栏牛835头,增长0.2%;出栏生猪43.4万头,增长4.7%;出栏羊3082只,增长23.9%;出栏小家禽1128万只,增长33.2%;猪肉产量2.79万t,增长10.5%;禽蛋总产量0.57万t,增长4.2%;蚕茧产量0.14万t,增长17.5%。

工业辖区工业总产值266.83亿元,增长20.6%。区属工业总产值77.96亿元,增长28.1%,实现利税14245万元,其中利润8894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1个,职工平均人数9327人。重点工业企业20个,实现工业产值18.5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78.2%。年上缴利税前3名的企业是:富临集团,4240万元;利尔化工,1477亿元;市烟草公司直属经营部,712万元。

建设・环保辖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93亿元,增长13.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8.44亿元,下降2.9%;更新改造投资16.95亿元,增长28.6%;房地产开发投资18.85亿元,增长10.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17亿元,增长58.5%;城镇工矿区私人投资4.01亿元,增长36.1%。区属固定资产投资17.28亿元,增长25.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38亿元,增长32.8%;更新改造投资3.15亿元,增长82.1%,房地产开发投资8.86亿元,增长10%。新增固定资产7.3亿元,减少47.5%。区属建筑企业23户,实现产值7.39亿元,利润623万元,完成建筑面积103万㎡。区属40户房地产企业,完成房屋竣工面积22.15万㎡,出售商品房53.44万㎡,实现售房收入9.84亿元,分别下降72.4%、29%、7.6%。

交通・邮电全区公路通车里程845km,其中:高等级公路(即一级以上公路)192km,高速公路24km,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41.37km,境内铁路通车里程25km。货运周转量39063万吨km,下降3.7%;客运周转量240086万人km,增长1.4%。民用航空客运量12.98万人(次),货邮运量2891t,分别下降19.4%和9.6%。邮电通讯业务总量9.54亿元,增长15.5%,其中电信业务总量9.13亿元,增长14.7%。邮电主营业务总收入6.96亿元,增长13.4%,其中:电信主营业务收入6.66亿元,增长11.6%。固定电话用户44.17万户,增长26.3%;移动电话用户54.11万户,下降14.7%,互联网上网用户9.88万户,增长11.3%。

商业・旅游辖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7亿元,增长1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37.31亿元,餐饮业12.27亿元,分别增长14.7%和11%。区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企业22.82亿元,餐饮业6.22亿元,分别增长22%、21.6%和25%。上亿元的批发市场5个,大型零售超级市场7个。城市居民消费水平上升7.6%,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上升22.2%。辖区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72.2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3.2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32亿元,增长14.4%,其中外汇收入684.72万美元。

外经外贸引进项目358个,协议引资21.65万元,到位资金13.89亿元,增长28.99%。其中:内资项目348个,到位资金12.46亿元;外资项目10个,到位资金1719万美元。引进项目中,投资逾5000万元的16个,逾亿元的2个。引进中小型科技企业42家,实现税收300万元。外贸出口总额6037万美元,增长186%。

科技・教育辖区内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140个,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723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477人。落实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3项。获各种科技成果奖20项,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8项。有幼儿园90所,在读幼儿1.58万人;小学72所,在校学生5.18万人,增长0.9%,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学38所,在校学生6.5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中等职业学校22所,在校学生3.85万人,专任教师7650人;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36355人,增长37.7%,专任教师2197人。

文体・卫生全区共有文化馆、图书馆、表演艺术团和影剧院5个,学校体育达标率100%。有各类卫生机构52个,卫生技术人员3874人,执业医师1553人,注册护士1441人,卫生防疫人员222人,各类卫生机构实有病床位4041张。

社会生活通过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措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986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1476人),登记失业率3.94%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12040名城镇居民和3847名农村居民发放低保金920.6万元。实现社会保险保费收入6.13亿元,增长0.3%;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金额1.8亿元,增长1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3元,增长6.3%。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元,增长8.6%。

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区大力推进“工业百亿工程”,加快工业集中区发展,精细化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不断壮大,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实现工业总产值77.96亿元,增长28.1%。规模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新增规模工业企业25个(其中过亿元企业6个,产值上亿元的企业达到14个),实现产值42.85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77个,完成投资5.49亿元,区财政投入资金2200万元支持工业发展,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资金2380万元,融资3910万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区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实现总产值11.89亿元,农业增加值7.35亿元,分别增长15.1%、5.2%;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8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00hm2,有效灌溉面积9370hm2,节水灌溉面积667hm2。奶业、蔬菜、蚕桑、土鸡、生猪和生态观光旅游等产业化经营取得新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达37户,实现销售收入27.58亿元,带动农民创商品收入27.3亿元,增长24.7%。加强农业标准化生产,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000hm2。杨家镇、龙门镇分别建成省级无公害优质水稻、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关帝土鸡被评为国家级无公害畜产品。

第三产业繁荣活跃全区商品交易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上亿元的批发市场5个,大型零售超级市场7个。新建成东辰宜家美家居装饰建材城、绵州汽配城等专业市场。启动建立新型农村市场流通网络,被列为全区首批“万村千乡”工程试点区。成功打造老茶树休闲广场、御旗路特色餐饮一条街。高圣平、御营、花园片区和经开区新商圈初步形成。

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全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发展的原则,完成城乡一体化示范点城郊乡戈家桃林的建设。改造农房592户,改厕3050座,新建沼气池2700口,新建村组公路40km,所有乡镇和70%行政村开通公共汽车。绵江快速通道涪城段建设累计投资3450万元,完成205户农户和25家企业拆迁,9个居民点建设顺利进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按照“核定收支、超收全留”的原则,吴家、金峰、杨家等8个乡镇财政平均超收比例达136%;城厢、城北、工区、朝阳4个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超过1000万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

民营经济迅猛发展全区登记注册个体私营企业33272个,增长6.2%,从业人员112300人。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涪城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增加值80.62亿元,增长20.1%,其中民营工业增加值34.88亿元,增长20.9%。2005年,在全省181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评比中列第六位。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3元,人均增加530元,增长6.3%;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单位在岗职工劳动报酬17.53亿元,增长18.1%;年平均货币工资每人14279元,人均增加1857元,增长14.9%。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人均消费支出7280元,增长7.6%,恩格尔系数为37.7%。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快于城市居民,农民人均纯收入4378元,人均增加347元,增长8.6%,其中:以农牧业为主的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2211元,增长6.4%;经营第二、三产业人均纯收入340元,增加45元,增长15.1%;工资性(务工报酬)收入1409元,增加129元,增长10.1%;非生产性(租金、利息)收入418元,增加39元,增长10.2%。农民消费趋向城市化的特点更加明显,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178元,增长22.2%,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447元,恩格尔系数为45.5%;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56m2,增长24.4%。

为民办实事全面完成市、区为民办实事12件,共投入资金3823万元。为全区15.1万农民进行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为659户农村贫困户减免有线电视收视费;全面启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培训失地农民2484人;为城乡困难群众6838人发放医疗救助金;为各类困难学生20365人发放资助金;402户、853人享受廉租住房优惠政策;建成2700口沼气池;顺利解决6500人的饮水难问题;完成环形路二期及磨秀路河边段25km硬化工程;帮助农村60户、209人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为100户农村住房特困户新建住房。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区科普工作不断深入,再次被科技部和省政府授予“科技进步先进区”称号。实施“人才工程”,引进各类人才414名。推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农村中小学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公开招考教师80名,评选“优秀骨干教师”127名。公共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城乡公共卫生防保体系进一步健全。认真落实解决城乡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各项政策措施,惠民医院全面开放。成功承办全省卫生改革与发展现场会,通过“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国家级评审。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使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逐渐形成,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城区”称号。继续做好国防动员、国防教育和双拥工作,被评为全国“征兵工作先进区”和全省“双拥模范区”。全面完成“四五”普法工作,积极开展平安涪城创建活动,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区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全年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2030件(次),办理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件969件。全区认真执行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安全生产基础年”、“安全生产示范乡镇”和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全年无特大事故发生。(涪城编写组)

游仙区

自然条件全区幅员面积973km2,2005年辖1个经济试验区、24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261个行政村,2252个村民小组,40个社区居委会,耕地面积33600hm2,林地面积14263hm2,主要河流4条。主要旅游景点6个,年降水量1228mm,年均气温18℃,日照1193小时。

人口2005年底辖区总人口51.7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23万人,农业人口34.55万人。男女性别比例为111∶100。辖区出生人口2260人,出生率4.94‰;死亡人口2281人,死亡率4.9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03‰,少数民族23个,共2399人。

经济概况2005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43.0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72%(按可比价计算),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73亿元,比上年增长9.54%;第二产业增加值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5.96亿元,比上年增长43.27%。固定资产投资18.64亿元,比上年增长33.05%;财政收入1.43亿元,比上年增长6.72%;财政总支出2.16亿元,比上年增长6.4%。年末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7.6亿元,比上年减少21.04%。

农业200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1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8%。粮食总产量22.8万t,比上年增长1.79%;油料总产量3.23万t,比上年增长1.89%;蔬菜总产量14.95万t,比上年增长8.33%;生猪出栏55.6万头,比上年增长2.96%;小家禽出栏1260万只,比上年增长9.28%;蚕茧5988t,比上年增长4%。

工业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42.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27.3亿元,比上年增长36.23%;完成工业增加值7.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12%;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5.23亿元,比上年增长28.59%;产销率89.3%,与上年持平,企业实现利润1.07亿元。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7.29亿元,比上年增长19.51%;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88亿元,比上年增长11.82%;建筑房地产业完成总产值4.83亿元,比上年增长53.82%;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万㎡,与上年持平;房屋竣工面积2.64万㎡,比上年增长10%。实现商品房销售收入0.83亿元,比上年增长12.16%,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503万元,比上年增长61.06%。

陆路交通截至2005年底,通车里程1415km,其中干线公路57km,县、乡公路580km,每百平方公里通车里程160km。有运输车辆1608辆,客运线路27条,交通运输完成增加值2899万元,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27998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周转量6304.1万t・km,比上年增长10%。

商业、旅游2005年,区内消费品零售总额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商业从业人员1.34万人,旅游业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68.9万人,比上年增长79.52%,旅游业年收入达5.02亿元,比上年增长41.81%;旅游基础设施投入2019万元,旅游引资8050万元。

科技教育全年组织申报省、市科技攻关15项,争得科技补助资金30万元;组织5家企业申报了国家创新基金项目,申请到无偿资助资金105万元。有普通高中2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2所,初级中学32所,小学76所,幼儿园88个。在校学生46700人,有小学毕业生5036人,初中毕业生5301人,教师3059名,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文体卫生全区有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站(所)25个,有儿童乐园22处,有老干部活动室25处,有医院(卫生院)38所,有床位1943张,医疗技术人员1400人。

社会生活2005年,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019人,区内下岗职工再就业率为83.36%。全年支出失业救济金7.81万元。人民保险实现保费收入2149万元,比上年减少5.26%;人寿保险实现保费收入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347.93%;保险总赔付额达到2090万元,保证了赔偿兑现。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20827元(含中物院),人均住房面积23m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4元,比上年增加324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6.88m2。

工业经济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7.2亿元,增长36.23%;实现工业增加值7.5亿元,增长34.12%;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户,达到63户;新增亿元企业3户,达到6户。新建6个工业企业,华瑞汽车整车生产已正式下线。全年完成企业技改投入4.8亿元,增长39.2%。新材料及电子信息、汽车及汽车配套、医药及食品加工、纺织丝绸四大骨干产业优势凸显,全年完成产值20.4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的74.8%。经济试验区、小枧、石马、新桥等重点区域的工业聚集作用明显增强。

农业和农村经济区财政投入100万元扶持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9.2亿元,增长12.2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4元,达到3514元。全年生猪出栏55.6万头;新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800hm2;新增水稻制种面积667hm2;新增养蚕2万张;新增花卉林果基地6个。新增永健食品、润绿肉鹅两家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突破,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明显扩大。新增4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达到11户。小型水利设施产权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全年完成水利工程投资4120万元。劳务开发、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扎实做好瀑电移民和武引二期移民工作。动物疫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辖区全年清净无疫。

第三产业日益繁荣富乐汽车客运站投入营运,六里粮油种子批发市场建成开业。成功举办芙蓉汉城美食文化艺术节和小商品展销会,以芙蓉汉城为中心的河东新商圈逐步形成,城区和农村集镇商贸进一步繁荣。投入300余万元加大老龙山风景区建设,大幅度提升景区形象。“两弹一星”博物馆和中华科学家雕塑园确定落户游仙,为全区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全年实现旅游收入5.02亿元,增长4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96亿元,增长16%。

重点工程建设顺利积极主动融入科技城建设,城镇建设步伐明显加快。芙蓉汉城三期、三汇绿岛二期、小岛春天等房地产项目相继建成;城市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居民小区建设日新月异,2005年新建3个居民小区;投入600余万元启动沈家巷居民区拆迁改造;游仙坝污水提升站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农村集镇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高。投资5628万元,完成绵广高速至九院接线和胜忠公路至老108国道接线主体工程,新建区乡两级道路178km。辖区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8.6亿元,增长33.05%。

开放招商成效明显全年引进项目49个,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1个;协议引资13.1亿元,到位资金10.6亿元,资金到位率名列全市第一。实现外贸自营出口2083万美元,增长134%。

财政金融运行平稳消化了农业税免征而造成税源减少的矛盾,财政收入实现新的增长,全年财政收入达到1.43亿元,同比增长6.72%,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收入实现6957万元,增长15.6%。财政预算管理、政府集中采购、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强。化债工作成效显著,兑付乡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供销社股金尾欠200万元。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绩突出,成功获得央行2.1867亿元票据支持。

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保障一是扶贫攻坚。在建华乡天池寺村、刘家镇三合村实施新村扶贫,两个村的面貌发生巨大地改变;全区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1443户3993人实现脱贫解困。二是率先在全省将失地农民生活费纳入财政预算上卡直发(每年将发放1668万元),建好2004年及以前拆迁农民宅基地并分配到户。三是解决上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问题。共为4838名贫困中小学生免杂费45万余元,为364名贫困学生人平补助生活费110元;全面启动城乡医疗救助,为困难群众减免医疗费用70余万元,医疗惠民近7万人(次),为全区3.5万余名6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进行常规体检;基本解决农村8000人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城市低保全面提标,农村低保正式启动,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金880万元,纳入城乡低保6756户14835人。发放各类救灾救济款183万元;投入77.5万元,帮助117户特困户改造和新建住房;954名五保对象全部纳入财政供养;投入45万元帮助残疾人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一是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2005年,投入600余万元,改造中小学校危房1.2万㎡,富乐实验中学学生公寓竣工并投入使用,魏城中学综合楼动工建设,城区学校新增2275人就学。城乡卫生体系逐步健全,投入226万元对建华、白蝉、凤凰、太平、云凤、新桥六个卫生院进行改造,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站22个、社区卫生站5个。成功承办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现场会。二是建立了失地无业农民保险制度,基本形成以社会保险、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为主,城乡医疗救助为辅,救灾、临时救济等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全年共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农民5450人(次),指导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34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三是全年无安全生产重特大事故发生,安全生产各项指标大幅下降。江畔雅居8号楼22户居民已搬出危房,接受统一安置。全年处理群众来信来访2683件(次),市长公开电话交办事项办结率100%。

江油市

沿革现江油市主要境域,历史上设置政区较长时间且较为稳定的为江油、彰明两县。彰明县初名汉昌,晋武帝泰始年间(公元265~274年)自白沙戍(今湖南省湘阴县西北)侨置于今江油市青莲镇。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改为昌隆县,迁县治于今彰明镇。唐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避讳改为昌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723年)改为彰明。其后经宋、元、明、清、民,虽屡有兴废变革,“彰明”县名一直沿用到1958年与江油县合并为止。江油县政区最早始于北魏宣武帝正始元年(公元504年)设置的江油郡、县,原址在今平武县南坝镇,南宋理宗宝六年(公元1258年)迁于今江油市大康镇旧县村(雍村),元顺帝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复设置江油县于今武都镇。其后历经明、清、民,虽亦有兴废变革,江油县的设置一直延续下来。建国后,江油县治于1951年5月迁中坝镇。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江油、彰明两县同时撤销合并设立江彰县。1959年4月,江彰县更名为江油县。1988年2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江油县,设立江油市,由四川省直辖,四川省批转由绵阳市代管。

自然条件全市总面积2738.5km2。2005年辖41个镇(乡)、481个行政村。耕地面积3.91万hm2。矿藏20余种。境内主要河流涪江河全长670km,其主要支流5条。旅游景区30多个,其中窦山风景区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市森林覆盖率为43.2%。

人口2005年底全市总人口87.32万人,29.26万户。男女性别比为106.2∶100。人口出生率5.94‰,死亡率5.22‰,人口自然增长率0.72‰,计划生育率97.5%。

经济概况全年财政总收入7.54亿元,总支出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4.54亿元。GDP99.25亿元(经济普查新口径,下同),其中第一产业16.64亿元,第二产业44.13亿元,第三产业38.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36亿元。

农业总产值27.66亿元,比2004年增长13.1%。粮食总产量30.5万t。农作物总面积7.94万hm2。粮食作物面积5万hm2,平均亩产406kg。经济作物面积2.94万hm2。蔬菜瓜类总产28.1万t。果园面积3057hm2,总产27.72万t。畜牧业年末羊出栏7.56万只,生猪出栏72.39万头。肉类总产量52.66万t,蛋类产量23488万t,奶产量2444t。水产业有从事渔业生产人员10325人,池塘养殖面积3100hm2,年产10200t。

工业建筑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比2004年增长21.57%。完成利税52655万元,实现利润12905万元,增长26%。企业总数(含个体工业户)3578个,职工43213人。骨干企业13个,年上交利税31128万元,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分别是攀长钢、巴蜀江油电厂、中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川西北气矿。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56亿元,比2004年增长23.1%。建筑业完成总产值12.92亿元,比2004年增长3.4%;实现增加值4.12亿元(经济普查新口径),同比增长3.55%;建筑面积126.56万㎡,同比下降5.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75.21万㎡,下降13%。商品房销售面积20.91万㎡,其中销售住宅19.63万㎡,商品房销售额23925万元,商品房空置面积22.93万㎡。全年环境污染施工治理项目18项,总投资9918万元。全年工业废水排放量3063万t,下降5.6%。工业固定废物产生量163.21万t,比2004年上升7.8%。工业废气排放量521.06亿标m3,上升22.6%。

交通邮电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63亿元。年末全市电话机用户(含小灵通)21.27万户,增长25.9%。住宅电话中市话用户4.11万户,下降6.6%,农话用户6.79万户,增长10%。移动电话用户增长迅速,年末共有23.27万户,较年初增长36.1%。陆路交通通车里程830km,其中高等级公路104km,高速公路77km。全年全社会完成公路货运量485万t,货运周转量13750万t・km;完成公路客运量1050万人,客运周转量24300万人公里。

商业・旅游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54亿元,比2004年增长14%。其中: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2.05亿元,比2004年增长5.4%;非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33.49亿元,增长19.9%。分城乡看,城市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1亿元,增长14.1%;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37亿元,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7.85亿元,增长14%。其中:限额以上5.84亿元,增长66.1%,限额以下及个体户22.01亿元,增长5.2%;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6.97亿元,增长15.7%;其他零售额0.72亿元,下降1%。居民消费总水平比2004年末上升1.1%。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以李白文化为中心,年内接待国内外游客187.4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62亿元。

科技教育年末有专业技术人员10551人,有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47个,有农民技术员135人。获国家授权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全市有普通中学43所,在校学生4.57万人,专任教师2468人;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学生5930人;小学295所,在校学生5072人,专任教师2969人;幼儿园80所,在园儿童1559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73%,高中升学率70%。

文体卫生年末,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13.6万余册。有乡镇文化站41个,广播站40个,广播覆盖率90%,电视覆盖率100%。有电影院、剧场52个。全市有卫生机构62个,床位2992张,卫生技术人员2419人,其中医师884人,注册护士672人。体育卫生继续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学校体育蓬勃发展。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体育积极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施行面达到100%,达标率99.5%。

社会生活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和再就业岗位7620人,劳务输出1320人,再就业培训5125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60人,办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1013人,下岗职工转岗培训4138人,创业培训290人。养老保险参保职工7.09万人,失业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4.7万人;医疗保险参保职工10.81万人。有7000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年末全市拥有各种社会福利收养性机构27家,床位742张,收养人数215人;社会福利院1个,床位180张,收养人数138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7268户,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602人;年末农村定期救济人数2396人。全年各类保险承保额196.4亿元,保费收入15967万元。全年处理各种赔案支付额2284万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460元,人均住房面积24.2m2。农村人均收入3479元,比2004年增加308元,增长9.7%。

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市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攀长钢、巴蜀江油电厂等企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规模企业总数净增15户,达到97户,实现增加值26.36亿元,增长26.7%,实现销售收入78.1亿元,增长15.2%;工业实现扭亏为盈,实现利润1亿元,创近年来最高水平。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按照把李白故里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精品景区的要求,以筹备国际李白文化旅游节暨绵阳市第三届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着力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窦山景区已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区;李白故居精品旅游区打造、“两馆一园”(李白纪念馆、海灯武馆、太白公园)提升整合年内抓紧实施;火药文化、红色文化旅游保护开发力度加大。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实现综合收入6.62亿元,比2004年增长30.3%。金融保险、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娱乐等行业均保持两位数的增长速度。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空前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通过社会融资等方式,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7.6亿元。年内完成了银河干道、建设路、江东路、太平干道、太白中路城区5条道路和中坝剧场等3处广场的改造,人民路、涪江路、金轮干道改造正抓紧实施。大力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启动人民路东段两侧唐风街的改造,开展城市街道命名工作。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亿元,中雁路(雁门段)改造全面完成,绵江快速通道开工建设,万阿路(中含段)建设基本完成,中贯路完成路基工程。投资4000万元在农村新建移动通信基站32个。

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全年新增绵阳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个,总数达到12个,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实现8.16亿元,比2004年增长18.6%。加强劳务培训,新增劳务输出8000人,其中向日本、卡塔尔等国输出技工近5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79元,比2004年增加308元。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在瀑布沟电站和武都水库移民搬迁安置、绵江快速通道建设拆迁安置中,全面贯彻落实省、绵阳市的工作部署,在半年时间里,完成了武引库区596m高程以下839户2900多人和瀑布沟电站340人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在1个月内基本完成了绵江快速通道沿线九岭、青莲、太平3镇600余户居民和企事业单位20万㎡的拆迁安置任务。

改革开放领域进一步拓宽完成天然气公司、自来水公司、公共汽车公司的改制,组建鸿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构建政府融资平台。完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改革。与美国华盛顿州大学城缔结为友好城市。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全年引进众诚木业、恒益化工黄原胶生产项目、凯厦科光电器等投资上千万元的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17.33亿元,比2004年增加1倍。对外贸易取得长足进步,对外贸易额突破1000万美元。

社会事业有新发展创建四川省科普示范市取得成功,科技项目获无偿资金补助368万元。开展城区学校和示范学校对口长期支援农村薄弱学校活动,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城市低保等各项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城乡困难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住房难”、“子女上学难”等问题进一步得到缓解;人感染猪链球菌病、霍乱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果断高效。在全市农村全面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和卫生环境建设,通过改水、改厨、改厕,整治农户房前屋后脏乱差,村容乡貌明显改善。(陈均谢小东)

三台县

位置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境东南部,涪江中游、凯江下游。东与梓潼县和盐亭县毗邻,南与遂宁市射洪县和大英县相接,西与德阳市中江县接壤,北与绵阳市涪城区、游仙区相连。

沿革三台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酋长王国辖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广汉郡辖县(县治今江镇),为县境建县之始。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年)分广汉郡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县治今县城潼川镇),以伍城水(今凯江)为县名。南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治地今县北花园镇),撤县并入北伍城县。北朝西魏改伍城县为新城县,恭帝三年(556年)又改为昌城县。北周改始平县为涪城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新州为梓州(以梓潼水命名,治地今县城潼川镇),大业三年(607年)改昌城县名县。唐宋县、涪城县仍置。元朝至元二十年(1283年)撤涪城县并入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潼川府为潼川州,并县入州,州属四川行省。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潼川州为潼川府,以潼川州本州置三台县,为附郭酋县。县名以城西二里的三台山得名,沿用至今。民国24年(1935年)四川省建立行政督察区,三台县隶属第十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12月29日三台解放,先后隶属于遂宁专区、绵阳专区。1985年三台隶属于绵阳市至今。三台县人民政府办公驻地于北坝镇梓州干道16号。

自然条件全县总面积2660.58km2。2005年辖41镇22乡936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661km2,耕地77911hm2。矿藏主要有8种。境内主要河流2条,涪江干流最长,全长70.65km。名胜风景区和文物保护区46个,森林面积75994hm2。

人口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145.78万人,426806户。男女性别比为110.8∶100。人口出生率6.58‰,死亡率3.5‰,自然增长率3.08‰。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48人。少数民族25个,共1363人。

经济概况2005年财政总收入1.96亿元,财政总支出6533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1.99亿元。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3.35亿元,其中一次产业27.2亿元,二次产业14.44亿元,三次产业21.71亿元,固定资产投入11.79亿元。

农业总产值4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粮食总产量69.01万t。农作物总面积17660.33hm2。粮食作物面积119469.53hm2,平均亩产385kg。经济作物面积40084.6hm2,蔬菜瓜类总产量284872t。果园面积840.13hm2,总产29688t。畜牧业年末牛出栏5.31万头,猪出栏160.26万头,羊出栏27.7万只。肉类总产量14.21万t,蛋类产量37000t,奶产量2001t,水产业年产1.5万t。

工业总产值16.06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完成利税25547万元,实现利润21481万元。企业总数5520个,职工1.8591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5户,实现税金总额6014万元,利润总额2516万元,年实现利税前三名企业:四川省永安水利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华能明台电力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省棉麻集团绵阳纺织有限公司。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43亿元,比上年减少2.0%。重点建设项目20个。建筑业完成总产值5亿元,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31亿元,建筑面积552.1万㎡,分别比上年减少7.4%、9.9%,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700万元,工业废水排放量达标率为99.5%,工业烟尘排放量达标率为94.9%,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县城附近有垃圾场3处。

交通邮电邮政:年邮政业务总量1711万元,业务总收入1400万元。电信长途来话接通率达到99.84%,本地网话接通率98.23%,小灵通信道可用率达到97.2%。移动通讯载频容量350个。陆路交通:境内通车里程1143km,其中干线公路523km,县乡公路620km,每百平方米通车里程43km。年公路货运周转量925万t/km,客运周转量35085万人公里,民用汽车拥有量9251辆。

商业・旅游消费品零售总额3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其中县城零售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县以下零售额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8%。旅游业年收入3.18亿元,比上年增长33.6%,接待旅游者101.96万人(次)。

外贸出口创汇全县有出口获权企业14户,全年实现出口创汇285万美元,比上年230万美元增长24%。代理出口创汇1560万美元,进口机械设备150万美元。

科技教育年末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621人,其中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306人。农业科技与服务单位120个。落实相关计划项目1项,高技术产业4个,实现高技术总产值12591万元。普通高中6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初中78所,小学347所,幼儿园222所。在校学生共计21.03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学生6.98万人,教职工9855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8%,高中入学率99.6%。

文体卫生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中心共3处。体育馆2个。儿童乐园1处,老干部活动室1处。有医院及卫生院133所,床位1952张,医师及助理医师909人。

社会生活截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02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3%。失业保险参保19209人,发放失业保险金86万元。职工养老保险参保28774人,保费收入6801万元,发放保险金8143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5832人,保费收入2533万元,发放保险金2235万元,参加农村医疗保险10572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1元,人均住房面积23.33m2。农民人均收入3097元,人均住房面积31.39m2。每百户拥有电话76部,电视机154台。

工业强县深入推进围绕工业强县,狠抓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工业产值快速增长,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1户,达到54户,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5户。技改力度加大,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启动重点技改项目20个,完成投资3.4亿元,同比增长33.8%。全年共引进各类项目108个,协议引进内资13亿元,到位内资7.7亿元,增长44%,协议引进外资2415万美元,到位外资303万美元,增长14%。

旅游开发取得新成绩2005年,全年实现旅游收入3.18亿元,同比增长33.61%;旅游招商引资4500万元,到位4500万元,为市府下达任务的112.5%;旅游基础设施投入5700万元(其中梓州酒店3600万元,鲁班湖旅游公路900万元,乡村旅游设施1200万元),为市府下达任务的162.8%;年度接待入境旅客79万人(次),其中入境过夜旅客43万人(次),景区、景点、农家乐接待县内一日旅客98.5万人(次),新开发近郊型农家乐17家,新上“星级”农家乐4家。授予最佳星级服务企业称号1家,树立乡村旅游示范企业2家。鲁班湖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全县旅游从业人员达15470人,带动社会和相关产业从业人员38700人。三台旅游工作被市评为一等奖,旅游统计工作分别被省、市两级评为先进集体。

“两区”开发建设速度加快2005年,四川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6050万元,同比增长16.5%;工业总产值实现46200万元,同比增长3.6%;招商引资实现到位资金8550万元,同比增长6.3%;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20万元;年内引进工业项目5个,建设项目6个。房地产成为拉动区内投资主力,年内房地产总投资达7200余万元,开工建设面积14万㎡,建成面积12万㎡。农业产业化试验示范区全年累计完成七号路、五号路和花园大道向西拓宽段铺筑污水管线4000m;花园大道向西拓宽段四号路人行道铺设彩砖4000m2;四号路铺筑20060m2;管沟开挖3000m;完成标准厂房三号内外装饰、电器安装;工会堂、公共厕所、门卫附属工程;厂区围墙、办公楼、车库等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全年共完成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2015万元,比上年8012万元增长349.9%。投资1.2亿元的四川翰通生物能源公司正完善报批手续;绵阳柏林公司搬迁项目正完善基础资料;投资3000万元的浙江“健神饮料”已完成公司注册和建设前期工作;绵阳华强企业投资600万美元制造建筑材料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三大工程正式开工建设7月18日,县城区两江防洪堤综合开发建设项目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2.5亿元,包括涪江、凯江城区段2.3km防洪堤建设,徐家桥道路、学街、东街延伸段及涪江交汇处市政广场建设,九成曲河下段整治,城市东南滨江区域开发建设。12月1日和12月16日,吴家渡电航工程和三(台)大(英)公路改建工程先后开工建设。

两例疫情及时得到控制10月4日,花园镇发现霍乱病人。该病人先后和231人接触,病人活动范围宽,接触人员多,给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和预防控制带来极大困难。疫情发生后,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卫生部门以最快的速度、正确的措施和科学的方法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仅用6天时间即扑灭疫情,得到绵阳市卫生局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

11月17日富顺镇3村8社发生输入性霍乱1例,确诊病人杨晓华死亡。疫情发生后,三台县采取果断措施,使疫情得到迅速有效控制。疫情防控得到省、市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在书面调查报告中认为三台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召开县重点疾病防治领导小组专门会议,对扑疫工作进行安排部署,迅速采取果断扑疫措施:一是对所有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二是加强对就餐者及其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三是对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样品采集、预防服药和室内外环境及用品、用具进行消毒处理;四是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和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五是加强防病知识宣传;六是加强疫情监测和腹泻门诊的监督检查。(古良禄王学廷郝丽华)

安县

自然条件安县幅员面积1404km2。2005年辖16镇4乡274个行政村。土地面积14.04万hm2,其中耕地面积3.14万hm2。矿藏29种。主要河流4条,安昌河最大,全长76.24km。旅游景区(点)10个。植被面积8600hm2,森林覆盖率44.5%。

人口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502132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4%,政策生育率95.6%。少数民族13个,4700余人。

经济概况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3521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179万元,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119502万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94478万元,增长12.8%。产业比例为39∶34∶27。财政收入18320万元,同比增长20.1%;财政支出36464万元,同比增长30.8%。年末各项存款余额25.77亿元,同比增长17.3%;各项贷款余额12.81亿元,同比增长0.1%。固定资产投资85239万元,同比增长17.3%。

农业200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226359万元,同比增长13.2%。粮食总产量26.92万t,同比增长3.3%。粮食作物面积43356.6hm2,亩产414kg。蔬菜生产面积8815.5hm2,总产量145382t。水果生产面积3446.7hm2,总产量12071t。生猪出栏55万头,小家禽畜出栏1650万只,肉牛出栏8500头,肉羊出栏2.6万只。肉类总产量6.7万t,禽蛋产量2.2万t,牛奶产量3800t,水产品总量1.3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3398元,比上年增加304元。

工业2005年,工业总产值39.79亿元,同比增长18.25%。新增规模企业7户。32户规模企业总产值19.37亿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5户骨干企业总产值11.46亿元,占规模企业的59%,入库税收8430万元,占全县工商税收的56.5%。银河建化集团产值和销售收入首次超过5亿元,达到5.43亿元。全年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6个,完成投资3.4亿元,同比增长26.8%。

建设环保2005年,全县基本建设投资23316万元,更新改造投资34091万元。全年征收城市维护建设资金284.38万元,征收排污费170万元。新县城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交通邮电2005年,全县公路建设投资5759万元,建设公路60.7km,其中水泥路38.1km,标美路11.7km,沥青路13.1km。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852.41万元,同比增长15.03%;邮政业务总收入694.6万元,同比增长15.38%。

贸易旅游2005年,全县实现外资出口2977万美元(含代理出口),同比增长3.5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7493万元,同比增长15%。全年旅游投入7000万元,接待游客10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64.1%。

科技教育2005年,全县引进推广先进实用新技术成果55项,依靠科技新增产值2.6亿元。全县7~12周岁正常儿童入学率100%,初中阶段入学率为107%,15岁和17周岁人口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99.5%和91.6%。全年投入排危资金1100余万元,排队学校危房23600m2。

文体卫生2005年,光纤有线电视实现87%村通率和66%组通率。血防工作达到国控标准,乡镇卫生改革基本完成。

社会生活2005年,建立乡镇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中小学教师医疗保险体系。全年用于“两个确保”和低保支出6398万元,对低保人员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城镇和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制度。扶贫攻坚工作投入资金578.9万元,贫困人口减少721人。

基础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温泉之都”标志性建筑和千佛广场、水景广场改建顺利完工;农村和城镇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实现同网同价;全县公路路网基本形成,成青路桑枣至安昌河桥段6.8km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新建城市道路9条。县城行政小区、文星小区、文化广场、恒源大道绿化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及防洪渠正中沟延长段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5年,引进50万元以上项目89个,其中内资项目88个,协议引资15.29亿元,到位资金8.31亿元,同比增长51.92%;引进工业项目53个,到位资金5.57亿元;外资项目1个,到位资金254万美元。

安县纸业公司整体转让2005年,安县纸业公司国有产(股)权成功转让给香港现成电脑纸业和厦门安妮纸业公司,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国有职工身份全部解除。

绵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出版《安县志》(1986~2002)2001年底,安县被省、市确定为县志续修试点县,历时近4年,完成了编纂工作。经绵阳市《安县志》审查领导小组审查验收,2005年11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发文同意送出版社出版。(桂玉德)

盐亭县

自然条件2005年,全县行政区域面积1645km2,耕地32985hm2,辖36个乡镇、468个行政村、25个社区居委会。境内石油、天然气、膨润土、盐卤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主要河流6条,梓江最大。旅游景点4个。林地面积80667hm2,森林覆盖率54.79%。

人口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60.33万人,增长2.2%。全县出生人口6158人,人口出生率5.47‰,死亡率6.01‰,自然增长率-0.54‰。生育政策符合率95.02%。少数民族19个,共4430人。

经济概况全年实现财政收入6024万元,增长10.9%;实现财政支出3.7亿元,增长13.97%;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87亿元,比年初增长18.6%;各项贷款余额7.53亿元,比年初下降6.3%。GDP27.74亿元,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5.53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长17.9%。

农业农业总产值25.08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粮食总产量27.9万t。农作物总面积8.16万hm2。水稻产量9万t,增长5.7%;小麦产量7.9万t,增长10.7%;油菜子产量1.5万t,增长10%;棉花产量415t,下降3.9%;蚕茧产量1530t,增长7.7%。畜牧业年末牛出栏4.52万头,增8.8%;出栏肉猪69.2万头,增长1.7%;羊出栏43.81万只,增长12.3%。水产业水产品产量1.02万t,增长62.5%。

工业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增长56.6%。其中,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户,比上年新增3户,完成工业总产值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5.1%。规模以下企业完成总产值8.4亿元,比上年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3.4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实现工业增加值0.99亿元,比上年增加30%;年末资产总额达到2.9亿元,比上年下降19.9%;实现利润523万元,比上年增长70%。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县电力公司、白土公司、绿神丝绸公司。

建设环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17.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99亿元,增长16.1%。重点建设项目:盐蓬路建设、垃圾处理厂建设、莲花湖配套工程建设;更新改造投资0.91亿元,增长12.3%;房地产投资0.26亿元,下降10.4%。废水处理率80%;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5km2;噪声控制区1个,面积3km2。

交通邮电陆路交通:通车里程833km,村村通公路。公路客运周转量1458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8%,货运周转量2189万t・km,比上年增长7.5%。邮政:年邮政业务总收入1281万元。电信:业务总收入2871万元。电话用户达到54484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9900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3568户。

商业旅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8.24亿元,增长14.9%;批发零售贸易实现8.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餐饮业实现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3.7%。旅游业年内接待旅游者12.7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120万元,比上年增长1.1倍。旅游基础建设投入2180万元,比上年增长24%;旅游招商引资2068万元,比上年增长16%。

外经外贸外贸出口创汇(代理)6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额400万美元。

科技教育申报省、市级科技项目分别为6项、15项,获省、市级批准立项分别为1项、3项。1项科技项目获市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县有中小学校214所,其中普通中学39所,小学175所,中小学专任教师3652人,在校中小学生7513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9%。

文体卫生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广播电视站36个,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广播人口覆盖率95%。有卫生机构40个,病床位1020张,卫生技术人员749人。

社会生活农民年人均纯收入2707元,人均比上年增长26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746元,比上年增长182元。全县在岗职工14144人,比上年增长8.5%,职工年均工资10158元,比上年减少3.1%。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15925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14786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人数424876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495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347人。(王晶)

梓潼县

基本情况2005年,全县面积1442.32km2,其中耕地2.83万hm2,比2004年(下同)增长1.32%。森林覆盖率达43%。辖11个镇、21个乡、15个社区,年末总人口37.89万人。人口出生率6.38‰,增长1.01个千分点。

全县生产总值20.3亿元,增长1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73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4.15亿元,增长19.9%;第三产业增加值6.46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7.4%、34.5%和28.1%。民营经济增加值8.45亿元,增长20.9%;民营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1.4%,提高3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18.25万t,增长7.14%,油菜子产量2.03万t,增长0.98%;棉花产量18t,减少14.29%;水果产量4.65万t,增长4.4%;出栏肉猪43.1万头,增长8.61%。公路通车里程579km,通车村数328个。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094万元,增长1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2亿元,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8亿元,增长22.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02亿元,增长11.9%;更新改造投资1.41亿元,增长20.7%;房地产投资0.08亿元,减少65.5%。全年建成投产项目23个,新增固定资产2.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0.3498亿元,增长2.8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42亿元,增长24.68%。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8亿元,比年初增长19.32%;各项贷款余额7.56亿元,比年初增长7.84%。全年保费费用收入0.28亿元,增长18.4%;处理各项赔款和给付金额662万元,增长25%。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4个,完成投资1040万元。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3.7km2;噪声控制区1个,面积3.7km2。

普通中学在校生1.76万人,减少0.56%;小学在校生2.62万人,减少7.36%;学龄儿童入学率99.6%,增长1%。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有卫生机构35个,病床位781张,卫生技术人员633人。

农业产业化试范县初具规模省、市确定农业产业化试范县后,建设速度加快,成效明显。全年产业化龙头企业得到壮大发展,全年实现产业化销售收入14.54亿元,为农民创商品收入5.67亿元,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2户。全年出栏生猪43.1万头、小家禽680万只,产茧1.64万担,水稻制种2668hm2。新增设市、县级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个,年出栏商品猪2万头龙头企业1个,年养殖绿色鸡蛋140万只企业1个,养殖胚胎奶牛1200头企业1个,建成市级种猪扩繁场3个。

工业企业迅猛发展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98亿元,增长32.9%,年内共完成技改投入1.41亿元,增长20.7%,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户,外贸直接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增长101%。

大手笔开发旅游产业完成七曲山风景区旅游品牌设计,积极开展国家4A级旅游区创建工作,通过ISO9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全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3亿元,增长72.3%。旅游业带动餐饮、商贸、交通运输业的有序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52亿元,增长14%。

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取得硕果完成政府部分机构职能调整,彻底清退财政供养人员86人。新发展私营企业188户、个体工商户1094户。面向社会转让30座水库的经营使用权,加收资金1155万元。全年引进项目102个,协议引资7.6亿元,到位资金3.8亿元,新投资上千万元项目19个。

为民众办实事十三件一是实施7个村新村扶贫,落实扶贫项目5个,投入资金403万元,干部职工为定点联系贫困户捐资(助)113万元,帮助农村2166户7039人低收入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二是投资302.8万元完成红层找水打井6409口,观义场镇自来水改造,解决了22412口人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7000人的饮水安全。三是支持农民新建沼气池1800口,补助资金120万元。四是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905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以内,再就业684人。五是补助建房资金69万元,解决了城市24户最低收入家庭住房特困户、农村104户无房特困户住房问题。六是解决952名“五保”户全部纳入县财政供养,提高供养标准,做到按时足月足额发放。七是培训农民工2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7.8万人。八是通过“两税一补”等方式,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1.3万人(次)、104万元。九是补助道路建设资金248.4万元,完成新建和改建通乡通村公路162km,其中水泥路39km。十是实行招投标,完成4所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十一是启动农村医疗救助,筹资52万元对农村特困群众重大疾病住院进行补助。十二是兑现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78万元,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34.2万元。十三是按政策兑现干部职工地方津补贴99元/(人・月)。

扶贫攻坚见实效年初全县建立扶贫解困脱贫“两卡”、“一牌”、“一帐”制,全面实行扶贫攻坚规范化管理。资助到户扶贫项目资金195.06万元。另外以扶贫开发项目实施为载体,通过新村扶贫、科技扶贫、移民扶贫、劳务扶贫项目促进贫困农户增收,改善村社基础设施状况和生产生活面貌。全年完成扶贫攻坚特困户脱贫2166户,7039人。实现年末人均年纯收入1000元以上,人平净增纯收入225元的奋斗目标。(谢锡旭)

平武县

自然条件全县幅员面积5974km2,土地面积59.6万hm2,其中耕地面积2.26万hm2。可开发矿产资源30余种。主要河流14条,大小支流441条,其中涪江流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境内全长157km。全县水能资源蕴藏量102万kW,可开发量70万kW。最高点海拔5588m,最低点海拔600m,森林面积46万hm2。森林植被常见优势树种80余种,草被植物600多种,野生中药材1500多种。县境有野生哺乳动物近80种,其中珍稀哺乳动物18种。在中国34个拥有大熊猫的县中,平武县有200余只,数量最多。主要旅游景区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

建制・人口2005年,全县辖25个乡镇,249个行政村,1486个社,10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56177户、186847人,其中女性88927人,非农业人口23828人,男女比例为110∶100。人口出生率6.79‰,死亡率8.19‰,自然增长率1‰,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1人。有藏、羌、回等11个少数民族,共计4.3万人,占总人口的23%。

经济概况地方财政总收入7439万元,增长28.95%;一般预算支出25753万元,占调整预算支出的99.83%,同比增长17.26%。各项贷款余额147042万元,各项存款余额88016万元。实现GDP11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值分别为38700万元、46800万元、294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同比增长23.9%。

农业总产值6.15亿元,比上年增长7%;粮食总产量119447t,粮食作物总面积59572hm2,平均亩产133kg;蔬菜瓜果总产量29157t,总面积2411hm2;果园面积797hm2,年产干果1498t,水果1857t。全年出栏生猪17.3万头,出栏肉牛1.83万头,出栏肉羊5.95万只,出栏家禽95万只,肉类总产量2009t。油菜籽产量4089t,中药材产量718t,茶叶产量2485t。从事渔业养殖人员259户、788人,池塘养殖面积9hm2,年产70t。

工业工业总产值6.7亿元,同比增长3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总产值4.5亿元,同比增长70.5%。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2.1亿元,利润总额2250万元,技术改造投入1800万元。企业总数493个,职工5200人。骨干企业13个,年上交利税总额8021万元,年上交利税前三名企业为华能四川涪江水电有限公司、四川省平武锰业(集团)有限公司、平武县电力(集团)有限公司。

建设・环保年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92385万元,比上年增长率3.74%。重点建设项目为水电、交通和旅游景区提升。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613万元,实现利润总额87万元,全年环境保护总投资额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8%。

交通・邮电陆路交通通车里程710km,其中干线公路193km,县乡公路407km,每平方公里通车里程0.12km。年货运周转量47538万t・km,客运周转量3327万人公里,运输车辆2457辆。全年邮政业务总量380万元,业务总收入220万元。全年电信业务总量1267万元,业务总收入1012万元。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18940户(其中住宅电话10879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3582户,国际互联网用户1617户。

商业・旅游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08万元,比上年增长14%。完成销售收入36192万元。旅游业年内接待国际、国内客人285000人,年收入1.5亿元。

科技・教育科技人员1063人,民营科技人员50人。年内获得28项科技成果。普通高中1所,高级职业学校1所,初级中学11所,小学152所,幼儿园24所,在校学生共计3.2万人,其中义务教育学段在校学生2.5万人。教职工总数1958人(其中中学教职工702名,小学教职工1162名,幼儿园教职工94名)。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升学率15.5%,高中升学率86.4%。

文体・卫生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影剧院共4所,体育场馆85处。有医院31家,床位91张,医生112人。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劳动力转移2.6万人,加强劳务培训8000人,实现劳务总收入1.18亿元。新增优质茶园240hm2,改造低产茶园800.4hm2;新栽桑树125万株、产茧336t;新建干果水果基地453hm2、中药材基地800.4hm2,优质蔬菜基地553.33hm2。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成绩突出,耕地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县基本农田保护率达90%以上。

工业经济高效运行工业总产值大幅度增长,规模工业发展强劲,增加值和利润总额与同期相比大幅度提高,技术改造投入力度加大,服务业进一步拓展。基本完成《平武县城旅游总体规划》和《王朗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旅游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争取并落实“平江”旅游大巴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创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历史新高,旅游收入同比增长40.2%。大力推进服务业市场化,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信息、公益、社区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迅速。

对外开放形势喜人成立平武县投资服务中心,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完善工作机制,招商引资迈上新台阶。全年招商引资实施项目45个,协议引资20.8亿元,到位资金9.88亿元。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企业改革攻坚扫尾工作进展顺利,县民贸公司破产和饮食服务公司解散、电影公司解体、县建筑公司股份制改造基本结束,日用品公司、服装厂依法破产后职工安置补偿工作基本完成。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年公路建设完成投资9606万元,占计划的191.1%。平(武)王(坝楚)路水泥路面改造如期完成,黑水大桥竣工、成(都)青(川)路平武段和王(坝楚)王(朗)路改建工程进展顺利,龙安至旧堡、平武至徐塘、平通至平南等通乡公路建设进度加快,修建通村公路35条171.3km。完成县城2.2km供水主管改造,农村“村村通”工程全面实施,通讯网络进一步健全。城区护城河堤除险加固工程开工建设,其他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平武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平武县“十一五”城镇化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卢家巷、龙安旅馆”片区旧城改造全部结束,“东门市场”片区拆迁改造进入尾声,城区河堤除险加固工程拆迁和报恩寺广场围墙拆除按时完成,报恩寺街、九环沿线场镇风貌改造全面实施,启动国家级卫生城镇创建工作,加快农村能源建设。

生态环境更加优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三大工程顺利实施,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平武县省级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北山公园拆墙透绿、东皋湾干道绿化美化工程基本完成。

科技文卫蓬勃发展“两基”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教育环境进一步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加大卫生投入,完成农村卫生院建设项目7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0.5‰以内。积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普工作进一步加强,社区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工建设。

社会保障逐步完善全县参保养老保险4801人,医疗保险7992人,失业保险2133人,工伤保险1740人,生育保险1161人,各项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建立和完善各种救助管理制度,启动社会福利院迁建和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提高农村五保户的供给金标准,全面实现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688人,直接组织劳务输出1531人,城镇新增就业703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9人。

百姓生活更加殷实扶贫攻坚成效显著,帮助3005户9960人实现脱贫解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0元,增长6.4%;农村人均纯收入2306元,增长9.2%。金融机构储蓄存款达到6.1亿元,比上年净增8032万元。全县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同比增长13.9%。(何代华龚继瑜)

北川羌族自治县

概述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于2003年10月25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时间为2003年7月6日)。位于四川省绵阳市西北部。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全境皆山地,平均海拔2655m(最高海拔4769m,最低海拔540m)。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县城地区年均气温15.6℃,无霜期282天,年降雨量1287.5mm。各地气象因素随地势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全县总面积2869.18km2,其中耕地面积1.075万hm2,水域面积0.735万hm2,有林地面积25.569万hm2,森林覆盖率76.2%。2005年辖3个镇、17个乡(含1个藏族乡)、278个行政村、15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曲山镇。年末人口159964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420人,占12.8%;少数民族人口9.5万人,占59.4%;男女性别比110.6∶100。人口出生率6.59‰,死亡率5.93‰,自然增长率0.66‰。境内居住着羌、汉、藏、回等18个民族。

主要动植物资源有:野生脊椎动物5纲29目90科355种;大熊猫、川金丝猴、羚牛等一级珍稀保护动物10种,马熊、黑熊、黄喉貂等二级珍稀保护动物36种。家养动物有猪、牛、羊、鸡等73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已知的树木有83科176属327种,牧草61科174属243种,药用植物549种。粮食作物有9科24属34种。

旅游资源有大禹故里风景名胜区、古羌民族风情、革命老根据地、古人类遗址。有全球同纬度地区生态保存最完好,被誉为罕见的物种基因库。以西羌九黄山猿王洞和小寨子沟为代表的羌族风情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已颇具规模,日接待游客能力已超过1万人。

土特产品主要有:茶叶,佛泉牌商标已成为四川省驰名商标;蚕茧,因县境气候昼夜温差大,最适合栽桑养蚕,县境的蚕茧以茧厚丝长质优而闻名,1984年起就成为出口免检产品;中药材,以黄连、木香、玄参、独活、天麻为主的草本药材,以杜仲、厚朴、辛夷、黄柏为主的木本药材,种植面积大、产量高、质量优,颇受青睐;魔芋,产量高、质量优、销路畅,备受农民喜爱,种植面积不断攀升,具有开展深度加工的条件和潜力;建诚木业公司生产的中高密度纤维板,年产量可望达到10万m3,产品供不应求;矿产品,如青云石、石灰石板材、钙粉、水泥、硅石等,质优量大;生态禽类产品品质优良,北川老腊肉远近闻名,北川白山羊是四川省优质地方品种之一。

经济社会发展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9.4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5亿元、3.44亿元、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23.4%和9.4%。三次产业比重为37.1∶36.4∶26.5。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263万元,比上年增长20.9%。实现财政总收入7206万元,增长27.1%,其中地方税收入2865万元,增长14.4%;财政支出24134万元,增长15.6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8亿元。全年保险总收入1040万元,增长51%,保险赔付456万元,同比减少18.28%。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4亿元,增长8.84%;农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7.2%。粮食总产量47256万t,增长2.7%。农机总动力3万kW。年内下达扶贫项目1个,扶贫资金3430万元,解决2464户、8625人的温饱。实现工业总产值7.07亿元,增长3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5.1亿元,增长49.8%;工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45.9%,实现销售收入4.7亿元,增长90.2%;实现利润3300万元,增长152.3%;实现税金3108万元,增长56.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70.3%,比上年提高55.9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产量同步增长,原煤产量6.5万t,人造板56492m3,发电量43171万kW・h,水泥21.8万t。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71万户,增长11.1%;移动电话用户2.21万户,增长34.5%;电话普及率为24.5部/百人。接待国内外游客38.97万人次,增长11.9%;旅游总收入达到1.4亿元,增长61.1%。有各类学校109所,在校学生23361人。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3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档案馆1个。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2个,医务人员363人,医疗机构病床数394张。全年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比赛21人,获奖牌5枚,其中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获得第四名和第七名各2项。年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275元,比上年增长7.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450元,增长5.2%。

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两周年庆祝活动

2005年11月2日(农历十月初一,羌历新年),全县各族同胞隆重庆祝羌历新年暨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两周年活动。县城曲山地区举行了“我是党员我奉献”专题文艺会演、“庆祝北川羌族自治县成立两周年报告会”和篝火锅庄舞晚会,省、市相关部门领导应邀参加庆祝活动。各乡镇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不同形式的庆祝活动。

实施工业强县,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结构和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工业企业的改组改造。装机4.5万kW的通口电站已竣工发电;武安电站、羊圈坪电站正在加快建设,小坝电站开始“三通一平”;白草河梯级电站、青片河流域梯级电站开发建设稳步推进;漩坪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启明星电子公司新建12条中(高)压化成铝箔生产线已建成投产;久远纳米金刚石微粉项目、禹鑫化工甲醛溶液生产线先后投产运行;建诚木业公司年产5万m3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技改项目正式投产;自然天堂茶业名优茶生产线技改和有机茶基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狠抓基地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全年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户,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个,专业大户50户。以建诚木业、自然天堂茶业、大禹野生食品、蚕业公司、禹森实业公司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企业为龙头,促进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出栏生猪16.3万头,增长16.8%;出栏白山羊22.7万只,增长8.5%;出栏小家禽87.8万只,增长25%。发展200户PIC优质生猪养殖示范户,年出栏商品猪2万头。新发展茶园79.2hm2,其中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40hm2,茶叶基地规模达到4000hm2。新栽桑树200hm2,全县实现养蚕1.2万张,产茧284t。飞播造林1600hm2,退耕还林800hm2;发展商品用材林2334.5hm2,红豆杉80hm2。

打造旅游品牌,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聘请资深专家和权威机构开展羌禹文化、气候环境与生命科学、红色文化、古羌建筑文化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中国气象科学院决定在北川设立生态与环境观测基地。加强旅游营销网络建设,年内完成旅游招商引资5036万元。西羌九黄山猿王洞风景区争创国家AAAA级风景区工作进展胜利,小寨子沟融古羌风情与优美生态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持续升温。(谢兴鹏)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