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新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8 12:34

·1990年,威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1996年和2000年,威海又先后两次荣获拜迪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的称号。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到了威海,使我想到了新加坡。”
·每年进出环翠区的韩国旅客达10万人次,长期居住的韩国客商已接近1万人,环翠区成了韩国人的第二故乡。

“到了威海,使我想到了新加坡”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山东省威海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逐渐提高。1990年,威海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卫生城,1996年和2000年,威海又先后两次荣获拜迪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城市的称号。
从此,卫生城和环保城便成了威海市区的城市名片。
   环翠区是威海市区惟一的行政区,所以从地理位置上讲,到了威海也就是到了环翠区。

与青山相依,与大海相连

到过威海的游客,总会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上一口空气,细细品味其中的清新和甜润,那种感觉就像进了“氧吧”。正如新加坡资政李光耀说的那样:“到了威海,使我想到了新加坡。”
   的确,大自然赐给威海的三大宝:蓝天、碧海、空气,让外地人心生羡慕。
   环翠区三面临海,一面接陆,地处中国南北平分线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调节作

用,这里的气候具有典型的海洋性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
   环翠区,与青山相依,与大海相连。山海的理想互补使风光旖旎的威海一展千样韵致、万种风情。贯通东西长达27公里的环海路是威海最有名的观光带,这条依山临海的柏油路,蜿蜒曲折,两边叠翠泻红,似一条上下左右飞舞的彩绸,从这里举目远眺,烟波浩淼,天海一色,海鸥翱翔,百舸争驰,令人心旷神怡。
   大海不仅养育了人类,而且也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整个夏天,威海国际海水浴场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千斛珠玉,万顷碧浪,使人不禁游兴大发。酣畅淋漓间,烦恼和不快皆付水东逝。累了,坐在岸边小憩片刻,遥看海风中摇曳的帆船、海面上腾空的跳鱼、时栖时飞的海鸥和沙滩上嬉戏的小蟹……身心顿时得到全方位的放松。
   遍布境内的温泉也是环翠区的一宝。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威海市中心就建起了一家温泉疗养中心,但那时只有国家劳模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威海的温泉矿化度极高,每升水含17克矿物质,

有氯、钠、钾、镁、钙等20多种元素,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这里温泉的独特在于诸如皮肤病、风湿病、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等一些慢性病和疑难病,通过常洗矿泉可以得到有效治疗,所以当地人把洗温泉称作“水疗”。现在这里的矿泉浴已实现产业化了,仅宝泉路上就分布着高中低档10多家温泉浴池。从清晨4点钟开始,每家浴池便顾客盈门。人们在水疗之后,还可以接受中医拔罐、推拿、针灸等传统医疗服务。临近的两家医院专门开设水疗科,每天有500名患者在此疗养。一位济南人患有湿疹多年,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最后在威海接受水疗一个月后痊愈了,他的妻子——齐鲁医院的一位副教授,觉得不可思议,称其为“神水”。
   环翠区的海产品很丰富,本地人总爱用生猛海鲜来招待客人。近年来,也引进日式、韩式吃法。不过,还是传统做法在这里最流行,把虾、蟹、贝放在锅里煮一下,保证海鲜原汁原味。从市区穿过古陌隧道,到了孙家疃,那里有非常著名的海鲜一条街,坐在水上餐厅里,一边望着大海,一边吃着海鲜,令人大快朵颐。

天人合一的城市风貌

漫步环翠区,满目皆绿,如同她动听的名字一样。市区除水泥、方砖所能铺到的地方外,皆是花坛、草坪和树木,城市地面一尘不染。有人戏称,环翠区只有359行,缺一行就是擦皮鞋的。
   威海市区有众多叫得上名的大型公园,诸如正棋山森林公园、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双岛国家森林公园、海滨公园等等,更有数不清的“无名”公园散布于社区之中,绿色植被占到市区面积的37.6%,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6.8平方米。大片的森林绿地为净化威海城的空气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地人称之为“威海城市之肺”。
   海是威海的怀抱。长长的海岸线,被威海人建成以绿化为主的海滨公园,将人与大海的情感联在一起。山是威海的依托。威海有严格的建筑控制等高线,禁止建筑物超出遮住翠绿的山包。威海市区就是这么一幅美妙的风景图:高处是绿的山尖,中间是红瓦淡墙的建筑,低处是蔚蓝的大海。
   在城市规划之初,威海就充分考虑到自然地貌,采取沿海岸线环绕山头的簇群式结构,巧妙地将建筑物分布于山海之间,形成了“城在海中、山在城中、楼在林中、人在绿中”的生态格局。


   威海讲究建筑的群体效应和环境效应,市区的高层建筑不是分散建设,而是选择适当的位置成组团建设,建成标志性地段,绝不允许出现锯齿式的天际线和“鹤立鸡群"的空间效果,破坏城市的整体形态。为了避开冬天朔风长驱直入市区,市区北面的道路和隧道在设计走向时均避开了风向;为了让夏季清凉的海风驱走城市的炎热,威海市东南海滨开口处严格限制高大建筑,使海风直入市中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
   威海人以前住的是由石头砌成的海草屋,或许是恋旧情结的缘故,拔地而起的一座座现代化建筑全都起脊镶红瓦,不仅外形美观,而且非常实用,顶楼住户既不用担心雨天屋漏之烦,又可免遭夏日炙烤之苦。
   广场,被人们喻为“城市客厅”。威海人不但把这个“客厅”建得美、建得多,更重要的是威海人赋予广场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极富现代气息的音乐喷泉广场、人民广场,白鸽、绿草、铜像相呼应的环翠楼广场,充满拼搏向上精神的威海卫广场等,已经成为威海城市的主要标志。特别是去年新落成的海滨公园广场,由全国最大的彩陶主雕塑、景区雕塑群、大型绿地和铺装广场组成,形成了追求自然、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文化特色。

韩国人的第二故乡

威海市区古属齐国,齐国“富渔盐之利”而为强国。在历史上,“齐文化”对威海影响非常大,丝绸手工业、商贸活动起源早,工商业较发达。英国租借时期,威海商埠活动便很活跃。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威海从山东走向全国,从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也对威海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作为中国与韩国距离最近的城区,1990年,由民间组织发起开通了威海直达仁川的国际航线,架起中韩之间第一条“海上金桥”,而两年后,两国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孙圣明是乘坐第一班金桥轮来到环翠区的韩国华裔,他起初回来的目的只是为了却爷爷的一个夙愿:回家乡寻根拜祖。在逗留威海的日子里,孙圣明就下榻在丽园大酒店。言语不通,经理刘逢泉主动帮他找翻译;饮食不习惯,厨师按韩国人的口味做出冷辣可口的菜肴。威海人的盛情好客,使孙圣明产生了在中国做生意的念头。第二次来威海时便尝试着带了两包领带,没想到很快就销售一空。孙圣明敏锐地预感到一个巨大的市场就在眼前,于是他把扩大经营的想法跟刘经理讲了出来——心有灵犀一点通,刘经理当即决定把宾馆的部分客房腾出来改建成韩货精品屋。孙先生第三次来到威海时,还带来了他的七八个商界朋友,共同在丽园酒店做起了韩国服装生意,包括刘经理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有想到,在短短两年时间里,丽园大酒店竟成了闻名全国的韩货批发商城,以至于所有客房都改建成了韩货商品屋。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临近码头的威胜大厦、海港大厦和鑫城大厦也被韩国客商预先订购。如今环翠区已经成了中国名副其实的韩国精品集散中心,每天韩国商品贸易额达到了1000万元。人流物流也极大地带动了威海交通运输,国际航班由最初的每周一班到每周3班,国内航班直达国内10多个大中城市,威海自筹资金建起的地方铁路也已正式纳入了全国版图。南到广州、昆明、上海,北到沈阳、哈尔滨,西到成都、兰州、西安,全国各大城市都到环翠区进货。每年5月份到11月份是威海的旅游高峰,前来疗养购物的人络绎不绝,火车站不得不增加临时车厢,遍布市区的宾馆每天都是宾客爆满。
   曾担任威海韩商协会第一任会长的孙圣明自豪地说:在环翠区,仅商品贸易就造就了数百名千万富翁。
   每年进出环翠区的韩国旅客达10万人次,长期居住的韩国客商已接近1万人,环翠区逐渐形成了韩国文化圈。挂着韩文招牌的韩式餐馆、韩国食品店、韩国书籍和音像制品在街上随处可以看到,韩语翻译、韩文打字遍地都是,子女上学有涉外学校,环翠区成了韩国人的第二故乡。
   如今,前来威海淘金的人已不再满足做商品交易了,而是投资搞起了加工贸易。环翠区审时度势,在全区范围内高起点规划出5个千亩工业园,不仅在硬件建设上实现了五通一平(通自来水、排污水、通电、通暖气、通电讯和道路平整),而且一切手续审批都由招商服务中心全程跟踪服务,并保证对外来投资者在用地和地方税收返回方面给予优惠。截止到去年底,环翠区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28家,合同利用外资3410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8705万美元。其中,韩国在环翠区投资的企业190家,实际投资8798万美元,而且95%的企业有较好的赢利。

说明文:
1、威海的客厅——人民广场
2、建成不久的财富广场成为新的韩国商品集散中心
3、立体绿化是威海城区的一大特色
4、威海公园里距今一亿多年的化石林让人叹为观止
5、充满活力的海滨雕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