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西安王曲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报道过中国抗日战争的外国摄影师屈指可数,而且这些摄影师大多都来自同一个美国传媒集团,那就是《时代》《财富》出版集团。隶属于这个传媒集团的《生活》杂志1936年创刊,第二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尽管隔洋相望,而且中国经济也并不发达,但是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在世界格局中仍然具有无法忽视的地位,加上创刊人Henry Luce在中国出生、成长的经历,这都使得这本杂志从创刊起,对于中国的形势一直保持着持续的关注。
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美国的孤立主义和欧洲的动荡局势,中国受到的援助很少,但是到了1941年3月,在欧洲战争爆发后中国最困难的时候,罗斯福总统将租借法案适用于中国,开启了美国对华援助的新阶段。在这一决定发布的一个月前,《生活》杂志报道组合Carl Mydans和Shelley Mydans夫妇二人来到了中国香港,开始了他们时间短暂但路途遥远的中国战区采访。
他们在中国的采访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每一个地方,Carl Mydans和Shelley Mydans都拍摄有大量的照片、撰写有生动的文字(1941年,卡尔夫妇主要拍摄地点有重庆、成都龙泉驿、陕西潼关、宝鸡和西安),这些图片与文字陆续在《生活》杂志发表,对于促进美国社会乃至全世界了解中国,为此后提升中国在国际战局中的地位,促进对华援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左至右为:卡尔·迈登斯、雪莱·迈登斯、同为《生活》文字记者的Melville Jacoby。1941年6月,迈登斯夫妇到访潼关前线,留下大量抗战国军的照片。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为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潼关风陵渡隔黄河与日本侵略军相峙八年。蒋介石次子蒋纬国亦曾受胡宗南之命守潼关。
自从1938年春日本人占领山西永济以后,每天有上千发炮弹落至潼关,飞机轮流轰炸。国军先后有28师、109师、167师、78师和第一师驻守潼关。日本在所有攻击战中均告失败,他们未踏进潼关一步,未占领陕西一寸土地,因而潼关防线被称为东方的马其诺防线。不过在潼关的外围,国军都打得非常惨烈和悲壮。
1941年5月,中条山战役打响,此时驻守潼关的是国军胡宗南部167师,师长周士冕。中条山战役,从1941年5月上旬到6月上旬,此役是国民党抗战以来最为惨重和耻辱的一次军事失败。胡宗南曾命令76军、第1军167师出潼关进入灵宝一线增援作战。1941年6月,当卡尔·迈登斯夫妇到达潼关之际,中条山战役已经接近尾声。日军已经占领了黄河北部山区,国军卫立煌部惨败。
迈登斯的镜头中没有直接的战场画面,但结合当时的背景,战士和学员们的这些照片,不少可能是他们最后一次身影。
潼关部分:
1941年夏,潼关,Carl Mydans摄影。潼关在抗战时期是以黄河为依托的一道阻止日军西进的重要防线,它的后面是中国与苏联建立联系的重要通道,也是提供抗战物资供应的大后方。1941年的潼关还保持着古城的风貌,但是与其他诸多的历史建筑一样,潼关古城最终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之中。
1941年夏天,《生活》杂志摄影记者Carl Mydans与妻子Shelley Mydan与其他随行记者一起采访了这座以黄河为依托的抗日前沿阵地。《生活》杂志在1941年10月20日刊登了图片故事《生死攸关的中国黄河防御前线——众多正在接受训练的新式中国军队迎击日本人》。图片故事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了潼关的军事布防,以及军队的生活、学习、训练和布防情况。
驻守黄河前线的小战士。战前动员大会。潼关前线,从战地工事中走出来的国军。 国军战士在潼关城墙外战壕里。城墙门洞内休息的士兵。国军在潼关城墙内。 在窑洞内学习的167师官兵。在窑洞内整理内务的国军士兵。 167师的士兵在读书。 窑洞内的国军士兵。 潼关百姓在给前线运送物资。潼关前线的女子救护队队员。西安部分:
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黄埔军校西安分校)
除了走访潼关前线,夫妇还到宝鸡和西安进行采访。在西安,他们对位于王曲镇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非常感兴趣,拍摄了大量照片。当时,胡宗南部队驻守潼关前线阻击日军,西北还保存了黄埔军校的两个分校,即汉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和西安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
第七分校本部设在西安王曲镇,训练基地远及陕甘两省的兰州、天水、风翔、西安、户县等地。它还有一个名称是黄埔军校西安分校,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为培训营以下军官而组建的。第七分校十五至十九期毕业生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在抗日战场牺牲。
训练中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员。学员们在吃饭。学员们的饭菜。 学生们在宣誓。宝鸡部分:
地点:陕西省宝鸡长寿山国军分校,宝鸡工合新村,市区,千阳岭及宝鸡周边乡村。
由于宝鸡、西安临潼照片为同一时期拍摄,网络信息互有混淆,尤其是宝鸡与西安王曲国军部队训练图片地点存疑,分类仅供参考。
作者介绍:Carl Mydans,1907年出生于美国波士顿,1930年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新闻学院,期间曾为大学校报工作,随后前往纽约,在那里成为美国银行的报道员,期间开始在布鲁克林艺术与科学学院学习摄影。1935年7月,因为他能够很好地使用小型相机,他应Roy Stryker之邀到美国国内移民管理局(the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s Resettlement Administration)工作,随后这一机构并入了农场安全管理局(the Farm Security Administration,FSA),他在那里一直工作到1936年。加入农场安全管理局的摄影队伍之后(Walker Evans和 Arthur Rothstein是这个摄影队伍的核心),他前往南部各州拍摄棉农,可以说他拍摄所有他遇到的东西,因此拍摄所涉猎的题材相当广泛,从一个侧面全景式地表现了美国南部农场和棉农的生活和劳动状况。
1936年,Carl Mydans加入《生活》杂志,成为继Tom McAvoy, Margaret Bourke-White, Alfred Eisenstaedt和Peter Stackpole之后《生活》杂志聘用的第五位专职摄影师。后来他与杂志的新闻调查员Shelley Smith结婚,并成为《生活》杂志第一对夫妻搭档被派到国外进行图片摄影和文字报道。1939年,他报道了大不列颠的战时动员,随后报道了芬兰军队利用冬季的严寒战胜入侵的苏联军队的苏芬冬季战争。后来又在意大利报道了墨索里尼和他的军队。在报道了法国的陷落之后,1940年Mydans转赴远东战场,在远东他报道了处于紧张形势下的中国抗日战争。
身着制服的战地记者Carl Mydans与他的妻子Shelly Mydans,1945年,美国,Alfred Eisenstaedt摄影Shelley Smith Mydans,1915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Palo Alto,他的父亲是斯坦福大学新闻系(一说是英文系)教授。她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上世纪30年代中期,她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文学文摘》做记者。1936年,他应聘进入新创立的《生活》杂志,在那里他遇到了后来成为自己伴侣的同事与伙伴Carl Mydans。他们在1938年6月结婚。1939年他们夫妇作为《生活》杂志第一对夫妻搭档报道组被派往欧洲报道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Carl在芬兰和其他前线进行战地采访的时候,Shelley则为他们共同的任务撰写背景文字。
当欧洲战争越陷越深的时候,Carl Mydans被召回美国。1940年,他们被派往中国报道另一个战场的战争。随后由于珍珠港事件,他们两人在菲律宾马尼拉被俘,被日本人关进了俘虏营。1943年12月他们获得释放,得以与其他交换的战俘、美国人一起返回美国。重返太平洋战场之后,Shelley是报道盟军太平洋司令部(司令是麦克阿瑟)的第一位女性记者,她也许还是第一位报道光复马尼拉的女性记者。随后她在东京为《时代》杂志工作,她1945年撰写的小说《不设防的城市》(The Open City)就是以她在马尼拉被俘的经历撰写的。她还与丈夫Carl一起撰写有历史小说《The Violent Peace》(1968)。
Shelley Mydans2002年去世之后,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哨兵日报》(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 Mar 11, 2002)上刊登了她的个人生平。
在中国西北采访途中,1941年夏,Carl Mydans摄影图片来源:美国LIFE杂志照片资料库,主题标注为“China, Chinese Army Training”。
摄影:Carl And Shelley Mydans ,美国《LIFE》杂志摄影记者卡尔·迈登斯、文字记者雪莱·迈登斯夫妇。
拍摄地点:潼关,西安王曲镇,宝鸡长寿山、市区、工合新村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