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两山一川,“小江南”
汉中位于秦巴山区西段,北向秦岭山脉,汉江(古称汉水)从二者之间流过,冲击成盆地。汉中,意为“汉水流过的地方”。巴人将“地方”称为“中”,沔中、褒中等地也因此得名。
陕西汉中位于秦巴山区西段,北向秦岭山脉,汉江从二者之间流过。图|图虫创意
【注:“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汉中。”出自清嘉庆《汉南续修郡志》。】
这里整体地势呈南北高、中间低,搭建了“两山夹一川”的地貌骨架。
汉中盆地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平坝、丘陵、山区各占1/3,其中汉中平原面积约为1400平方公里。其南北两侧分别连接四川与关中盆地,西邻青藏高原,东向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大地理板块或多或少都对其产生了辐射影响。
山环水绕的独特地理环境,使汉中气候温和,既无严寒也没酷暑,非常宜居;同时,这里降水充沛、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稻香桔红、塘库星罗棋布,有“小江南”之称。
在距离今7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先民就曾在这里居住。在位于汉中市西南的龙岗寺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发现大量墓葬遗物和部分房屋残迹。
作为一个行政区域,汉中的历史则可上溯至夏商时代。《尚书·禹贡》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有“华阳、黑水惟梁州”之说。华阳,即华山之南;黑水在陕南和四川之间,具体方位尚待考证;汉中始终作为梁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春秋战国时,秦楚相争,战事多在汉中一带爆发。公元前451年“左庶长城南郑”,这是汉中的南郑建县之始。公元前312年,秦国置汉中郡,治所先在南郑,后迁往西城(今安康市)。
2
汉中、汉王、汉朝!
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兵临咸阳,秦历二世而亡。
位于陕西汉中市城区风景路中段北侧的拜将坛,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图|图虫创意
随后赶来的项羽兵强马壮,很快掌控了局势,心中不禁恼怒——楚怀王之前定下了“先入咸阳者王之”的盟誓,按这规矩,刘邦应是新的天下共主。
当然,项羽没有立即翻脸,但对刘邦防范甚严。他以西楚霸王的身份分封天下,刻意封刘邦为汉王,辖区包括巴郡、蜀郡和汉中郡,王都在南郑县。
秦朝分天下为36郡,一下子得到3个郡也不算少,但刘邦十分不满,因为项羽封给他的这3个郡,当时都属于偏远落后地区。刘邦咽不下这口气,当即就想跟项羽决战。
周勃、灌婴、樊哙都来劝他忍一时风平浪静,萧何说:“汉中虽不是理想封地,但总比走上死路强吧?希望大王在汉中养民招贤、巩固巴蜀,寻机收复三秦,到那时,就能夺取天下了!”
刘邦这才强忍愤怒,带着部下去了南郑。
【注:“汉王怒,欲谋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何谏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出自《汉书·萧何传》。】
项羽没想到的是,汉中成了刘邦的福地。
公元前206年,刘邦由汉中挥师东出,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重返关中。之后,经过4年楚汉之战,刘邦击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汉朝由此诞生。
3
军事重镇,兵家必争
汉中夹在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之间,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曾先后被称为“天府之国”,能否占有和治理好它们,成为许多朝代兴盛与衰亡的关键点。
就地理位置而言,汉中自古以来就是四川的门户,要守住四川,汉中不能不保;同时,汉中也是由四川北伐中原的基地,是兵家必争之所。
刘邦从汉中发迹,深知汉中的军事战略意义,所以称帝后不再将汉中封给藩王。
公元30年,刘秀遣李通取汉中。到东汉末年,张鲁割据汉中,以“五斗米道”聚众,创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割据政权,郡治南郑,与东汉朝廷分庭抗礼长达25年。
215年,曹操征降张鲁,但4年后又被刘备击败,汉中遂归蜀汉,刘备在此称“汉中王”。刘备死后,诸葛亮移驻汉中,以此为基地5次北伐中原,死后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下。
三国结束后,晋朝于267年在汉中设立梁州,289年立濮阳王司马迪为汉王,但司马迪不久被杀,晋朝重新设立汉中郡。
南北朝至隋朝,汉中多次变更区划:北魏曾分南郑县东北部置武乡县,西南部设廉水县;西魏改南郑县为光义县;北周改汉中郡为汉川郡;隋朝重新统一后撤梁州,重置汉川郡。
唐朝时,废汉川郡,复置梁州,因“梁”“凉”声相近,一度改梁州为褒州。784年,唐德宗避乱流亡汉中,平乱后驾返长安,改梁州为兴元府。这一年是兴元元年,兴元府的命名开了中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的先例。
北宋建立后,在汉中仍设兴元府,隶属于利州路;元朝改兴元府为兴元路,隶属于陕西行中书省,汉中从此并入陕西。
明朝改兴元路为汉中府,仍隶属于陕西行中书省,清朝时汉中府治隶属于陕西布政使司。
中华民国建立后,废汉中府,改设汉中道,辖原汉中府所属12个县及安康、商州所属13个县,共25个县,治所南郑。1935年,在汉中设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治所仍为南郑。
从先秦至民国,以南郑为中心的汉中地区一直是汉水上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汉中虽然没有中国古代的那些都城显赫,但作为地方城市,由于其特殊的历史和地理位置,也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两汉三国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8月19日,远眺陕西汉中城区。图|视觉中国
4
长征,汉中人的骄傲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汉中分量更重。它是红军创建的根据地,是长征途经的地区,红军3支队伍中有为数众多的汉中子弟。
*红四方面军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随即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西征,经过一系列战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的代表和陕军十七路军的代表达成互不侵犯、共同对付国民党中央军的协议。
然而,不久后四川军阀对川陕根据地发动“六路围攻”,陕军屈服于蒋介石压力也出兵配合。
于是,红四方面军发动陕南战役,一路西出宁羌、沔县,一路中出南郑,一路东出镇巴、西乡,合围汉中,实现了调动防守嘉陵江的四川军阀部队北上、接应长征中的中央红军进入四川的目的。
*红二十五军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由大别山区的河南罗山县开始长征,经桐柏山区、伏牛山区进入陕西南部的汉中等地,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
红二十五军在汉中洋县石塔寺一战,歼灭国民党陕军警备第二旅大部,之后曾在汉中攻克过留坝、佛坪、洋县县城。
1935年7月,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陕革命根据地踏上继续长征的征途,途经汉中前往陇南。再北上,一路转战穿过宁夏、甘肃,于1935年9月在各路长征红军中率先到达陕北。
从罗山出发时,红二十五军不到3000人,路上损失数百人;从汉中再出发长征时,除留下坚持斗争的500多人外还有3000多人,在汉中等地至少扩充了1000多人。
*红二方面军
长征途中,红二方面军为吸引和牵制国民党中央军、创造三大主力红军会师西北的条件,在极度疲惫的状态下,在甘肃陇南和陕西汉中、宝鸡地区发动“成(县)徽(县)两(当)、康(县)战役”,攻占甘肃成县、两当、康县县城,陕西凤县县城,包围陕西略阳县城。
蒋介石急令中央军胡宗南部、王钧部南下围堵,为红一、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创造了条件。
完成任务后,红二方面军才从陇南、陕南向北挺进。
5
大后方,打垮侵略者!
在14年艰苦卓绝的全民抗战中,汉中成为抗战后方的重要基地,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时期,汉中成为西北区域指挥中心和重要空军基地。
国民政府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迁来汉中;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汉中行营成立,下辖3个战区;鄂陕甘边区警备总司令部在汉中成立;第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移驻汉中;南郑机场扩建为当时西北最大的机场,盟军美国空军第14飞行大队进驻汉中……
汉中人民努力生产粮油肉菜,除供给驻汉机关、部队、学校外还调出粮食支援前线。
据1942、1943两年统计,仅南郑县就共缴田赋公粮285292石,合9414万斤,年年超额完成征收任务。
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汉中青年踊跃报名参军,1942年在全国部队中南郑籍军人就有2万多名,1943年下达南郑征兵任务3256人,实际入伍4226人,1944年又有3459人入伍。
汉中成为齐名于重庆、昆明的三大教育基地之一。
“七七事变”后,东北、京津等地高校迁往大后方。
1938年1月,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国立天津北洋工学院迁来汉中,组建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黎锦熙、许德珩、罗章龙、许寿裳、曹靖华、黄文弼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和数千名学子汇聚于此。随着沦陷区部分机关、部队、工厂、学校移驻汉中,汉中工商业迅猛发展,中国、中央、交通、农民等银行相继在汉中设立分支机构。
汉中还是抗战宣传基地。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消息传到汉中,中共陕南特委就在社会及各学校宣传抗日,唤起民众觉悟,动员抗日力量。汉中各学校先后成立“抗日外交后援会”“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反帝大同盟”“红军之友社”等进步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中共陕南特委还组织汉中热血青年奔赴延安和抗日前线,他们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成为抗日英雄。
6
“三线”建设的重镇
1949年12月8日,汉中解放,先后设陕南行政公署、南郑专区、汉中专区。
在上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三线”建设中,汉中又一次受到瞩目。1965年,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办经多方勘察筛选,确定汉中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地区之一。
*电力工业
1968年,水电部筹建略阳火电厂,1972年建成投产,生产规模为20万千瓦,保障了“三线”建设和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用电。
*航空工业
汉中航空工业基地是第三机械工业部的第二套航空工业基地,是国家当时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1964年筹建,列为国家“四五”重点建设项目,至1979年形成了大型运输机生产能力,基地下属22个工厂和企事业单位。
*机械工业
第一机械工业部在汉中筹建了8个项目,包括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汉江工具厂、汉江铸锻件厂、海红轴承厂、汉中配件厂等,还有一些工厂由外地迁来,使汉中具备了较强的机械工业生产能力。
*冶金工业
汉江钢铁厂于1969年始建,1972年10月竣工投产,年产铁15万吨、钢10万吨、钢材8万吨;八一铜矿于1967年始建,1970年竣工投产,年产粗铜矿粉2600吨,净铜矿粉2100吨。
为了与工业生产配套,国防科委还在汉中成立了第十研究院、第十五研究院,北京大学还建成了汉中分校,汉中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力量和科技人才培养能力。
在“三线”建设期间,汉中投入了大量的土地、水、交通以及人力等资源,“三线”建设期间全地区建成的中小型水库就有320座。
从1964年到1975年,汉中先后建成了国防军工、科研、航空工业、核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等比较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1970年,汉中基本建设投资为20亿元,占当年陕西省基建总投资的50%!
7
汉中,压力很大!
自元朝并入陕西以来,汉中综合实力在省内长期居于第2位,仅次于西安。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汉中的地位竟然在悄悄下降,到2020年,汉中市GDP为1593.4亿元,在全省10个地市中仅排在第7位。汉中市与宝鸡市人口相差不多,但GDP还不到宝鸡市的70%。
汉中为什么没有发展好?
其一,交通不够便利。
汉中夹在群山之中,自古“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近几十年来,汉中虽然在铁路、公路建设方面成就显著,尤其近年来高铁、高速公路已通达汉中市,但便利的交通网络难以完全覆盖麾下众多县区、乡镇和行政村,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
其二,工业结构调整难度大。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三线”建设期间,汉中形成了较强的工业体系,但随着上世纪末国家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一些企业陷入困境,一些被迫重组,一些外迁。
在汉中现有工业企业中,以高耗能、高污染物排放为特点的重工业和不可再生资源加工为主的制造业占重要地位,利润低、技术改造难度大。
其三,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汉中地处山区,气候变化大,农业生产常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受制于客观地理条件,农业实现集约化大规模生产难度大。
汉中、安康、商洛三大陕南城市,谁将成为本区域发展的“引擎城市”?目前,汉中的优势虽然存在,但安康、商洛正借力于武汉都市圈、西安都市圈的辐射力量,发展潜力不容低估。
汉中,压力很大!
8
怎么办?先找准定位
汉中怎么办?首先要找准自身定位。
由上文可知,汉中的优势在于自然条件优越,劣势在于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薄弱。要发展,就要扬长避短,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城市定位方面,下一步,汉中可做以下考虑: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源点城市
汉中位于西安、重庆、成都组成的“西三角”的中心,应做好与西安的融合发展,同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积极强化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的产业互补互惠、文化经贸交流、企业务实合作,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源点城市。
*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汉中地处秦岭、巴山之间,山水宜人,应坚持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模式,适度有序地开发自然资源,加快打造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能源资源相结合的产业结构链,同时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和精深加工,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建设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
发挥在制造业方面积累起的优势,重点发展航空制造、现代材料、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着力构建军民融合和绿色生态循环的现代工业体系,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
*建设陕南服务业中心
以高铁、高速公路、机场为载体,促进电商物流、航空物流、物流金融、供应链管理等新型产业发展,建设陕甘川渝重要的物流中心,进而将汉中建设成为陕南的服务业中心。
*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汉中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古汉台、拜将坛、张良庙、蔡伦墓、武侯墓、古褒斜栈道、石门十三品、灵崖寺摩崖石刻等名扬海内外,应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将历史文化这张名片打造得更知名更亮丽。
可以把汉中打造为“四个新城”:打造高能级学研新城,建成西部教育强市;打造高能级医养新城,建成毗邻地区重要医疗中心和养生宜居名城;打造高能级旅居新城,建成全省仅次于西安的第二大旅居目的地城市;打造高能级宜业新城,使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配套更加完善。
汉中,人文荟萃之地,也是创新创业的热土!
未来,汉中一定会发展成为连接西部地区南北的重要节点,成为“西部明珠”!
参考文献
1.王景元:《汉中的历史沿革》;
2.王晓建:《长征红军在汉中》;
3.陈柯:《汉中对抗战的贡献》;
4.汉中市政府网:《三线建设在汉中》;
5.左丹:《汉中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
6.何红、童宝君:《高铁背景下汉中旅游的发展和对策研究》;
7.刘国顺:《汉中城市定位研究》;
8.王琳:《汉中城市历史空间形态特征研究》;
9.魏云:《汉中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10.张橙:《全域旅游视角下汉中旅游资源特征与开发研究》;
11.何静:《高铁时代“西三角”城市群空间格局演化研究》;
12.董晓靖:《“一带一路”背景下高铁对西北地区城市形态影响研究》;
13.汉中市政府研究室:《“四个在汉中”目标要求及重点任务》。
原标题:《汉中,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