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山东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历史上到底和中国是什么关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6 06:22

中国与朝鲜半岛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山东半岛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在中国与朝鲜半岛历代国家交往的历史上,几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与山东半岛有关联,历代山东人为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流和中国与朝鲜半岛国家的友好关系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诚然,人们在关注这些事件的同时,慢慢地,开始追寻中朝关系的历史渊源。那么,中国与朝鲜半岛历史上到底是什么关系?

大家的答案几乎都是三个字:“一家人”。

美国教授艾泽曼20多年前在《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这本书中曾指出:“在朝鲜的大部分历史中,中国在东亚地区占据着统治地位。朝鲜的语言、经济、政治系统、宗教都留下了受到中国影响的深刻痕迹。部分时期,中国曾直接统治着朝鲜半岛,其他时间里则间接地统治着这个地区。”

而据多部历史著作记载,这个论断“千真万确”。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多年中,朝鲜半岛北段有1200多年(古朝鲜、统一新罗时期)由中国直接统治,半岛全域有近800年(汉四郡、三韩、三国时期)由中国直接统治,半岛全域有近1000年(高丽王朝、朝鲜王朝时期)、南段有268年(统一新罗时期)与中国是宗藩关系。就是说,历史上的朝鲜半岛有2/3的时间全部或一半是中国领土,1/3的时间全岛都是中国的附属国,可谓渊源颇深。

图片

当代朝鲜半岛简图

考虑到朝鲜半岛的历史段落比较清晰而相对简洁,这里按照朝鲜半岛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分六个时期分别进行概略叙述。

图片

撰文/郭志福

编辑/博雅

第一个时期——古朝鲜时期

在有文字记载的1018年中(前1120-前107年)

朝鲜半岛北部(占全岛一大半)属于古代中国管辖范围

据史书记载,古朝鲜包括檀君朝鲜、箕(ji)子朝鲜、卫满朝鲜3种古老政权形式。檀君朝鲜类似于神话故事,不再细说。有文字记载的朝鲜第一个政权是“箕子朝鲜”(前1120年-前194年),存续926年。我国的《尚书大传·洪范》里说:“武王胜殷,继公子禄父,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转录于《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第76页)就是说周朝取代殷商时(公元前12世纪),周朝释放了被商朝关押的商纣王的叔叔箕子,箕子远走朝鲜后,被武王封侯。由此看来,“朝鲜”这个封号的“著作权”应该是周武王。后来箕子将檀君后裔赶向朝鲜南部,在北部建立了被周朝承认的诸侯国。当代韩国政府编印的《韩国手册》也认可这个说法。当然,箕子的地位要高于其他诸侯。“《史记》、《尚书大传》、《后汉书》等书中所说的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其含义是武王不仅承认建立在朝鲜的箕侯国的合法性,而且任命箕子为东北地区的诸侯长。”韩国有“箕子方鼎”出土文物也是个物证。就其性质来看,箕子朝鲜是具有中原特点的奴隶制邑落(类似于部落)联盟,其首都在现今的平壤一带,南部边界初期在现朝鲜南部边界以南,后又大幅度南扩,最盛时“箕氏朝鲜的面积远大于三韩地区的面积”,统治整个半岛一多半疆域。这里说的三韩地区,早期称为辰国、马韩地区,是当时半岛南部3个聚落联盟的统称。后来,箕子朝鲜发展800多年,直到秦统一中国后,继续确立了对秦的臣属关系。也就是说,“自西周至秦统一,箕氏朝鲜的性质与同一时期内中原各诸侯国的性质没有本质上的差别”。

古朝鲜的第二个政权是卫满朝鲜,存在86年。据《史记》记载,东周燕国的将军卫满于公元前3世纪率千余移民进入朝鲜,古朝鲜王箕准(箕子后裔)“拜以博士”,成为箕子朝鲜的宫相。公元前194年卫满推翻箕子后裔政权,在大同江流域(平壤)建立了卫满朝鲜。卫满政权向西汉称臣,并向南继续扩张,鼎盛时统治半岛大约五分之四的疆域(南部边界到北纬37度与36度之间),公元前107年被汉武帝剿灭,引入郡县制(设立汉四郡)进行管理。

上述从箕氏政权过渡到卫氏政权,相当于古代中国地方管理机构更迭。从性质上看,两个政权当时都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标准,被历史学家称为“方国”,也就是准国家形态。那个时期的国家机制、国家边界、国家功能都比较模糊,这是我们研习古朝鲜历史需要考虑的大背景。

在以上两段共1018年时间里,朝鲜半岛北段一大半都是中国周朝、秦朝和汉朝初年管辖的疆域。这在朝鲜历史典籍里也得到了认可。

那么,古朝鲜时期半岛南段(大约占半岛一小半到1/5)是谁家天下呢?简而言之,是诸多变动不居的小部族、城邦的天下,先后统称为辰国、马韩地区、三韩地区。据《三国志》、《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到我国东汉时期,这个地区还有78个城邦。由此向上推,这个地区在古朝鲜的方国时代估计有200多个政权。随着其中的马韩、辰韩、弁(bian)韩3个部族逐步脱颖而出,这里被称为三韩地区。往后发展,三韩演变成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与北部的高句丽一起三足鼎立,朝鲜半岛进入三国时代。这是后话。

第二个时期——汉四郡与三韩时期

古代中国政权直接统治朝鲜半岛420 年(前107年-公元313年)

由于这个时期是基于“郡县制”讨论问题,所以首先要对这个概念略作说明。

郡县制是古代中国“集权制”取代“分封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主要标志是郡县官员(甚至基层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中央集权体制发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成型于秦汉时期,贯穿于整个封建时代,断断续续实行了2000多年,对确保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秦汉时期,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管理,就采用了与中原地区相同的郡县制。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击破东胡(古代东北三大部落联盟之一)就在中国东北设置了与朝鲜相邻的辽东郡,东部边界到了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线)。“当时燕与古朝鲜皆为周之侯国。”到了西汉,“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自辽西,这是西汉王朝决定在东北亚拓展郡县体系的标志。两年后,公元前108年,西汉灭掉不肯听命的卫氏朝鲜,设立乐浪、玄菟(tu)、真番、临屯四郡”。这几个被史家合称的“汉四郡”及其所属县级官员,均由汉朝中央派汉人担任。韩国政府编的《韩国手册》里所说的:“古朝鲜被打败,中国在满洲南部和韩半岛北部设立了四个都督府”,指的也是这段历史。当然,把“汉四郡”说成“都督府”不够准确。

汉四郡设立后,“汉武帝任命汉人为四郡及各县之首领,同时对原卫氏朝鲜之贵族进行封爵,令其参与统治。”还将当地改造为与中原地区郡县制同样的政权。汉四郡并存20多年后,汉朝“罢临屯、真番,以并乐浪、玄菟(tu)”。以及之后的东汉、曹魏与西晋时期,皆保留乐浪、玄菟这两个郡,存在近400年时间。疆域最大的玄菟郡,后来将首府内迁到辽宁新宾,而乐浪郡首府一直在平壤。

西汉末年,我国东北另一个地方政权高句(gou)丽在鸭绿江流域的玄菟郡逐步崛起,并于公元313年(中国西晋时期)吞并汉四郡的最后一个乐浪郡,控制了辽东和朝鲜北段,至此汉四郡全部灭亡,共存续420年。

其实,在半岛北段的“汉四郡”时期,南端还存在着许多部落联盟,比较大的有马韩、辰韩、弁(bian)韩,史称“三韩”。这些聚落联盟,大部分是由箕氏朝鲜灭亡时南迁遗民建立的,箕子后裔箕准曾任马韩王,而“作为箕氏朝鲜在朝鲜半岛南部延续的马韩政权,以及辰韩地区的古辰国,都是隶属于中原王朝的。”这里隐含的弁韩,是从属于辰韩的更小的聚落。

由于乐浪郡位于朝鲜半岛核心地带,一时成为西汉朝廷管理朝鲜半岛事务的最高机构,因而朝鲜半岛南段郡县区以外的地区,实际上是通过乐浪郡统治的。之后的东汉也是这样,据《魏志》“韩传”和《后汉书》“东夷传”记载,“东汉时期中朝关系表现为东汉与三韩之关系。这一时期,三韩皆归服于东汉之乐浪郡管辖。”

公元210年前后,东汉辽东太守公孙康在乐浪郡之南增设一个带方郡,作为管理朝鲜半岛南部郡县区以外各民族的机构,位置大致在当今韩国京畿道和忠清道。在三国志《魏书·东夷传》中就有曹魏初“倭、韩遂属带方”的记载。倭是日本,韩是三韩。由此可见,此时三韩地区已经纳入中原王朝郡县制的管理之下,属于直接管辖性质。

可能有人问,当时中国是东亚国际体系中唯一的成熟国家,综合实力也足够强大,为什么汉四郡南部边界就止步于朝鲜半岛4/5的地方,不把三韩地区全部纳入郡县体系呢?专家的结论是,当时未能将郡县制进一步向朝鲜半岛南部推广,主要原因是距离过于遥远,超过了当时的交通条件,达到了郡县制延伸的极限,而并非其他政权的阻力。

综上所述,“在郡县阶段,中国一度在朝鲜半岛北部建立郡县体制,并通过郡县间接地控制朝鲜半岛南部,以这种方式将朝鲜半岛纳入中国统治之下。” 西汉极盛时,其势力范围甚至达到了有些日本岛屿,也就是上面引文中的“倭”,这里不展开表述了。

第三个时期——朝鲜三国时期

中国统治朝鲜半岛355年(313年-668年)

所谓的“三国”,指的是朝鲜半岛上最早形成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它们在朝鲜诸多小国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这个时期,主要以313年高句丽吞并“汉四郡”中最后一个乐浪郡为起点,以668年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歼灭为终点,跨度为355年。由于他们都是在汉四郡辖区内兴起的国家,“朝鲜半岛虽然南、北存在不同的行政管理模式,但都被纳入中国的统治之下。”

期间,这三个国家在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的主导下,合纵连横,征伐兼并,最终由后起之秀新罗“乞师”唐朝先后剿灭弱小的百济和强大的高句丽,成为朝鲜半岛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政权。

不过,我国史学家并不认可“朝鲜三国时期”的说法。《中国高句丽史》等著述都指出,高句丽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边疆的民族政权,应该被理解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其历史也应纳入中国历史范畴。事实上,在汉武帝时代,朝鲜北部就是大汉王朝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西汉朝廷在此建立了四个郡来管理,当时半岛南部的三韩地区才是“朝鲜人”的地盘。

首先,说说三国中的“超级大国”高句丽(前37年—668年)。高句丽起于西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朝廷松弛了对东北边境的控制,原本是“汉四郡”之一玄菟(tu)郡所属的高句丽县(今辽宁新宾县境内)却趁机建立了一个独立部落,并将地名作为部落名称。高句丽是个“战斗的民族”(军队最多时达60万人),在战争中壮大,也在战争中灭亡。高句丽当时半岛汉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同时引入和流行儒、释、道三教。

在早期,战争主要来自中原王朝势力的打压。因为,高句丽建立数百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蚕食中原王朝东北领土的历史,“从东汉(25年—220年)中期,到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与后来控制辽东的曹魏政权,与刚刚形成的高句丽国家几乎一直处于战争状态。”

在中期,战争主要来自高句丽的扩张。高句丽先后与控制辽东的东汉、公孙氏政权、曹魏、西晋、前燕和后燕(北燕)发生兼并战争,并最终从后燕手中夺得了辽东地区大片疆土。“313年,高句丽入侵乐浪郡;314年,高句丽南侵带方郡”。“公元410年,原东晋管辖之辽东、玄菟郡地域亦为高句丽占领”。“475年,高句丽大举南下,攻占百济都成汉城”。高句丽刚独立时疆域仅限于中国境内,首都刚开始在中国吉林集安,后来多次迁移最终定都朝鲜平壤。鼎盛时南部边界到了汉江流域,超过现在的韩国首尔(原名汉城),大致在北纬37度上下,疆域最大时为半岛南部新罗、百济两国总和的两倍左右,约占半岛面积三分之二还多,是名副其实的地区强国。

在后期,战争来自隋唐两朝的持续剿灭。隋朝581年建立,完成其它统一全国任务后,从589年起连续4次攻打高句丽,在首尾仅37年中就有16年在啃高句丽这个“硬骨头”。每次都从洛阳出发,水陆并进,劳师远征,持续半年,粮尽兵疲,大败而归,最终导致了隋朝的覆灭。唐太宗627年继位后,630年彻底灭掉了东突厥,在东亚的唯一对手就成了亦臣亦敌的高句丽,所以他说“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先后用24年时间将高句丽剿灭。从此,这个存在了700多年的东北霸主,被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接着,我们说说百济(前18年—660年)。百济在我国东汉后期由东北扶余人建立,最初是半岛西南三韩中马韩的一个部落,主要占据以汉江下游为中心的地区。从我国东晋开始(317年—420年),百济发展到全盛阶段,为扩张领土与高句丽、新罗之间频繁发生战争,三国之间不断上演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拉锯战”。百济于371年攻占了乐浪、带方两郡的故地,占据了半岛最为发达的地区,军队一度打到高句丽的平壤城。一个世纪后的475年,高句丽南侵攻克了百济首都慰礼城(今首尔)。百济于551年联合新罗攻打高句丽收复了慰礼城,553年又被高句丽夺走,无奈被迫先后迁都到熊津(今公州)、泗沘(今扶余)。554年又联合大加耶(附属小国)攻打新罗惨败。唐朝为协调解决百济和新罗的矛盾,651年致书百济劝其退还所掠新罗城池,使两国“解愚释纷,韬戈偃革,百姓获息肩之愿,三番无战争之劳。”但百济置若罔闻,于655年联合高句丽夺取新罗33城。导致新罗于659年“百济频犯境,王将伐之,遣使入唐乞师”,并在唐军支持下于660年攻灭百济,之后唐朝在百济故地设立5个都督府进行象征性统治。都督府名义上是唐朝的地方政权,实际上类似于“独立王国”。

最后,简要说说新罗(前57年—992年)的情况。据朝鲜《三国史记》记载,新罗是公元前57年在朝鲜半岛东南部三韩地盘上的金城(今韩国庆州)建立起来的小国。由于新罗地处半岛东南一隅,山海阻隔,与大陆王朝交往比较晚,503年定国号“新罗”时才开始使用汉式“国王”尊号,521年也才“遣使于梁,贡方物”(南北朝《梁史》)。但这个“后起之秀”加快兼并扩张,国力不断壮大,渐渐与西邻百济、北邻高句丽形成对峙局面。新罗的不断扩张也招致了高句丽和百济的进攻,在危急之时请求唐朝出兵干预。“唐罗联军”先于660年灭了百济,后于 668年灭了高句丽,半岛南部进入统一新罗时代。新罗王朝是世界上最长命的王朝之一,从前57年建立到935年被高丽王朝(与高句丽无关)取代,共延续992年,比我国最长的周朝(共791年)还要长一些。这是题外话。

第四个时期——统一新罗时期

268年间(668年至936年),半岛北段

为中原王朝疆域,南段的新罗是中原王朝附属国

上面说到,新罗借用唐朝的力量先后歼灭夙敌百济、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进入“统一新罗时期”。但是,新罗的北部边界直到公元676年才确定下来,因为新罗对唐朝军队继续留在朝鲜不满,与唐朝之间又围绕百济和高句丽故地的统治权打了7年领土争夺战。

当时,唐朝军队驻留朝鲜(精准地说是新罗)是通过在占领地设立“都护府”和“都督府”来实现的。在新开拓的民族地区设立“都护府”起源于汉朝,类似于现代的特别行政区,后来被各朝废弃,唐朝恢复设置,其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主要官员由朝廷任命(三至二品),意味着唐朝正式管辖该地。由于唐代大肆开疆拓土,最多时边疆有9个都护府。而“都督府”名义上是新拓疆土的地方行政机构,实际上是独立王国,因为都督由唐朝任命当地首领担任,类似于现在的英联邦国家。

回头再说“唐罗战争”,这是两国关系史上唯一的一场战争。对此,中国方面史料很少,而韩国方面相对丰富。之前,唐朝于661年联合新罗打败百济,在百济旧地设立5个都督府,后都合并为一个“熊津都督府”,皆为象征性管辖;唐朝又于668年联合新罗打败高句丽,在高句丽旧地设立“安东都护府”,进行实质性管辖。新罗不甘于西部、北部两面被唐控制,先后从局部反唐斗争逐步上升为全面驱逐唐军战争。在北部,经过多次交战,新罗最终把疆域推进到大同江南侧(平壤附近),唐朝的“安东都护府”只得从平壤迁回辽东。在西边,新罗与唐军也展开了非常激烈的战争,特别是676年唐将薛仁贵率领50万大军对新罗的决战失利,百济旧地及其西海岸制海权被新罗夺走,所有都督府自行消亡。唐朝当时虽然非常强盛,但因为受西北强敌吐蕃牵制,不得已对东北方的朝鲜实施退守策略。

之后,唐朝与新罗结束交恶,并在册封—朝贡体制下恢复和平友好关系。据《三国史记》记载,新罗“以至诚事中国,梯航朝聘之使,相继不绝。”不仅承认唐朝为宗主国,奉其正朔,用其年号,走上了“全盘汉化”的道路,而且对外以唐朝诸侯国自居,国名前往往冠以唐朝国号,自称“大唐新罗国”等。同时,还效仿唐朝的九州制度,建立了自己的九州。

同样,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也非常深厚。汉字在西汉初年就传入朝鲜半岛,朝鲜三国时期已广泛使用汉字、书写汉文,而且正规文书一律用汉字书写,学者或士大夫都以会写汉字为荣,这种状况一直到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王朝。

从历史地位来讲,新罗是第一个统一朝鲜半岛的独立国家,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原王朝(包括入主中原之前的辽朝、金朝)与朝鲜半岛开启了长达1200多年(668年—1895年)“宗藩关系”(也有短时间空窗期)。其中,统一新罗(668年至936年)存在的268年间,包括新罗晚期衰弱分裂的朝鲜后三国时期(新罗、后百济、后高句丽),朝鲜半岛北段属于中原王朝主要是唐朝(668-907年)的疆域,而南段的“统一新罗”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

由于下文要用到“宗藩关系”概念,这里提前对这个问题作个说明。宗藩关系是东亚历史上特有的国家之间的保护与依附关系。这里的“宗”是宗主国,“藩”是附属国。附属国只能设国王,不能设皇帝。中国与朝鲜的宗藩关系,起始于宋朝,成熟于辽朝,终结于清末。宗藩关系有两个制度性标志:第一是“册封”,就是宗主国朝廷批准委任附属国的中央主要领导人,保证附属国王室权力正常交替,宗主国派出的使者还有调解、传教、宣慰等类别;第二是“朝贡”,就是附属国定期派使者朝见宗主国君主、敬献礼物,以及朝贺、求请、谢罪等等。实际上,通常情况下朝贡大多是“薄来厚往”,成为官方贸易的主要形式。宗主国保证附属国不受外来侵略,同时也有权干涉附属国的内政外交。

第五个时期——高丽王朝

(936年至1392年)

与中原多个王朝保持456年宗藩关系

朝鲜半岛经过“后三国时代”53年的分裂,于936年被高丽王朝第二次统一,并建成了统治朝鲜456年的成熟国家,因而“高丽人”也就成为全世界朝鲜民族的别称。由于高丽王朝一直由王氏政权世袭统治,因而也称“王氏高丽”。高丽首都在开京(现在的开城),疆域范围刚开始与新罗时期接近,11世纪中叶后以千里长城与辽和金为界,西北12世纪睿宗时上推到鸭绿江沿岸,东北在高丽末年恭愍王时扩张到现在的甲山郡、吉州郡一线(见下图)。期间,中国大陆交替或同时并列了许多封建王朝,高丽先后与五代十国(907—979年)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辽朝(契丹)、金朝(女真)、元朝(蒙古)、明朝保持宗藩关系,或者同时与几个大陆强国保持朝贡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高丽”的前身并非有些史书所说的“高句丽”。因为918年高丽王朝初建时,距高句丽灭亡的668年已过了250年时间;高句丽的疆土在朝鲜半岛北段,而高丽的疆土在南段,两者只有极小部分重合;高句丽的都城位于现在的平壤,高丽的都城则位于现在的开城。所以,两者根本不存在承袭关系。那么,国号为何叫“高丽”呢?据有人推测,这可能与高丽开国太祖王建曾任后高句丽(国号高丽)首席大臣有关。

多种史书指出,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高丽的影响非常大,高丽国史就说“高丽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于唐。”据《韩国手册》记载,高丽王朝先后执政的34位国王中,第二位光宗“开始实行中国式的科举制度”,第三位景宗“给官吏分配土地和山林”,第四位成宗“按唐朝体制设立官制”、“用儒家国家模式治理国家”,从多个侧面提供了论据。

在高丽王朝存续期间,与中原王朝和大陆国家的关系,主要体现为与北宋、辽朝(契丹)、金朝(女真)、元朝(蒙古)、明朝等5个王朝的宗藩关系。

(1)高丽与北宋的宗藩关系。鉴于隋唐两代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失败的教训,宋朝开始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在北宋政权存在的167年间(960-1127年),与高丽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和平友好的。问题是与高丽相邻的辽朝强势崛起并对宋朝、高丽连续发动侵略战争,导致高丽与北宋的宗藩关系时断时续。其中,仅1031年后“绝不通中国者43年”。期间,高丽一部分时间还与北宋、辽朝同时保持着朝贡关系,而且与相邻的辽朝更为热络和频繁。辽朝衰落后,高丽与北宋的友好交往得以继续发展,直至北宋灭亡。之后的南宋(1128-1279年),因与高丽距离更为遥远,且长期处于被金朝、蒙古侵掠之中,与高丽的交往更为稀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由此看来,高丽与北宋和南宋都没有真正形成制度化的宗藩关系。

(2)高丽与辽朝(契丹)的宗藩关系。辽朝(916-1125年)凭着契丹民族的勇猛彪悍,逐步发展成占我国半壁江山的地区强国,鼎盛时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南到河北中部白沟河(位于现雄安特区),总面积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中亚、西亚、东欧认为,唐代灭亡后,辽朝就代表中国,因为北宋疆域才有280万平方公里。辽朝实行“5京制度”,首都上京临璜府在内蒙巴林左旗,4个陪都分别在今天的北京、辽阳、大同和内蒙宁城,说辽朝属于中原王朝名副其实。

当初的契丹族以残忍野蛮著称,高丽太祖王建就多次拒绝近邻契丹的通好请求,坚持与北宋保持宗藩关系。在辽朝存续的209年间,有131年(从994年始)与高丽保持具有强制性、掠夺性的不融洽、不平等的册封、朝贡关系。据《韩国手册》记载,辽朝于983年、985年、989年3次发兵袭扰高丽。1004年辽朝与北宋订立“澶(chan)渊之盟”,辽朝的南部边界推进到现在的河北中部白沟河,达到鼎盛时期。在此前后,辽朝还对高丽发动 了3次大规模入侵,分别是992年出动80万大军进攻高丽,双方议和时辽朝逼迫高丽称臣纳贡、行契丹年号并与宋朝断交;1010年发兵40万东征高丽,并占领了高丽首都开京(现开城);1016年至1019年发兵10万连续进攻高丽惨败而被迫撤军,双方谈和并在相对平等的宗藩关系下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友好相处,直到1125年辽朝被金朝、宋朝联合剿灭。后来契丹族融入其他民族,本民族则杳无踪迹。金朝剿灭辽朝2年后的1127年又剿灭了北宋,高丽与中原王朝的宗藩关系遂转移为与金朝的关系。

(3)高丽与金朝(女真)的宗藩关系。金朝(1115-1234年)由辽朝的女真族起事成功,1115年在今哈尔滨的阿城立国,是中国历史上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并首次提出了“中华一统”思想。金朝鼎盛时统治东北、华北、关中以及俄国远东,西北与西夏并立,南边与南宋对峙,边界到淮河一线。金朝于1125年歼灭辽朝,1127年发动“靖康之变”歼灭北宋,1234年被南宋和蒙古夹击而覆亡,因南宋疯狂报复一年内使700万金朝人只剩下10万人。

由于金朝前期强盛时征伐辽朝、北宋,而后期国势转衰又与西夏、蒙古、南宋三方对峙,为免遭腹背受敌的困境,在其王朝存续的119年间,长期与“后院”的高丽保持和平朝贡关系。更为深层的根据是,从1129年开始,高丽在给金朝的《进誓表》中有“誓以君臣之义,世修藩屏之职”表态,也就是说,两国关系已转成“君臣”意义的宗藩关系。

(4)高丽与元朝(蒙古)的宗藩关系。从高丽与蒙元关系角度看,需要分为蒙古国、元朝两个阶段来说。在蒙古(1206-1271年)阶段的65年间,1218年与高丽建立朝贡关系,1231年蒙古分两路入侵高丽,高丽与蒙军统帅议和并达成协议“尊蒙古为宗主国”,蒙古派官员到高丽各级政府(京、府、县)监督国政,同时发重兵驻扎高丽首都开京(现开城),不仅干涉高丽内政,而且勒索大量财物。此外,蒙古还不顾高丽王廷的激烈反抗,多次发兵征伐扩张领地,到1247年“高丽国土已损失过半”,后来还将太子送到蒙古“亲朝”(当人质)。在这个阶段,由于蒙军多次野蛮入侵,高丽遭受很大伤亡与灾难,维持的是一种掠夺性、强制性宗藩关系。

进入元朝(1271-368年)后,与高丽的宗藩关系也同样是建立在军事侵略基础上的不平等关系。因为元朝的国力更加强盛,疆域已经超过汉唐盛世,其东南方与高丽以“慈悲岭”(在现平壤以南的黄海北道的黄州)为界。成吉思汗提出了“凡内属之国,纳贡、助军、输粮、设驿,编户籍、置长官”的统治原则,核心思想不外乎政治上干涉和控制,经济上掠夺。主要做法是,与高丽王室和亲,任意废立高丽国王;在高丽设置行省,与高丽国王共同管理国政;派遣元军驻守高丽各地;胁迫高丽参与东征日本。对高丽的物资掠夺、经济压迫、杀戮百姓也异常残酷。

第六个时期——朝鲜王朝

(1392至1910)

与中国明、清两代保持503年(1392至1895)宗藩关系

朝鲜王朝是由于是李氏世袭,也称为“李氏朝鲜”,简称李朝。这个朝鲜半岛最后一个封建王朝,陪同了中国的最后两个封建王朝,时长大致等于中国的明朝+清朝,共延续了519年(1392-1910年),其疆域也大致等于现在的朝鲜+韩国。朝鲜王朝初期,将全国划分为8个道(省级),为后世留下“朝鲜八道”这个名词,朝鲜王朝后期将其中的5个道拆分为南北两道,成为延续至今的朝鲜半岛13个道。

朝鲜王朝时期出现了一位具有显赫文治武功的国王“朝鲜世宗”李裪(1418-1450年在位),他不仅在东北部击败女真奠定今天朝韩版图,发兵东征倭寇,重视发展经济和科技,把朝鲜王朝带到鼎盛时期,更重要的是创制了朝鲜文字《训民正音》(1446年,称为谚文),被朝鲜族民众誉为最伟大的国王,韩国还将他的头像印在纸币上。

当然,朝鲜文创制出来五百年未得到广泛使用。直到二战后,使用了两千多年的汉字才正式退出半岛历史舞台。

历史上,朝鲜王朝先与中国的明朝保持276年友好宗藩关系关系(1368-1644年),后与清朝(后金)保持了259年(1636-1895年)不太密切的宗藩关系,直到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上世纪80年代,韩国电视台播出的历史剧《朝鲜王朝500年》,演绎就是这个时期发生的故事。

(一)先说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明朝(1368―1644年)初建时定都南京,1421年迁到北京。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国力达到鼎盛时期。1449年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后经“万历中兴”有所恢复。晚明政治腐败,国力衰退,农民起义频发。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尔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权,1662年彻底覆灭。明朝与朝鲜王朝的宗藩关系大致分为明朝初期、中期、晚期三个历史段落。

明朝初期,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的100年左右,中朝两国关系非常友好。明朝和朝鲜建立起点大致相当(相差20多年),两国太祖确立的立国原则都是“睦邻友好”。明太祖朱元璋在《明皇圣训》明确的15个“不征之国”中就包括了朝鲜。朝鲜太祖李成桂登基之初也确定了“事大主义”国策,上书朱元璋请求天子赐予“朝鲜”国号。明朝要求朝鲜的朝贡“三年一朝”,而朝鲜则主张“一年三贡”,实际上平均每年朝贡次数有6至8次之多。朝鲜历史上一直以“属国”自居,尊历代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但他们最心悦诚服的是明朝,自始至终保持着对明廷的忠诚。

明朝中期,16世纪末,明朝“抗日援朝”将中朝友谊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1592年4月,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20多天使朝鲜“三京陷落”(开城、汉城、平壤)、“八道尽没”(所有8个省全部沦陷),日军“旦暮且渡鸭绿江”,朝鲜王廷退到中朝边界鸭绿江边的义州。朝鲜向明朝告急,请求出兵援助。明廷以“倭寇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为由出兵,与朝鲜军民一起进行了长达7年的抗日战争。当然,期间还进行了为期5年毫无结果的和谈。1597年,丰臣秀吉再次派兵大举入侵朝鲜,明朝动员全国水陆军入朝,与朝鲜军队共同在朝鲜南部同日军展开决战,特别是“露梁海战”对日军以毁灭性打击,为保证朝鲜200多年和平局面奠定基础。据《明史》记载,在这场被称为“东洋大捷,万世大功”的战争中,明朝“丧师数十万,糜饷(消耗军费)数百万”,万历皇帝可以说是倾国相助。但是这次抗日援朝却拖垮了明朝,朝鲜国王肃宗甚至发出“皇朝之速亡,未必不由东征”的自责。当今的韩国政府也承认,这场战争“对明代中国来说,后果是灾难深重的。在战争中所受到经济上的挫折后来导致明朝的覆灭。”

明朝末年,十七世纪初,朝鲜出兵帮助明朝攻击后金(清朝前身)。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尔后肆无忌惮地侵犯明朝边境,屡次挑起边境冲突。摇摇欲坠的明朝政权,调集8.8万大军分四路攻击后金,朝鲜根据明朝要求也派出万余人助战。努尔哈赤调集8万兵马,采取“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战略,在萨尔浒(今抚顺东南)将明军各个击破,最终以“明、朝联军”惨败而告终。

后世认为,明朝与朝鲜的关系达到了宗藩关系最高境界,而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却差强人意。朝鲜人认为,明朝是“天朝”,而清朝只是个“大国”,私下称清朝皇帝为“胡皇”,内部公文一直沿用崇祯年号,说明朝鲜对清廷存在着深层疑惧和对抗心理。

(二)再说清朝(后金)与朝鲜王朝的关系。清朝建立的1636年至甲午战后的1895年,共259年。清朝(163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与之前的金朝同属女真族)起共延续296年,而从皇太极改国号大清(改民族名为满洲)起算则有276年。从1644年清兵入关(赶走李自成)后的20年里,清朝剿灭李自成、张献忠、南明等政权,平定三藩之乱,攻克台湾,完成全国统一。1662年后通过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奠定了多民族(50多个)世界大国地位,综合国力远超汉唐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走向衰落,多次遭受列强入侵和欺凌,直到辛亥革命后清帝于1912年退位。

期间,清朝与朝鲜的关系大致分为威压、缓和、友好、控制四个时期。

威压时期,主要事件是清朝(后金)两次发兵侵略朝鲜。第一次是1627年,皇太极派出3万八旗兵进攻朝鲜,逼迫朝鲜签订“江都合约”,朝鲜虽然维持与明朝的宗藩关系,但不得不与后金也建立了“兄弟之国”关系。第二次是1637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后,即率领12万大军横扫朝鲜北部各个城池,包括首都汉城和陪都江华岛(国王避居地),朝鲜国王率众臣投降并被迫签订“丁丑条约”,标志着清朝取代明朝与朝鲜建立宗藩关系。这种建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的关系,具有很大的欺压性、掠夺性。

缓和时期,说的是1644年清兵入关到1735年雍正去世的近100年时间里,清朝定鼎中原,取得全国统治地位,清廷对朝鲜从压榨掠夺、粗暴干预内政,逐渐转为大量裁减岁贡,并在多方面优待这个首先臣服的藩属国。随着清廷对朝政策调整,两国关系日趋友善,1654、1658年朝鲜还两次派兵到黑龙江援助清朝抵御沙俄侵扰。当然,由于历史积怨较深,朝鲜对清朝的恐惧和仇恨虽然有所缓解,但仍然存在较深的疑惧。

友好时期,说的是从1736年乾隆继位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100余年里,清朝国势日益强盛,游牧民族习俗淡化,对外睦邻友好,对朝鲜的朝贡坚持“厚往薄来”。这个时期虽然朝鲜名义上是清朝的附属国,但清朝实际上很少干涉朝鲜的内政。经过长期努力,朝鲜不再敌视清朝,双方最终形成了稳定的宗藩关系。

所谓控制时期,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55年时间里,中国由于鸦片战争战败,日益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鲜也逐渐变成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清政府为保全朝鲜的附属国地位,加强了对朝鲜的控制与干涉,在两国贸易章程中规定“清朝在朝鲜享有治外法权”;派驻朝鲜“监国”的袁世凯(驻朝12年)不仅参与镇压1882年的“壬午兵变”、1884年的“甲申政变”,而且被清廷任命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全权代表。清朝与日本在朝鲜争夺日趋激烈,最终演变成清军完败的甲午战争。1895年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第一款不是最重头的“割地赔款”,而是承认朝鲜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此后朝鲜完全“废绝”向中国的朝贡。中国与朝鲜1200多年的宗藩关系,从此画上“休止符”。

综上所述,按照中国的历史脉络,在有文字记载的3000年里,中原王朝与朝鲜半岛的关系是:

商朝(前1600-前1046年)、西周(前1046-前771年)、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秦朝(前221-前206年)、西汉(前202-公元8年),直接统治朝鲜半岛北段的箕子朝鲜、卫满朝鲜1018年(前1120-前107年)。

西汉(前202-公元8年)、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220-280年)、西晋(265-316年),直接统治整个朝鲜半岛的汉四郡与三韩时期420年(前107年-公元313年)。

东晋(317-420年)、南北朝(420-589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直接统治整个朝鲜半岛的三国时期355年(313年-668年)。

唐朝(618-907年)、五代(907-960年),直接统治朝鲜半岛北段268年(668-936年),间接统治(宗藩关系)南段的统一新罗268年(668年至936年)。

大陆王朝北宋(960-1127年)、辽朝(含契丹,916-1125年)、金朝(含女真,1115-1234年)、元朝(含蒙古,1206-1368年),间接统治(宗藩关系)高丽王朝456年(936年-1392年)。

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36-1911年),间接统治(宗藩关系)朝鲜王朝(1392-1910)503年,截止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

签订马关条约第3年的1898年,清朝与朝鲜王朝建立了新型平等的外交关系。1910年,没有宗主国呵护的朝鲜遭日本侵略吞并,二战日本战败后,朝鲜分为北南两个国家至今。

主要参考书目:

1.《中国与朝鲜半岛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2.《中朝关系简史》,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年

3.《青丘汉潮》,中西书局,2017年

作者简介

图片

郭志福:现任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党支部书记,曾出版《笔是思考的武器》文集。

凤凰网青岛原创

本账号现已全网多平台运营,欢迎搜索“凤凰网青岛”订阅

◎ 青岛城市精英资讯第一微刊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