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地区 0-6 岁儿童
家庭养育状况调查
中国儿童中心“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组
◆ ◆ ◆ ◆
摘
要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发挥重要的抚育和教育功能。2020 年,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育状况,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对5353名0-6岁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喂养、家庭教育、家庭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展现了脱贫地区的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发现,脱贫地区的总体家庭养育状况良好,但家长的科学养育意识和社会的家庭支持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配置资源等方式,从营养健康、教育服务、家长指导等方面促进脱贫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关键词:脱贫地区0-6岁儿童 家庭养育 公共服务
一
研究背景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在这8年多的脱贫攻坚过程中,脱贫地区家庭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是,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把投资儿童发展、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解决脱贫人口内生动力和能力不足问题。
促进脱贫地区儿童发展是关乎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关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繁荣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心系脱贫地区儿童发展,强调“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让脱贫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是长期持续积累的过程,儿童早期发展是重要的发展投资。儿童发展投入越早,相对成本越低,回报越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Heckman的研究表明,0-3岁婴幼儿早期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最高,投入早期儿童发展的回报率可高达1:17。因此,重视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对提高农村脱贫地区人力资本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作为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因素与基因遗传因素一样对儿童发育产生重要影响。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对家庭成员,尤其是儿童,发挥重要的抚育和教育功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也承载着重要功能。家庭功能的有效发挥,决定着儿童能否得到公平、健康和有效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实力与安全。
《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到,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脱贫地区儿童在整体发展水平上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评估《规划》实施成效,进一步改善脱贫地区儿童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成长,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社会公平,本文使用“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调查数据,对我国脱贫地区的儿童家庭养育现状进行分析。
二
文献综述
关于脱贫地区儿童生长发展现状,整体看来脱贫地区儿童身体发展情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营养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生长迟缓、低体重和贫血是脱贫地区0-6岁儿童存在的主要营养问题。2015年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监测结果显示,脱贫地区6-24月龄婴幼儿生长迟缓率高达7.6%。同时,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脱贫地区儿童营养过量的问题也开始出现。另外,儿童的喂养情况同样不容乐观,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偏低,2015年贫困地区仅为24.8%,显著低于全国及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儿童辅食添加也存在多样缺乏、蛋白质不够、能量密度低的问题。
儿童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成长的,家庭作为儿童早期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家庭养育环境至关重要,而我国农村儿童家庭养育环境质量差的问题却普遍存在。王诗琪等人对甘肃某贫困县999名儿童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对儿童的早期发展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且父母外出时间越长,家庭养育环境质量越差,对儿童的早期发展影响越为不利。另外,儿童照养人的育儿观念及知识水平同样影响婴幼儿的早期发展。母亲学历程度越高,越能够掌握更多的育儿知识技能、采取科学的养育方式,从而减少儿童早期发展的风险,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家庭养育行为对学龄前儿童发展也有重要影响。儿童照养人的养育行为主要体现为和儿童玩游戏、给儿童讲故事、唱儿歌、读书等亲子互动。魏乾伟等人发现缺乏充分的亲子互动可导致婴幼儿发展低。但总体来看,我国农村儿童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十分单一,其养育观念和行为都不利于婴幼儿的发展。贺琳霞等人在陕西对1161名儿童家长的调查中也发现,有近13.2%的儿童拥有的玩具不到3件,有将近37.2%的儿童拥有的儿童书籍不到3本,尤其是0-3岁阶段的儿童图书拥有量十分匮乏,有近一半(49.2%)的0-3岁儿童拥有的儿童书籍不到3本。白钰等人对我国三省农村地区3991名0-3岁儿童及其照料人养育行为的研究表明,主要照料人和儿童玩游戏的比例为58%,仅有18%、34%和8%的主要照养人给儿童讲故事、唱儿歌和读书。
脱贫地区由于经济、文化等原因,家庭普遍缺失家庭教育指导,家长获得的家庭教育指导来源较少。研究发现,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指导和干预可以有效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理念、防止错误的教养行为、改善亲子关系,从而减少儿童的问题行为并促进儿童各方面的健康发展。并且,对受教育水平低、经济能力有限的家庭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和干预的效果最明显。但是,我国不少农村地区0-3岁儿童的家长没有获得外部育儿指导的渠道,3-6岁儿童的家长也主要通过幼儿园来获得家庭教育指导。
综上所述,之前的研究对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对家庭环境中影响儿童发展的内部与外部因素都有所涉及,并且大多采用第一手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是由于代表性不够,调查多集中在某一些区域内,得到的结论不能代表所有脱贫地区的儿童和家庭。本研究将所有脱贫地区纳入研究视野,采取科学抽样的方法,重点考察0-6岁儿童早期发展,主要关注儿童所处的家庭的养育行为、养育环境和获得的外部家庭支持服务等,更加全面地了解脱贫地区儿童的家庭养育状况,为相关领域政策制定提供实证参考。
三
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是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组成的“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组在脱贫地区20个县调查的基线数据,调查对象为0-6岁儿童及其家庭。
样本选取按照以下步骤:第一阶段将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县级数据库2872个县的人口、经济、社会经济数据汇总,匹配生成680个集中连片贫困县的子数据库,以此作为抽样框,采取聚类分析方法,按比例随机抽取了15个省的20个县。第二阶段根据“20个县调查4000名儿童”的规模,预估每个县抽取300名儿童。在县域范围内,按照PPS抽样方法(等概率规模抽样)抽村,抽到的村全部0-6岁(0-72个月)儿童进入调查样本。最终,本次调查总共抽取64个村和社区,5353名0-6岁的儿童及其家庭,在县、村、家庭、儿童四个层面展开综合调查。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首次使用本土化研究工具测评了脱贫地区儿童发展水平。
1.脱贫地区儿童发展状况调研家庭问卷
问卷结合我国国情、脱贫地区实际情况以及研究目标,由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编制,调查脱贫地区儿童在家庭喂养、婴幼儿照护、学前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情况。该问卷调查的信息包括儿童基本信息(家庭成员信息、儿童照料者信息、家庭经济状况)、家庭喂养(母亲备孕、儿童喂养、零食)、婴幼儿照护(育儿观念、育儿现状、托育机构)、学前教育(入园信息、午餐情况、家园社共育)、家庭教育(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家长榜样示范行为、家庭观念)和家庭教育指导(养育问题解决方式、家庭教育服务现状、家长服务需求)。
2.脱贫地区儿童发展水平筛查工具
该工具由东南大学研发,采用网络信息数据分析技术,结合儿童保健及发育行为儿科学的临床规范,了解儿童体格生长及营养状况;评估0-3岁婴幼儿早期五大领域健康能力,为家长提供养育参考;了解儿童家庭环境、养育技能的科学化程度;评估学龄前儿童高级认知功能——执行功能,为入学准备提供参照。该工具可由具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进行培训后入户或面对面对儿童进行测量和评估。该工具可以实现在脱贫地区的广泛施测。
3.《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2016版》
该量表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发,主要用于测评儿童综合发展水平(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语言、适应能力、社会行为等方面),综合反映儿童除体质发育外的身心发育水平,准确测评脱贫地区儿童发展水平。课题组以《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2016版》为蓝本检验了脱贫地区儿童发展水平筛查工具的信效度,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可靠。结果显示,两种工具在个体和群体综合发展水平的评定结果上,特别是在发育迟缓儿童的评定结果上,一致性达到0.7以上。
四
数据分析
(一)家庭基本情况
1.物质条件不断改善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脱贫地区家庭的经济状况不断改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调查显示,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57元,比2019年的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数据高出了36.2%。
除此之外,脱贫地区传统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持续增加。调查发现,2020年脱贫地区每百户拥有的汽车、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以及计算机的数量与2018年相比分别增加44.7辆、20.5台、26.7台、49.4台和56.6台(见表1),现代生活的耐用消费品快速增长。
2.女性为主要照顾者,“丧偶式”育儿现象突出
调查发现,超八成儿童的主要照料人为女性。其中,母亲作为儿童主要照料人的比例最高,白天和晚上由母亲照料的比例分别为51.8%和66.0%。另外,祖辈女性,尤其是奶奶在儿童照料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白天和晚上由祖辈女性参与儿童照料的比例分别为35.2%和37.6%。父亲参与儿童照料的比例远低于母亲,白天和晚上照料的比例分别为2.3%和2.7%,均未超过5%。父亲角色相对缺席的“丧偶式育儿”使得母亲承担了更多的育儿责任。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家长外出务工情况会直接影响其对儿童生活的照料分工。调查显示,脱贫地区有30.1%的父亲离开户籍地外出工作。父亲外出务工造成家庭成员生活地点的拆分,也使母亲成为儿童照料的主要家庭角色。
另外,对于参与了儿童照料的父亲而言,其照料质量也低于母亲。调查显示,在照料儿童时,母亲完全投入的比例为62.8%,但父亲完全投入的比例仅为46.2%。甚至还有3.7%的父亲完全不投入,这个比例也高于母亲。调查还发现,外出务工的父母平均每年回家的次数为4.9次,平均每次在家居住19.83天。父亲在有限的陪伴孩子的时间里,主观能动性较低,缺乏主动参与育儿的意愿。入户访谈时,有的家长表示,一些家里年龄较小的幼儿在父亲长时间外出务工回来后甚至会出现不认识自己父亲的情况。
3.家长文化程度偏低
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与其对儿童发展的支持能力直接相关。调查发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近七成家长的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其中,受访儿童母亲的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占16.4%,初中占51.3%,高中/中专占21.3%,大学及以上占11.1%。父亲的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占13.4%,初中占53.7%,高中/中专占21.3%,大学及以上占11.6%。而祖辈学历状况更低,超八成的祖辈学历为初中及以下,其中爷爷和奶奶的比例分别为87.8%和95.4%。
(二)家庭喂养
1.儿童生长发育情况总体较好
身高和体重是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的基础指标。调查发现,脱贫地区低出生体重发生率为3.9%,达到《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低出生体重发生率控制在4%以下的目标。
但需要注意的是,脱贫地区0-6岁儿童身高、体重不达标比例较高。参考《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脱贫地区0-6岁儿童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占22.9%,身高正常者占62.4%,身高高于正常范围者占14.7%;体重低于正常范围者占22.9%,体重正常者占659.2%,体重高于正常范围者占18.0%。0-6岁儿童生长迟缓率为7.74%,高出2019年全国平均状况的6倍。值得注意的是,脱贫地区0-6岁儿童也存在超重和肥胖现象,超重率为13.3%,肥胖率为4.6%。营养不良及营养过剩双重问题凸显,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调查还发现,地域性差异对儿童身高影响较大。东、北部地区普遍高于西、南部地区,其中华北地区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占10.4%;华东地区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占14.0%;中南地区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占18.6%;西南地区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占40.3%;西北地区身高低于正常范围者占34.1%。子辈身高的地域差异可能是由于各区域饮食习惯、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所导致。
2.科学喂养逐渐落实,但仍有提升空间
调查发现,脱贫地区孕妇孕期检查意识较强,孕妇怀孕期间参加产检的人数比例达到了89.7%。多数孕妇具有补充叶酸的孕期保健意识,孕期吃过叶酸的人数比例为75.5%,但是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中“到2020年将孕妇叶酸缺乏率控制在5%以下”的目标相比,还存在差距。值得注意的是,孕妇在孕期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见表2),尤其孕妇吸二手烟的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35.1%的孕妇孕期经常吸二手烟。
在儿童出生后,脱贫地区儿童母乳喂养状况保持良好。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为68.5%,高于50%的《纲要》目标,但是总体低于2018年全国儿童0-6个月婴儿纯母乳喂养率(74.9%)。因此,脱贫地区母乳喂养情况仍需加强。
儿童日常摄入膳食种类相对丰富,但仍存在营养不足问题。从过去一周饮食情况看,0-6岁儿童中经常摄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果和蔬菜的人数比例都在7成左右。但是经常吃肉的儿童不到半数,仅占48.6%(见表3),这可能与部分婴幼儿年龄尚小、未添加辅食相关。
0-6岁儿童营养素补充意识也比较缺乏。脱贫地区0-6岁的儿童补充钙最多,比例为751.0%。补充铁和锌的孩子较少,不足三成。吃过营养包的孩子仅占28.8%(见表4)。在孩子超过两岁、国家不提供营养包后,家长就较少再给孩子补充营养素了。
3.零食摄入现象较为普遍
调查显示,脱贫地区家长通常会将“给孩子吃零食”作为爱孩子的方式,因此,儿童吃零食现象十分普遍,高达97.65%的孩子日常会食用零食。从调查结果来看,膨化食品最受儿童欢迎,有81.9%的孩子会吃膨化食品。食用糖果类零食的儿童有78.2%,喝含糖饮料、吃油炸食品的儿童的比例分别为64.9%和59.2%,都超过了一半以上。摄入最少的为“五毛零食”等调味料食品,但比例也达到了三分之一左右(见表5)。
4.屏幕暴露充斥儿童日常生活
脱贫地区儿童休闲娱乐方面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手机、电视等电子屏幕充斥着儿童的日常生活。调研发现,脱贫地区0-6岁儿童每天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过长,平均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为1.87小时,其中0-3岁儿童为1.23小时,3-6岁儿童高达2.39小时。同时,0-6岁儿童每天观看电视的平均时间为观看手机时间的2倍。有54.2%的0-6岁儿童平均每天屏前时间超过1小时,超过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的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有16.2%的儿童平均每天屏前时长达3小时以上。这意味着除去睡觉等日常作息,儿童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
另外,儿童使用手机以娱乐目的为主。看动画片等长视频的比例最高,占88.1%,其次是看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占40.6%。看绘本书、玩游戏的比例分别是14.8%和14.3%。逛拼多多、淘宝等电子商城的比例为1.1%。
(三)家庭教育
1.家庭教养观念趋好,但“重养轻教”现象突出
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大部分脱贫地区家长能够意识到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调查显示,家长是儿童德育第一责任主体的观念受到普遍认同。在儿童品德教育责任的排序中,受调查的家长们都将“家长”自身排在第一位。家长对优良的道德品质、优秀的家风文化的认同比例也较高,对“做人不能撒谎骗人”“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肯努力都能出人头地”“家里男孩、女孩都一样,都能有出”“大人在有些方面也可以向孩子学习”等观念的赞同比例都超过90%。另外,脱贫地区家庭对于儿童的早期发展(营养健康、智力开发)、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程度较高,有83.4%的家长认为对3岁以下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是必要的,83.6%的家长认为家庭对于婴幼儿早期发展的影响很大。在被问及“教养孩子主要是谁的责任”时,大部分家长均认为父母双方应该一起教养孩子。
但是,脱贫地区家长养孩子目的的功利性取向较明显。在问及“家长养孩子的目的”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家长选择了“为自己养老”(35.70%)。还有近两成(19.50%)家长将“光宗耀祖”作为自己养孩子的目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脱贫地区家长在养孩子目的上有更多的功利性倾向。
在问及“关于0-6岁孩子应该重点发展的方面”时,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身体健康(86.2%)、人身安全(52.5%)、心理健康(47.8%)。可见对于脱贫地区家长来说,孩子的身体健康依然是他们最关注的方面。与对身体健康、人身安全、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相比,脱贫地区家长对行为习惯(32.8%)、道德品质(25.7%)、自理能力(14.5%)、与人交往(12.0%)的关注程度均较低。并且,家长在孩子习惯培养方面,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41.0%)、“遵守规则”(25.8%)、“喜欢看书”(8.5%)、“好奇好问”(3.4%)等体现幼儿自主性的习惯培养以及对“收拾自己的玩具、图书”(78.8%)、“打扫卫生”(35.9%)、“收拾自己的餐具”(42.8%)等体现幼儿自理能力的家务习惯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较低。这体现出脱贫地区家庭教育存在“重养轻教”的现象。
2.教养行为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
调查中,多数家长报告家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表现出较多的良好榜样与示范行为。其在守信、助人、节俭等方面的积极行为都超过了九成,反映家长在家教中榜样力量正在加强。然而,家长自身素养还有待提高。一方面,脱贫地区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做出“抽烟”(18.9%)、“说脏话”(14.1%)、“酗酒”(10.9%)、“随地吐痰”(6.6%)等消极行为的比例较多。闲暇之余,脱贫地区的家长一般以看电视、打牌等为主要业余生活,缺少陶冶性情的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在日常教养孩子的行为方式上呈现“知行不”的特点,虽然知道正确的教育方式,但还是会对孩子做出严厉惩罚、恐怖语言等举动。例如,超85%的家长报告自己在遇到孩子打骂别人的情况时,会通过讲道理而非打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但在实际生活中,在调研发生的前一周内,近一半(47.3%)的家长因孩子不听话而动手打过孩子,也有近三分之一(29.0%)的家长用恐怖言语阻止孩子的一些行为。
3.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教育还需加强
调查发现,家长主动进行教孩子听唱国歌、认识国旗国徽等爱国主义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意识较为薄弱。脱贫地区16.2%的家长认为“不用对0-6岁的孩子进行爱国教育(如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听或唱国歌、了解我们国家先进的技术等)”;约四成的家长从未教过孩子认识国旗国徽(40.4%)、听或唱国歌(40.9%);近一半(44.5%)的家长未给儿童讲过中华传统文化故事(如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神笔马良等);超三成(36.50%)的家长在过中国传统节日时未给孩子讲过节日风俗习惯。
4.家庭教育手段单一
家庭教育的手段体现在家长对各种教育资源的运用上。调查发现,脱贫地区家庭中用于教育的玩具和图书相对贫乏。在玩具方面,虽然在调查中0-3岁的家庭婴幼儿学步或骑行、推拉、智力开发、抚抱或角色扮演、球类等玩具拥有比例超七成,但儿童拥有手眼协调类玩具比例较低,仅58.7%的家庭里有复杂的手眼协调玩具(如拼图、乐高、积木),仅44.7%的家庭里有简单的眼手协调玩具(如串珠)。入户家访发现,家庭中实际的玩具数量也较少,儿童玩玩具的实际时间较短。有些家庭即使有玩具,也只是放在墙角处,孩子很少会玩。通过现场观察儿童拼插玩具的动作和语言交流也可以发现,脱贫地区很多儿童的精细动作和语言发展相对滞后。
在图书方面,脱贫地区家长在家看书的比例不高(59.2%),有70.1%的0-3岁儿童家庭至少有3本孩子看的书,但仅有52.1%的0-3岁儿童家庭和66.4%的3-6岁儿童家庭至少有10本书(不包括课本、课程辅导书)。在入户家访中也可以发现,孩子的图书数量少、种类单一,多数是识字类书籍。另外,家长的阅读观念和亲子阅读行为也较为缺乏,脱贫地区有15.4%的家长认为“孩子不认识字的时候,不需要看书”,也仅有一半(55.6%)的0-3岁幼儿家长可以做到每周给孩子讲三次故事。
在对其他社会教育资源的使用上,由于脱贫地区的幼儿生活环境中缺乏较多具有教育价值的场所设施,过去一年里,脱贫地区仅有26.4%的家长带3-6岁的幼儿去过博物馆、展览馆或美术馆。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教育手段的单一会直接影响到儿童早期发展所必需的环境和刺激。
5.家庭内部环境和谐安全,外部环境有待提升
调查表明,儿童家庭内部生活环境较为和谐安全。88.5%的儿童家庭父母之间关系很好,87.8%的儿童家庭父母与爷爷奶奶之间关系很好,两者关系较差的比例都低于5%。92.7%的儿童不存在超过1小时无人看护的现象。68.9%的儿童在近三年内未发生过不安全事件。在发生过的不安全事件中,发生比例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跌伤(24.2%)、烧烫伤(3.7%)、钝器伤(3.0%)、锐器伤(2.5%)和动物/昆虫致伤(2.3%)。
调查还发现,脱贫地区儿童社交网络较为丰富。脱贫地区儿童在家附近经常与其一起玩耍的孩子的人数平均是3.25人,家长带0-3岁儿童“每月至少去拜访一次亲友或有一次亲友来访(邻居家串门也算)”的比例为84.8%。但是,脱贫地区儿童成长的家庭周边生活环境还有待进一步改善。有近三分之一的家长(29.5%)报告“周围有大孩子有不好的习惯,孩子跟着他们学坏了”的现象,有19.0%的家长报告“村里有一些不好的风气,把孩子带坏了”的现象。
(四)家庭支持服务
1.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有待完善
婴幼儿照护在家庭需求和服务供给方面存在差异。现阶段,为脱贫地区的家庭提供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多为与卫生保健相关的机构,教育和发展属性的机构偏少,仅6.7%的家长接受过早教家访员或活动中心志愿者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仅11.8%的家长接受过早教机构或幼儿园的婴幼儿照护服务。调查显示,目前脱贫地区为婴幼儿照护提供的服务其实并不能完全满足家庭的需求(见图1)。有87.4%的家长认为需要被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的服务,但实际上接受过此服务的仅有57.3%;有79.0%的家长需要新生儿的访视服务,但接受过新生儿访视服务的也只有65.9%;有88.3%的家长需要定期体检服务,但享受过定期体检服务的家长只有69.7%;有86.2%的家长需要科学喂养知识宣传的服务,但这一项服务的接受人数也仅有62.7%,离家庭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另外,脱贫地区家长对托育的认知程度和接受度不高。脱贫地区接受托育服务的家庭为极少数。20个县的样本中,仅有5个孩子正在上托育机构,占比0.21%。在被问及“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是否有必要上托育机构/托班”的时候,26.4%的家长认为有必要,65.2%的家长认为没有必要,还有8.4%的家长表示“不知道”。认为没有必要入托的家庭,主要原因是觉得孩子小,自己带比较放心(85.7%)。虽然脱贫地区家长对托育服务的了解和认可度还不够,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脱贫地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数量和质量的发展空间。
2.脱贫地区对乡村幼儿园的需求较大
在20个脱贫县的儿童中,“正在上幼儿园”的比例为85.9%,“没有上过幼儿园,一直在家”的比例仅为10.9%。在已上幼儿园的5岁幼儿中上幼儿园时间为一年或不足一年的仅有9.9%。制约幼儿不上幼儿园的主要原因是家周围没有幼儿园(57.2%)、家长没有认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27.3%)和没时间接送孩子(13.1%)。值得关注的是,对于4-5岁和5-6岁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却仍然没有上幼儿园的幼儿的家长来说,“家周围没有幼儿园”是最突出的制约因素。这反映出脱贫地区教育资源的缺乏。并且,对于村干部的村级问卷调查也印证了此点:20.1%的村干部反应就近缺乏配套幼儿园或幼儿园教育质量是近2年阻碍本村儿童发展最主要的问题和困难之一。
调查正在上幼儿园的儿童的家长发现,家长对幼儿园教学师资满意程度较高。其中,认为非常满意的占43.4%,比较满意的占54.2%。同时,家长也对办园质量有更多的需求,有27.7%的家长认为“教师的教育和服务水平需要提升”,22.6%的家长认为“课程、活动内容需要丰富”。
3.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但仍有供需矛盾
调查显示,大部分脱贫地区对家庭教育工作非常重视,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了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宣传。绝大部分县(90%)也都针对困境儿童及其家庭开展了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和支持。
但是,脱贫地区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还不能较好地满足家长的需求。在反映有家庭教育指导需求的家长中,平均只有58.4%的家长获得过所需求内容的指导。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中,家长最希望得到指导的前三项分别是:教育孩子的方法(83%)、避免意外伤害(81.1%)、智力开发(80.5%),家长得到指导最多的三项是:营养饮食(51.1%)、避免意外伤害(50.1%)、好习惯培养(50.1%)。在需求和获得的指导之间差距最大的三项是:(1)打工时如何与孩子交流。有77.7%的家长提出相关需求,仅有33.8%的家长获得过相关指导。(2)孩子的入园、入学指导。有78%的家长提出相关需求,仅有37.9%的家长获得过相关指导。(3)教育孩子的方法。有83%的家长提出相关需求,仅有45.7%的家长获得过相关指导。在指导形式上,脱贫地区偏重于以宣传册、宣传栏、微信等方式推送育儿信息,缺少有针对性的、一对一的与家长的指导和交流。从整体来看,仅有58.7%家长对目前得到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满意,家长更希望建立村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并且希望指导的内容更具有实用性。
除此之外,脱贫地区整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也严重滞后。这体现在三个方面:(1)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极其有限,家庭教育工作经费缺乏保障。调研的20个县中,只有四分之一的县设有专项经费,平均每年的经费为8.8万元;在调查的64个村中,有65.5%的村干部反映本村缺乏儿童发展相关经费投入。(2)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覆盖率偏低。《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80%的农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或家长学校,但在调研的20个县中,目前仅有8个县达标,达标比例为40%,还有8个县没有任何一个村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或家长学校。(3)社会力量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刚刚起步。20个县中,只有5个县发展了家庭教育方面的社会组织。这三方面体系建设的不足严重制约了脱贫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的规模、频次和持续性供给。
五
总结和讨论
(一)研究小结
本研究运用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调查的调研数据对脱贫地区儿童家庭养育状况进行了描述,重点关注了家庭养育环境和家庭支持服务的现状。从家庭基本情况来看,脱贫地区家庭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为儿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经济改善的背后,是家庭生活状态的变化:“丧偶式育儿”现象突出,女性在养育儿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家庭喂养方面来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趋好,科学喂养逐渐落实,0-6个月儿童纯母乳喂养比例提高,达到《纲要》目标。但营养不足与营养过剩问题双重存在,这与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2015年的研究结果一致。另外,儿童吃零食以及过度观看电子屏幕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家庭关系和谐,儿童生活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较为安全。家长家庭教养观念趋好,但存在“重养轻教”和教养行为知行不一的现象。并且,关于爱国主义和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内容较为薄弱,家庭教育方式也较为单一。从家庭支持服务方面看,本研究发现0-3岁儿童家庭接受的婴幼儿照料服务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卫生系统。托育机构的发展几乎一片空白,这与贺琳霞的研究结果一致。脱贫地区对于乡村幼儿园的需求较大,但教育资源的扩充和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加强。另外,面对家长育儿知识的缺乏和需求,脱贫地区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相对于家长的需求,有限的工作经费、偏低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覆盖率以及薄弱的社会组织力量严重限制了脱贫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相关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调查成果,为改善脱贫地区儿童养育状况,提出如下建议:
1.推动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事业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事业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民心民生工程,理应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突出关注的事业,也应该把它作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基础工程抓紧、抓好、抓实。应适时制定新一轮针对脱贫地区的儿童早期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主体、提供经费保障,对规划实施进展和成效进行动态监测评估。
2.加强脱贫地区儿童营养健康保障
加强孕产妇教育和支持服务,大力提倡0-6个月纯母乳喂养。持续实施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加大投入力度、扩大项目覆盖范围、提升项目执行质量。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向前延伸至学前教育阶段,尽快出台农村学龄前3-6岁儿童营养改善政策和项目,在脱贫地区农村试点实施,做好项目跟踪评估,根据试点情况扩展项目实施范围。也可将脱贫地区儿童营养改善计划项目覆盖人群由6-24月龄婴儿扩展至0-6岁儿童,进一步提高农村儿童营养健康水平。
3.推动将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支持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
基于生命早期1000天的重要性,建议建立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支持工作机制,将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支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强化相关服务所需的人才队伍、专业技术、物资保障,确保各地在村一级能因地制宜采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中心模式和家访模式,为家庭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4.提升脱贫地区3-6岁儿童村级学前教育发展
已经实施的《支持中西部农村偏远地区开展学前教育巡回支教试点工作》有力促进了脱贫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在此基础上,可整合各项资金、设立专项资金,在中央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中划定专门经费集中用于发展脱贫地区村级学前教育,重点增设村级公办园或幼教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用教师,普及脱贫地区农村学前教育。
5.推动脱贫地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做好社区家长学校的建设。以社区为阵地,发挥社区对家庭的组织优势、距离优势、场地优势,做好社区家庭建设、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服务。推进幼儿园、中小学校家长学校的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在对家长的组织、联系方面具有的优势,对周边社区家庭教育工作发挥辐射、指导作用。建设县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制定本县家庭教育发展规划、管理和培训社区(村)家长学校和学校家长学校人员、建设县级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育支持家长互助组织等,为街道和社区家长学校建设提供专业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