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汉中:建设生态宜居地 打造陕西最美城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25 05:32

2015年12月20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深入阐述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深刻指明了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为中国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理念、描绘了新蓝图、提供了新遵循。陕西省汉中市深入学习贯彻会议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尊重、五个统筹”和“框定总量、限定容量、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高质量”的要求,紧扣追赶超越、“五个扎实”要求,突出“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做靓城市品牌,推动汉中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城市面貌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完善、对外交通越来越便捷、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 与时俱进科学规划 城市根基逐步夯实

改革开放以来,汉中城市总体规划应时而变,先后编制1980、1989、2000、2010四版总规,从最初的“汉中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到当下的“以汉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省级开放的枢纽城市, 生态环境优越的宜居休闲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从“2000年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6.26平方公里”,到“2020年中心城区总人口100万人、建设用地100平方公里”。每一轮城市总规的编修,都是踏着改革鼓点对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面貌的重新塑造。

在“双百”规划的引领下,汉中市用发展的眼光,以生态优先、服务民生和提升城市形象品质为战略突破口,高标准编制完成了生态保护、城市特色风貌、防灾和消防、地下管网、公共交通、综合管廊、绿地系统、学校医院等各类规划60余项,城市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修建性详细规划实现全覆盖。

在老城区重点开展规划提升工程,加强名城保护,保留商业、服务业中心功能,搬迁污染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编制了《汉中市城市特色规划》,提炼出城市“五大特色”,对城市空间形态、天际线、建筑风格色彩、高层布点、路网结构、夜间亮化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控制,从雕塑、路牌、公交站牌等城市“家具”入手,打造汉文化符号,提升城市个性和魅力。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城乡建设人的努力下,汉中这座昔日小城乘势而为,不断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内练“规划提升”,外练“基础设施”,建成区面积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10.73平方公里增长到95.5平方公里,人口由12.59万人增长到92.7万人。城市空间逐步成长,格局更加开放。

■ 建管并重多点发力 城市容颜最美绽放

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中心,是各种生产要素、生活要素和经济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为了让人民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汉中市围绕生态宜居,大力优化人居环境,持续推进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以及新区开发建设,公共配套设施得到完善。加快推进建筑科技进步,加大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力度,建筑品质大幅度提高。先后建成了桥南桥北广场、钟楼广场、白渡广场、圣水广场、一江两岸城市公园、天汉湿地公园、陕南植物园、天汉胜境等一大批城市广场、公园和街头绿地,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157公顷,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

汉江一江两岸从一片未开发的河滩地到城中村再到城市会客厅,建成了25公里沿江景观大道、大型音乐喷泉和翻板闸,形成了近4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和近1000亩的汉江湿地,集中展示了“汉、水、绿”的城市生态之美。

最美城市会客厅。天汉文化公园作为陕南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东起天汉大桥,西接龙岗大桥,占地面积1146亩,是一江两岸打造5A级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以汉文化为主题,突出“汉、水、绿”三大生态优势,集建筑、绿林、文化、飘带、水景、光影六大系统为一体。一万多平方米、300余种适宜生长的花林、草海,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多样、可达性强的游憩空间,将城市的“绿色资产”真正变成百姓的“生态福利”。

最火网红芦苇地。以汉江为纽带,依托两岸江堤、湿地和滩涂打造而成的天汉湿地公园,面积约5平方公里。按照“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思路,市政府在原有物貌的基础上,疏浚清淤、修整河道,把原来采砂后形成的弃料稍作修整变成岛屿,栽种适生植物,形成自然景观,通过栈道把岛屿、河流、岸景有机串联,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汉中市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的成功案例。一片片芦苇美景引来人山人海,最火“网红打卡地”由此而来。

最新地标天汉楼。天汉楼是天汉文化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占地45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主楼融合了汉中传统建筑高翘屋檐,为69米高的仿汉风格汉代楼阁,建筑内部作为文化展览、城市规划展览、旅游推介场所使用,可供市民登楼揽胜,也可作为举办重大节庆活动场所,建成后将成为汉中文化旅游的新名片、人文汉中精神的城市新地标。

■ 倾力打通交通瓶颈 城市格局不断放大

长久以来,汉中盆地闭塞的交通“瓶颈”始终是发展最大的短板和制约。2007年西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随后十天、宝汉高速公路汉中段相继建成通车,汉中成为陕西省首个拥有绕城高速环线的地级城市。2017年底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汉中正式步入了“高铁时代”,千年来阻隔西北与西南的秦岭天堑由此贯通,蜀道难成为历史,与成都和西安融入一小时交通圈。

人们早上在西安吃肉夹馍,中午在汉中吃热面皮,晚上在成都吃火锅,这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如今已变为现实。40年前纸短路长车马慢,40年后路路通达无缝化。三条高速公路合围、三条铁路交汇、一个机场直达多个经济圈的“铁公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区位优势更加凸显。

聚焦到交通建设上,环形加放射状的交通路网结构放大了城市发展格局。近几年,汉中城市建设坚持每年一个主题,从2016年的“城市建设重点年”到2017年的“城市建设深化年”,再到2018年开展的“美丽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每年年度计划投资均在300亿元以上。在众多城建重点项目中,道路工程始终是最重要、最优先实施的民生工程。

汉江桥闸、天汉大桥、龙岗大桥三座跨江大桥和天汉大道、西二环、南郑大道等一大批交通主干道相继建成。随后,梁州路、劳动西路、民主街西段、望江路南段、汉阳北路、兴元北路等一批城市断头路陆续打通。

于是,西新街东段、东新街西段、前进西路、龙亭北路、留侯路等一批城市交通“肠梗阻”有效缓解。汉中市疏通了“主动脉”,畅通了“微循环”,东西、南北直行车辆不再绕道,减少行车里程1公里~3公里,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城市出行环境。

与此同时,陆续对中学巷、高家巷、药材市场巷等十余条背街小巷和人民路、莲湖路等人行道、黄家塘交通路口和桥北广场交通路口进行改造提升,对前进路中段等道路进行“白改黑”,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健康出行方式,先后在一江两岸环线、天汉大道等路段建成城市慢行系统约40公里,在新建道路中全面规划建设慢行系统和城市公交港湾。

如今,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开车还是步行,汉中市时时处处都让市民感受到城市的新发展、新变化,幸福感大幅提升。汉中正以“走出去”的战略眼光,在中心城区内打造互联互通环形路网结构,在中心城区外打造“四环红太阳”立体交通体系,内强外联,打造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

目前,汉中已经步入高铁时代和高质量发展阶段,下一步,汉中市政府将围绕“三市”建设目标,以“绿色循环、生态宜居”为发展定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建设美丽城市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坚持从群众普遍关心的具体问题着手,逐个片区提升、逐年加快建设,完善承载集聚功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汉中这座城市更有温度、更有品质,成为能让市民们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美丽家园。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