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丨直面“贝碧嘉” 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9 04:55

 9月16日7时30分前后,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以强台风级登陆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给浙江北部、上海、江苏南部、安徽等地带来风雨影响。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再强化再部署台风“贝碧嘉”防御气象服务工作。各地气象部门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积极行动,全力应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上海:人民至上 风雨同心

9月16日7时30分,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沿海登陆,成为自1949年以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这个“子弹型”的台风一路向西疾行,穿越上海。在这场台风“大考”中,上海市气象局迅速行动,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更快!“3216”行动序列有序部署工作

时间拨回到16日清晨6时,在上海市气象局业务平台,忙碌的身影,常亮的电脑屏幕,不时响起的电话铃以及键盘敲击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气象工作者严格按照“3216”行动序列有序开展工作的图景。

今年6月,上海市气象局提前部署,梳理修订台风“3216”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行动序列,在此次“贝碧嘉”登陆上海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提前3天以上,上海市气象局进入台风特别工作状态,并启动“一过程一策”和“一过程一首席”工作机制,面向市委、市政府发布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明确台风“贝碧嘉”生成,未来将趋向华东沿海;提前2天以上,上海市气象局与防汛指挥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建立每日情况通报、即时会商和直通车制度,并发布《太湖流域重要气象信息专报》,提示“贝碧嘉”登陆地点和对本市的风雨影响;提前1天以上,上海中心气象台更新发布台风预警信号,截至9月16日0时,转移安置41.4万余人,疏散避风船舶811艘次,机场、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轮渡等运营计划都有所调整;提前6小时以上,9月15日21时50分,浦东新区、金山区、奉贤区、崇明区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信号,面向决策开展“叫应”服务。

更坚!精细化气象服务筑牢城市安全防线

面对台风“贝碧嘉”,上海市气象局创新一系列服务,让城市防汛防台风更有效有力。

为进一步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及时率,基于“随申办政务云”和“社区云”,上海市气象局与市大数据中心紧密协作,确保预警信息能够覆盖全部街镇和社区应急责任人。“闪信”信息强制提醒新技术可面向全市应急责任人发布台风预警,实现信息强触达。上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积极与支付宝、百度、高德、滴滴、哈啰等应用服务商对接,实现预警信息分级分类发布、高级别预警信息弹窗等形式发布。

随着台风“贝碧嘉”过境,海洋气象服务在大撤离中与时间赛跑。上海海洋中心气象台提前4天开启台风专题气象服务保障,提供15至16日分时段、分区域的精细化海区预报信息,涵盖长江口区、金山沿岸海区和洋山海区,确保各生产单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截至15日14时,洋山岛应急单元避险转移工作全部完成,共撤离8000多人。

上海市气候中心联合上海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发布设施农业大风灾害风险预警和菜地暴雨灾害风险预警和防范措施;浦东新区气象局工作人员进驻新区城运中心,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台风实况和发展趋势;宝山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夜间升放探空气球;闵行区智慧气象精细化管理先知系统街镇插件在古美街道防汛指挥部落地,为地方台风防御调度提供第一手气象信息……

更新!气象科技力量加持预报预警服务

台风“贝碧嘉”的预报预警服务,离不开气象科技的创新加持和成果转化应用。

在防汛指挥部现场,一份份气象信息专报上,精细到上海市各区的最大阵风逐3小时预报和雨量逐3小时预报成为重要决策依据,助力政府部门抢抓防汛防台风时间窗口,获得市领导充分肯定。

针对台风可能带来的大风影响,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等单位联合制作“头顶上的气象风险一张图”,提示台风“贝碧嘉”影响期间“一江两岸”高空作业气象安全风险为高风险,全市高空作业气象安全风险为高风险。城市运行管理部门随即启动大风防御工作,在建施工工地停止高空作业并加固相关设施,确保大型临时设施、工棚、仓库等设施安全。

为采集第一手台风资料,根据台风路径的数值预报结果,结合上海台风研究所同复旦大学联合开发的台风目标观测敏感区识别系统的识别结果,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追风团队决定在陆家嘴、临港新城以及小洋山这三个台风影响腹地开展台风野外观测试验。

9月14日,上海台风研究所突击队员在浦东临港新城安装移动车载自动气象站。 戴宇凡摄影

利用观测试验数据,上海台风研究所在业务模式中开展同化预报试验,评估目标观测资料对台风预报的影响,并对比不同敏感区观测对台风预报的影响,改善模式对台风强度和路径预报的结果,为中央气象台及各省市气象台的台风预报预警服务提供参考。(作者:丁昕彤)

江苏:吹响防灾“哨音”踩准渐进节奏

“预计15日夜里至16日白天,阵风10至11级、水面阵风12至13级,多地出现暴雨,局部大暴雨。”9月14日13时开始,江苏省苏州市2265.2万手机用户在一小时内收到这样一条提示短信,提醒公众关注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带来的强风雨影响。

收到气象部门发来的预警信息后,苏州巴城蟹昆农生态养殖有限公司的邹雪明即刻行动起来,提前准备增氧,做好排水准备,警惕跳闸风险。

作为一名蟹农,“靠天吃饭”是邹雪明曾经的辛酸,“知天而作”则是他如今的幸福。“眼下正是大闸蟹上市的季节,台风天是我们最为提心吊胆的日子,万幸的是能收到气象预警。”邹雪明说,不管是睡前,还是半夜醒来,他都会打开手机,看看有没有预报预警信息,“及时的天气预警给了我安全感!”

9月15日,苏州市气象台升级发布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市防指升级全市防御台风应急响应为一级,并发布全力应对强台风的公告,启动“停课、停工、停运、停航、停园、停业”措施,为迎战“贝碧嘉”做好充分准备。

9月16日7时30分前后,“贝碧嘉”在上海浦东临港新城登陆。受其影响,9月15日夜间开始,江苏东南部地区出现明显风雨天气,全省气象部门严阵以待,开展递进式预报预警服务,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为了将预警信息及时传达基层一线,9月14至16日,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先后启动镇江、常州、苏州、无锡、南通等高影响地区的台风短信绿色通道全网发布工作;启动扬州市和金坛区台风天气广播绿色通道全网发布工作,13269组应急广播大喇叭提醒当地居民注意台风影响。今年,江苏推出预警信息“闪信”强制接收功能,以弹窗形式“高亮”显示信息,在“贝碧嘉”来临之前,气象部门启动暴雨天气和台风天气“闪信”发布工作。

同时,气象部门加强面向各高影响行业的气象服务保障,全力守护生产生活的正常秩序。9月13日,省气象服务中心参加台风“贝碧嘉”海上新能源气象服务国省联合会商,明确“贝碧嘉”影响期间海上新能源气象服务工作的具体关注点,并开展台风“贝碧嘉”专题服务工作,滚动更新天气预报结果,在确保风机设备与人员安全的基础上,以跟踪式服务保障最大额度发电。

此外,省气象局进一步加强与公安、交通运输及海事部门的沟通,制作发布交通气象服务信息、交通气象趋势预报、交通气象日报等多份服务材料,紧盯天气变化情况,及时面向高速公路及长江巷道发布降水短时预警、降水临近预警、强对流短时预警、台风预警等。

受“贝碧嘉”过境影响,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太湖仙岛自动气象站监测到极大风速40.6米/秒(13级)。图为9月16日,城市运行管理部门在大风过境后清理路面,保障道路畅通。程哲摄影

根据气象信息,江苏海事局要求从9月15日12时起,江苏辖区所有渡船、旅游客船停运,所有船舶停止航行。五峰山大桥、泰州大桥、江阴大桥、沪苏通大桥、苏通大桥、崇启大桥等六座大桥采取道路封闭管制措施。南京市地铁运营指挥中心动态调整列车行车方案,全线网地面及高架区段也临时采取了停运措施,以确保各路交通安全。(作者:陈晓颖 殷昊翔 张芳)

浙江:预报预警为令 守护月圆佳节

登陆时间锁定中秋假期,登陆时恰逢风、雨、潮“三碰头”——今年第13号台风“贝碧嘉”显然来者不善。严峻的形势让浙江气象工作者迅速从高温服务切换至台风防范应对特别工作状态。

身负台风监测预报预警的“前哨”职责,早在台风还在酝酿时,浙江气象各项业务已拉开帷幕。在天气雷达精细化组网和垂直遥感等协同观测“盯防”下,“贝碧嘉”的强度变化、行进轨迹尽收眼底;依据风廓线和云雷达数据,台风的强风区域和可能的风暴上升区逐步明朗。

在精密观测的基础上,浙江省气象台通过升级大风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刻画台风精细化风场结构预报,针对复杂地形进行降水订正,提高台风暴雨的命中率。同时,省气象台的预报员们一边紧盯着各类观测数据,一边与中央气象台和周边省市的专家反复会商研判天气形势,国省联动与产品技术的加持有力提升了“贝碧嘉”发展趋势和影响预报的准确性。

在浙江,“以气象预报预警为令”已然成为各地各级各部门防灾减灾的共识,准确、及时且“响亮”的气象预警信息是防汛防台风指挥工作的重要先导。自9月10日“贝碧嘉”生成次日起,面向各级党委、政府开展的气象决策服务和信息提示就已启动,浙江省委、省政府迅速召开专题会议部署防台风工作。浙江省气象局迅速落实递进式气象服务机制,加强与应急管理、水利、海事、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的联防联动,全力保障中秋佳节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正常运转。截至9月14日,全省撤离渔船3500余艘,撤离游客3.5万余人次,沿海涉水工程全部停工,95条客渡运航线停航,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有效筑起防御风、雨、潮的安全防线。

9月14日,浙江省临海市红脚岩渔港大批渔船有序回港避风 林帆摄影

为了让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更加“响亮”,浙江气象预警“闪信”进入全省应用。“贝碧嘉”生成伊始,全省多地开展“闪信”渠道的功能测试,为后续预警服务应用做好充分准备。截至9月16日,浙江省气象部门应用“闪信”提醒应急责任人6万余人次。放眼全省,各地为了广泛提供及时、准确的台风信息广出实招。嘉兴利用交警情报板、应急广播等渠道传播台风预警信息,实现台风橙色预警信号全市村(社区)全覆盖;宁波“天机”气象机器人自动推送本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及高阈值气象要素实况信息,实现极端天气前一键叫醒;温州推出一款台风人工智能助手,实时回答市民关于台风的问题,包括台风的位置和路径预测、强度分析等,24小时在线为市民提供气象信息查询服务。(作者:张晓晨)

安徽:留足提前量 打好攻坚战

9月16日晚,台风“贝碧嘉”抵达安徽,给大部地区带来降水。全省气象部门密切关注台风走势走向,重点关注风雨影响,提早提档应对、提早果断预警,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台风防御,重在打好“提前量”。早在9月13日,安徽省气象局就要求安徽各级气象部门全力做好防台风气象服务。15日上午,省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再次部署,强调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做好台风预报预警服务工作。15日上午10时,省气象台发布台风黄色预警,省气象局同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四级应急响应,并向省委、省政府和应急管理等相关部门报送《气象信息专报》。

9月16日,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费高云组织召开台风“贝碧嘉”防御工作视频调度会,要求密切监测台风移动路径、影响范围和降水量,严格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机制,加强地质灾害风险点、低洼易涝区等重点领域隐患排查,齐心协力打好台风防御战。

据统计,9月16日8时至17日14时,安徽全省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水,共有486个站降水量超过50毫米,79个站降水量超过100毫米,对前期安徽东部和沿淮地区的气象干旱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在降水过程中,气象部门共计发布预警104条,其中台风蓝色预警59条、台风黄色预警11条。安徽省气象局联合应急管理厅、水利厅发布山洪灾害气象预警2期,联合自然资源厅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警2期。同时,安徽气象部门依托政务新媒体开展气象科普宣传,开设台风服务专题以及相关话题4个,及时滚动发布台风路径、影响和防御措施科普,14日以来共发布预报、预警、实况、灾害防御科普等信息104条。(作者:王兵 曹晋娟)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