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江西红色印记》系列 井冈山: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18 05:37

原创 张勇 徐隆林 民主与法制周刊

文/本社记者 张勇 徐隆林

《追寻江西红色印记》系列报道之二

井冈山: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六月的井冈山,翠竹挺立。走进井冈山,映入眼帘的是葱葱郁郁的树木,印在脑中的是那段永远令人难忘的红色记忆,盘旋耳际的是那一首首让人动容的红军歌曲。

井冈山北山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八角楼,黄洋界保卫战旧址,大井朱毛旧居,小井红军医院……在这里,每一株树木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条小路都记录着一段历史。九十多年前的那些血与火的斗争,早已镌刻在历史的功碑上。

两年零四个月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时间虽短,却为中国开辟了一条成功之路,留下了宝贵的井冈山精神。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吉安井冈山市考察时指出:“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位于江西西部及湖南东部,方圆五百里。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两年多时间,完成了“三次会师”,进行三次反“会剿”,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组建了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出台了我党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谱写出一曲浴血奋斗的壮丽之歌。

井冈山是革命的山、战斗的山,也是英雄的山、光荣的山。共有4万多名烈士长眠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但只有15722名烈士的名字。1962年3月,朱德重上井冈山时,题写了“天下第一山”5个大字。从此,红色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

三次大“会师”

井冈山斗争时期出现了三次重要的会师,通过这三次会师,井冈山的革命力量大大增强,井冈山道路的影响得到了推广,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理论逐步完善,井冈山的革命火种由此燃遍天下。

1927年10月,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上井冈山,开创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朱德与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闽粤赣边境,历经了“赣南三整”等艰难曲折后,率部主动向井冈山靠拢。

1928年4月,两支队伍的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和朱德等,在龙江书院会面。次日,在龙江书院举行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将朱毛两部编为三个师九个团,并选举任命了主要领导人。毛泽东在讲话时说:“我们有马列主义,有群众支持,不怕打不败敌人。”毛泽东这番话,使得大家信心倍增。

朱毛两部胜利会师后,组成的第四军是当时党领导的一支强大的革命武装,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使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

“我们党领导的两支革命武装的会合,意味着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在两军胜利会师和红四军成立大会上,朱德说:“就让敌人难过去吧。我们不能照顾他们的情绪,我们将来还要消灭他们呢!”此后数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迅速取得了多次军事胜利和武装割据的发展,为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就在同一年,期待已久的第二次会师终于实现。1928年12月10日,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与何长工领导的红四军接应部队会合于莲花九都,继而到达井冈山新城镇。

据史料记载,彭德怀、滕代远在组织和发动平江起义后,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在起义之前,彭德怀就曾给黄公略写过一首“密诗”,以表明心志:唯有润之工农军,跃上井冈旗帜新。我欲以之为榜样,或依湖泊或山区。利用周磐办随校,谨慎争取两年时。

在随后举行的两军会师庆祝大会上,毛泽东指出:“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是这样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向前发展。今天我们有了红四军和红五军,将来我们一定还会有几十个军。我们一定要粉碎敌人的围攻,最后胜利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红五军与红四军的胜利会师,是继朱毛会师以后的又一次大会师。红军和井冈山,增添了一支红色劲旅,也有力地增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武装力量。从此,两支部队紧密配合,并肩作战,为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9年年初,国民党分五路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当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太大,加上枪支弹药与给养严重短缺,局势相当被动。2月,红四军与活跃在东固地区的由李文林等领导的红二、四团在东固螺坑胜利会师。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党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伟认为,“东固会师”意义非常重要,它使红四军获得了喘息的机会,得到休整和补给,恢复了生气和战斗力。另外,会师也加强了两支部队的联系,总结、交流了根据地建设的经验。

毛泽东在著名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将东固高度评价为“李文林式”的革命根据地,与“朱德毛泽东式”“贺龙式”“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并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多次谈及东固,说那是他一生忘不了的三个地方之一,这三个地方即井冈山、东固、延安。

三个重要“第一”

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了许多革命史的“第一”,其中创立第一个革命根据地、组建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出台第一部土地法被誉为重中之重。

1927年10月3日,部队完成“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随即工农革命军到达宁冈的古城,并召开古城会议。会议着重讨论在罗霄山脉中段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1928年2月,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迅速恢复或发展边界各县的党组织,先后建立了宁冈、永新、茶陵、遂川四个县委和酃县特别区委、莲花特别支部。各级党组织和工农革命军深入发动群众,扩大革命武装,分别建立了县赤卫队和乡暴动队。

工农革命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相继攻克茶陵、遂川、宁冈三座县城,建立了县、区、乡的各级工农民主政权。至此,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割据,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

朱、毛两部胜利会师后组建了红四军,这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同年5月,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冈茅坪召开。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毛泽东为书记,统一领导湘赣边界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红四军军委书记一职改由陈毅担任。随后,又在茅坪成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下设土地、军事、财政、司法4个部和工农运动、青年、妇女3个委员会。边界地区党和政权领导机关的完善,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5月下旬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各县、区、乡普遍成立了土地革命委员会,掀起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高潮,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斗争,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获得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两个月后的7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扩大到宁冈、永新、莲花三县全境,遂川北部和酃县东南部,还有吉安、安福各一部,割据地区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多万,达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在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不仅在革命转入低潮的形势下,重新聚集了革命力量,在革命者的心中燃起新的希望,而且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地武装斗争树立了榜样,成为中国革命走上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的开端,对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能在短期发展并壮大,得益于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护航和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自南昌起义打响了第一枪,人民军队就此诞生,但南昌起义时并没有打出红军的旗号。毛泽东和朱德两支队伍会师井冈山,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此后,毛泽东、朱德又根据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指示,正式将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也是红军的第一支军级单位。

与此同时,1928年12月,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基于1927年冬至1928年冬土地斗争的经验,历经数月的酝酿、讨论和修改,正式以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的名义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该法全文共9条,约1500字,它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以及征收土地税、红军人员土地的耕种办法等内容。

《井冈山土地法》是我党领导下的第一部成文土地法,是第一部代表农民利益的土地法规,是中央苏区土地革命的里程碑。虽然因客观原因存在不足,但它指导了井冈山的土地革命,为其他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兴国土地法》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的制定和颁布,总结了宝贵的立法经验,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立场。

正因此,土地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贫苦农民的斗争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有效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加快了根据地的发展。

三次反“会剿”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1928年秋,毛泽东在得知黄洋界保卫战以少胜多取得大胜后,深有感触,欣然提笔,写出《西江月·井冈山》。

井冈山革命时期,湘赣边界的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让国民党反动当局更加惊恐不安,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仇视,并对井冈山先后发起了四次“进剿”和“会剿”。其中,黄洋界保卫战是第二次反“会剿”战斗的关键一仗。

1928年6月底,湘赣两省国民党军相约7月7日对井冈山进行第一次“会剿”。7月4日,湘军吴尚第8军提前出动,进占宁冈砻市和新城,并向永新进犯。当时,由于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人错误决定,指令二十八团、二十九团分兵向湘南冒进,结果招致“八月失败”,余部不过百人。

其间,毛泽东指挥红四军第31团和永新数万革命群众,以四方游击的方式,昼夜袭扰敌人,将敌军11个团围困在永新城及其周边30里内达25天之久。

后来,赣军听说红军主力已去湘南,大举反攻,第31团主动撤出战斗,赣军遂进占莲花、宁冈。不久,赣军发生内讧,第6军6个团退去并与第3军战于樟树,留下5个团退回永新城内。至此,第一次“会剿”结束。

1928年8月,在朱德、陈毅率领的第二十八团还在湘南,毛泽东率部前往桂东迎还红军大部队之际,湘敌三个团,赣敌一个团,从酃县向井冈山猛扑而来,正式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敌军开始向井冈山的门户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

如今,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俯身向下看的是美丽的大峡谷,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声震天。但是,军民用滚木礌石,齐心协力坚守黄洋界哨口的史实早已印入人心,红军以不足一个营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已被铭记。

据记载,红军第31团第1营2个连凭险据守,打退湘军多次猛烈进攻。战斗中,红军将第28团留在茨坪修复的1门迫击炮抬来,向敌人发射了3发炮弹,其中一发炮弹刚好落在敌军指挥所附近,炮响之后,各个山头吹起军号,军民喊杀声一片。敌人误以为红四军主力已经杀回山上,连夜逃回酃县。赣敌闻讯后,停止策应湘敌的行动。这就是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

如果俯身向下看,跃入眼帘的是美丽的大峡谷。两旁山坡上那郁郁葱葱的阔叶林,在春风的吹动中飘摆不停;翠绿丛中,依稀可见血红的杜鹃花。特别耀眼的当是谷底的那条溪涧,在阳光的照射下,如同一条细长逶迤前行的银蛇,光彩夺目,妙不可言。

9月8日,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回到井冈山南麓的黄坳。此后两个月,我军主力分别在遂川、新城、永新对敌军发起进攻,均取得胜利。其中,11月9日,红四军对新城之敌第14旅第27团发起进攻,重创该敌于龙源口,次日进占永新。敌军慌忙调第35旅一部反扑,红四军主动撤出永新。至此,第二次反“会剿”结束。

1929年1月初,由湖南省主席何键任“代总指挥”,湘赣两省国民党军集中6个旅,分兵5路向井冈山发动第三次“会剿”。

当月上旬,红四军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战略,由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3600余人向赣南出击,先打破敌之封锁,解决经济困难,尔后在外线作战,配合内线部队打破“会剿”。彼时,留守井冈山只有彭德怀指挥的红五军主力和红四军第32团。

“会剿”军以3个旅追击红四军主力,其余3个旅继续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攻。1月26日,“会剿”军以优势兵力对黄洋界、八面山、桐木岭三大哨口发起猛攻,坚守井冈山的军民激战4个昼夜,最终黄洋界、八面山相继失守,根据地被占领。

为了保存力量,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主力突围,前往赣南寻找红四军主力。红四军第32团和红五军一部转入深山开展游击战。

“会剿”井冈山,是国民党反对派妄图消灭朱毛红军、扼杀共产党革命武装的有目的、有准备、有计划的军事行动。红军三次反“会剿”,都是在艰苦卓绝的情况下开展的,其中又遇到“八月失败”,但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克服种种困难,在敌军重兵压境的情况下,将游击战、运动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两次打破“会剿”,第三次反“会剿”虽然没有成功,但保存了革命力量,特别是出击赣南具有积极意义,解决了红军的给养和今后的发展问题,促进了赣南闽西根据地的开辟。

井冈山斗争孕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着极为丰富深邃的精神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持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本文涉及史料根据媒体公开报道及相关场馆提供资料整理)

原标题:《《追寻江西红色印记》系列 井冈山: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