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这样看过太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9 17:26

长江自西向东奔流

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

就像长江的经脉与脏器

存储、消落着江水

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

孕育出人类理想的居所

长江流域图

宜居的江河之畔

有一个既“大”又“小”的亮眼之地

它以占全国0.39%的陆域面积

承载了全国4.8%的人口

创造了约9.8%的经济总量

它便是——

长江的最下游支流水系

太湖流域

在这里

既蕴藏着雅致婉约的古意江南

也彰显着高楼林立万家灯火的现代繁华

吸引着世人目光

太湖流域行政区划图

一、太湖的大与小

太,大者

记录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争霸史的《越绝书》中就已出现“太湖”一词

书中记载

“太湖,周三万六千顷”

以此来界定太湖的辽阔

可太湖真的很大吗?

太湖一瞥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就面积来说

太湖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缘

横跨江、浙两省

水域面积约2400平方千米

比深圳市面积大1/5

但在我国五大淡水湖中

太湖的水域面积、蓄水容积仅排第三位

平均水深排第四位

太湖均非最大

视觉设计:程向菁菁

作为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1918.8立方米

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

而太湖流域人均230.2立方米的本地水资源量

更是全国人均水平的八分之一不到

哪怕是建在沙漠里的城市——迪拜

人均水资源量都达太湖流域3倍之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太湖又确实嫌“小”了

视觉设计:程向菁菁

但正是这个称大,却又不够大的地方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

孕育了江南富饶之地

成就了中国最繁荣的经济中心

俯瞰上海自贸区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自华夏文明诞生起

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相当长时间内人口稀少、生产落后

远远落后于黄河流域

商末周兴之际

泰伯奔吴,远走“荆蛮”

在梅里建立了小国勾吴

孙吴、东晋、刘宋、萧齐、梁、陈

六朝相继建都南京

太湖流域逐步成为重要政治区域

西晋“永嘉之乱”、唐中期“安史之乱”

以及北宋末期“靖康之变”

造成了我国人口三次大南迁

经济重心逐步由黄河流域南移到长江流域

以“人间天堂”杭州为例

在北宋初期不过8000户

到南宋建都已增为39万户

不到两百年间

增长竟达48倍之多

劳动力的增加

生产技术的发展

使得这里逐渐成为王朝粮食和税赋的重要来源地

产自江南鱼米之乡的粮食

通过大运河北上京师

以漕运的鼎盛时期——北宋为例

大运河年运米量达600万-800万石

成为汴京粮食主要来源

成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民间谚语

除了粮食生产

太湖流域丝绸、棉布生产长期居全国之首

乾隆年间丝绸产销已达到

“入市交替,日逾万金”的规模

江南地区逐步成为了中央王朝的经济重镇

京杭大运河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经济的繁荣、生活的富足

也让这里成为人才辈出之地

从隋朝到清朝有籍贯记载的357位状元中

太湖流域所在的江苏、浙江两省

以60人、54人列第一、第二位

到了现代江南地区更有院士摇篮之誉

其中,江苏以500人高居第一

浙江以415人排名第二

超过1955年-2022年中国两院院士总和的三分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

太湖流域城镇化率已达85%

超过了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人口密度1846人/平方公里

是全国平均的12.5倍

作为著名的“包邮区”

这里商业高度集中、物流四通八达

累计上市公司数量超1300家

占全国现有上市公司总量四分之一

在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

有7家企业来自这里

占中国上榜企业的五分之一

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汽车制造等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

形成产业优势集群

分布有超大城市上海,特大城市杭州、苏州

大中城市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湖州等

视觉设计:程向菁菁

2022年太湖流域GDP达118137亿元

占到全国GDP总量的9.8%

以太湖流域人口6825万计算

太湖流域人均GDP为2.4万美元

而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初等发达国家人均GDP的门槛是2万美元

也就是说太湖流域人均GDP

已达到初等发达国家水平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出最高的土地之一

“小”太湖,“大”荣耀

二、太湖的蓄与泄

太湖流域河道密如蛛网

湖泊星罗棋布

虽然本地人均水资源不足

但过境水量与降雨丰沛

太湖也免不了“靠天吃饭”

周边百姓苦洪涝久矣

但在2020年流域洪水期间

未死一人

未垮一库

未溃一堤

实现了大汛之年无大灾

这是如何实现的?

太湖流域位于中纬度地区

属湿润的北亚热带气候区

每年6月-7月的春夏之交

当热带海洋暖湿气流登陆北上

与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形成连日降雨、雨量大、范围广的梅雨现象

叠加上游河湖来水

使得梅雨时期的太湖流域

往往会在较短时间内形成水量聚集

极易发生洪涝灾害

视觉设计:程向菁菁

同时,太湖流域地形周边高、中间低

就像一个“大碟子”

太湖流域地形地貌示意图

上游洪水与本地涝水同时汇集于低洼地区

又由于水面比降平缓

平均比降1/10万

水流流速慢

汛期流速仅为0.3m/s-0.5m/s

再加上江海潮位顶托

综合原因导致太湖流域泄水不畅的现状

太湖防汛就好比“头顶一盆水”

难在“易涨难消”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

也加重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

人口的迅速增长

导致土地资源不足

湖泊蓄水能力大大降低

下垫面特性剧烈变化

耕地等透水面越来越少

建设用地等不透水面扩张

增加了地表产水量

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财富集中

太湖流域淹不得也淹不起

必须给这个“大碟子”

在洪水来临时寻找出路!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

太湖洪水问题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

太湖流域管理局成立

首次实现太湖流域统一管理

联合包括三峡上海院在内的企事业单位

开展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

1991年的流域性洪水

敲响了警钟

国家抓紧治太工程建设

经过近20年艰苦努力

至2015年一轮治太11项骨干工程全部建成

筑起了一道“水上长城”

初步形成了

北向长江引排

东出黄浦江供排

南排杭州湾

利用太湖调蓄

的防洪与水资源调控工程体系

后又随着水环境综合治理

重点水利工程的陆续实施

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

河湖水系连通性进一步加强

洪水调蓄与外排能力逐步提高

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水利工程示意图

“上杀,中分,下导”的古代治水理念沿用至今

上杀——上游水库杀其入

在占流域面积约1/5的

西部山丘区

分布着8座大型水库

18座中型水库

以及数以百计的小型水库

他们构成了蓄滞洪水的第一道屏障

对流域上游防洪起到了重要作用

横山水库

油车水库

中分——骨干河道分其流

在东部平原区

河网密布

骨干河道犹如这张网上的“纲”

将奔涌而来的洪水分流而去

引入合适的外排通道

下导——外排通道导其泄

在流域下游地区

通过扩大望虞河、太浦河、长山河等外排通道

将洪水分别排入

长江、杭州湾、黄浦江

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

吴淞江工程

太浦河工程

望亭水利枢纽

在低洼地区四周

筑圩堤、建闸站

形成一系列圩区

截至2020年

全流域共有圩区3195座

超过一半的平原面积建圩保护

构筑了“内圈防线”

太湖流域圩区分布图

在沿江、沿海地区

建设江堤、海塘、口门

现沿长江、杭州湾主要口门48座

构筑了“外圈防线”

上中下游联动

内外共保

太湖防洪有了底气

成功应对了2016、2020年流域性大洪水

防御了“海葵”“菲特”“灿鸿”强台风灾害

三峡上海院深耕太湖流域

全面参与了“一轮治太”

11项流域骨干工程的设计与建设工作

“二轮治太”多项流域规划编制

和工程规划设计工程

大水压境

这些水利工程成为了

守护流域安澜的真正“神器”

“蓄”水为利,“泄”洪有术

三、太湖的治与护

有民歌唱道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

但上世纪90年代起逐步加重的蓝藻水华

给美丽太湖蒙上了生态阴影

城镇化的高速发展

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太湖

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的升高

使得水中蓝藻大肆繁殖

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而有腥臭味的浮沫

又因太湖属于浅水湖泊

风向对湖内污染物的输运和分布影响非常大

太湖夏季盛行东南风

蓝藻聚集在处于下风向的北部水域

而这些水域多属于口袋型湖湾

岸线迂回曲折

蓝藻易进难出

是名副其实的“卫生死角”

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暴发

数百万群众遭遇饮水危机

拉响了“生态警报”的同时

也拉开了一场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只有加快太湖北部湖湾水体流动速度

改善水动力条件

才能够有效抑制蓝藻水华发生

“动力”从哪里来?

“活水”从哪里找?

人们将目光锁定在了与太湖相连的长江

“引江济太”应运而生

与鄱阳湖、洞庭湖所不同的是

太湖并非与长江干流直接相连

而是通过若干“江湖通道”相接

早期“引江济太”的治水实践

就选定了太湖北部湖湾与长江相连的望虞河

水质较好的长江水通过望虞河入太湖

促进“卫生死角”的水体流动

再经太湖调蓄

将清水供给到下游地区

引江济太示意图

在高温、干旱年份以及枯水期

“引江济太”还能及时补充太湖流域水资源

保障流域生产生活用水

实现“以丰补枯”

后续

伴随走马塘、新沟河、新孟河等骨干河道

一批工程的建成

联动联治

实现了长江与太湖的畅引畅排

太湖水体的“换血周期”也大大缩短

由一年换一次缩短为一年换两次

很大程度缓解了太湖流域的蓝藻危机

美,来自于自然的馈赠

也离不开人类长期努力治理与维护

在无锡竺山圩

人们主动退圩还湖,把水面还给湖泊

面对“退多少,怎么退”的问题

三峡上海院创新提出

还湖区生态组合堤与生态修复

保留区水系统重构与海绵城市建设的

水陆系统治理方案

重现美丽湖湾

竺山圩退圩还湖工程

在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中

通过退圩还湖、退渔还湖、

行洪供水通道疏浚、生态建设等工程

再现湖区“水天向晚碧沉沉,

树影霞光重叠深”的美景

东太湖综合整治工程

在金鸡湖及其周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

三峡上海院创新提出

“控源截污、活水畅流、河道治理、

水生态修复、智慧管控”

五位一体治理理念

绘就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画卷

金鸡湖及其周边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在镇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中

三峡上海院统筹山水林田湖一体

实现人水产城有机融合

擦亮镇江的运河文化名片

镇江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

实施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来

在流域经济总量翻两番

人口增长近两千万的背景下

连续15年实现“确保饮用水安全

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的治理目标

太湖更年轻了

从人水相争

到人水和谐

从除害兴利

向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并重

太湖流域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治水之路

太湖治水

是一场战天斗地的防洪斗争

是一场攻坚克难的治污战役

更是一场新时期治水理念的深刻转变

与太湖相连的是奔腾的母亲河长江

与长三角相依的是整个长江经济带腹地

如今的太湖流域是长江经济带、

“一带一路”、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交汇点

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手中

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指引下

我们持续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

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子

“治”出一湖碧水,“护”佑子孙福祉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