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承德市滦平县六道河村,由厅审计处二级调研员张卫刚、厅机关服务中心葛超、省高速公路路政执法总队承德支队安匠大队苏天阳组成的下沉工作队,最近正奔波于田间地头,忙着查看旱稻试验田的生长情况。“我们承包了4亩地,试种了新品种旱稻,这个品种不仅产量稳定,还能节省灌溉用水。”张卫刚手捧着沉甸甸的稻穗向记者介绍说。
张卫刚(中)苏天阳(左)葛超(右)
今年年初,张卫刚和队员们下沉到六道河村,这个村子位于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南部,紧邻潮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但在实地走访后,一些情况让张卫刚和队员们摸不着头脑,本应是鱼米之乡的六道河村,为何每年只种植经济价值低的玉米?
六道河村村书记缪庆伟道出了原因,滦平县紧邻北京,六道河村距北京仅有10多公里,处于重要水源地涵养区,对于沿河农作物种植有着严格的规定,再加上地处河北北部地区,天气寒冷,每年只能种植一季作物。多年来,岁数大的村民种植经济价值较低、好打理的玉米作物,年轻的村民则外出打工。
“我们到北京怀柔宝山镇调研了观赏价值高的五彩稻种植情况,但结合六道河村实际,我们认为还是要从提升农作物经济价值入手,种植附加值更高的作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卫刚和队员们了解到旱稻的种植方式和生长的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这里。在经过大量走访和调研后,他们决定承包几亩田地尝试种植旱稻。
为何要自己试种,工作队也有自己的考量。一方面,队员们都不是专门搞农业的,对于旱稻的种植还停留在理论阶段,涉及村民利益的事要慎重。另一方面,村民种植多年玉米,改种旱稻后经济效益到底好不好,需要工作队用事实说话,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风险自己承担,有成效再带领大家干。
就这样,工作队利用节省下来的经费租了4亩地,耕地、种植、铺设滴灌管、学习田间日常管理技术……在村民的帮助下,旱稻发芽了、分蘖了、抽穗了……随后的日子里,张卫刚和队员们奔走在稻田里,皮肤晒得黝黑,鞋底沾满厚泥。
如今,临近收获的季节,这片试验田已经一片金黄,饱满的稻穗低垂。“预计在国庆节后就能收割了,这几天有好几位村民到工作队询问旱稻的品质和种植方法了,我们已经都登记好了,争取明年推广一下。”张卫刚满脸兴奋。
在张卫刚的笔记本里,记者还看到一张他自己制作的农作物价格曲线图,详细记录近几年玉米、大米、小麦等农作物的收购价。“这些都是从网上一点点找的,目前看大米收购价比较稳定,保持在2.5元一斤,按照每亩800斤收成算,一亩地能收入2000元,这要比种玉米多收入300元左右。”张卫刚边算边说,这只是普通大米的价格,我们的旱稻都是有机种植,经过包装,价值还能翻一番。
从试验田回村的路上,张卫刚和队员专门去看了一处新修补的道路。第一次进村,他们就是走的这条路。这条路路边就是民宅,原来没有排水系统,后来做排水沟的时候路面未恢复好,坑坑洼洼,导致一下雨,积水严重。每逢汽车通过,泥水溅起,让门口纳凉的百姓苦不堪言。在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当地交通部门对道路进行修补,所有低洼的地方都填平了。如今,这里的路面焕然一新、干净整洁,让村民心里暖暖的。
六道河村跟大多数山区农村一样,成为了典型的“老人村”,党组织涣散一直是工作队面临的最大问题。村子共有党员66名,其中43名党员在外务工或被儿女接走在城市居住,最远的在浙江衢州务工。几经走访,张卫刚和他的队员们意识到,如果按之前的模式开展线下集体学习,不仅人不齐,效果也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工作队另辟蹊径,利用腾讯会议开展线上集体学习,共召开工作队队长讲党课1次,村支部召开党员大会8次,支委会10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1次,组织生活会开展2次,并每月组织全体党员采取现场与网络会议形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
在工作队的协助下,全村66名党员,能够经常参与到党组织学习中。“对于我们来说,这就是从0到1的突破,首先要把积极性调动起来,再不断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张卫刚说。
最近,张卫刚和队员们联系的活动中心取得了新的进展,准备和村干部一起到现场实地沟通。“冬天,这里白天最高温度都在零下15摄氏度左右。建立活动中心能让老人们在冬天有一个休息和交流的地方,同时也能拓展一下村里的活动。”说着,张卫刚就带着队员们朝着村委会门口走去。
一本笔记、两只泥鞋、三道身影,这是下沉工作队朴实无华的写照,让之前“安静”的村子重新“热闹”。
摄影 谭磊
原标题:《省厅驻承德市滦平县六道河村工作队:两脚泥跑出真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