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高铁的前世今生:7条秦蜀古道三分之二在陕
2017-11-30 07:06
西成高铁即将开通,川陕交通实现大飞跃
栈道、碥道、水路、公路、高铁……
从古至今,秦人入川之路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李白《蜀道难》中描写的那一段在哪里?
你是网红吗 你是吃货吗……
秦蜀古道7条线
三分之二在陕西
李白《蜀道难》中形容蜀道艰险的那一段在哪里?秦巴山地交通经历了怎样的历史演变?11月17日,华商报记者专访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静。
五年用脚丈量秦岭
明确七条线路走向
蜀道,不是在四川吗?怎么会出现在陕西秦岭呢?赵静说,实际上,蜀道的概念并不是一个“蜀”字能够解释清楚的。学界以往的研究中,只是注重秦蜀古道群中某一条线路或某一段的调查,也仅局限于短短的两三公里,让人误以为秦蜀古道只是遗留了几个孤立的点状文物。
2011年,陕西省文物局组织开展了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动担当,副院长、研究员赵静和她的同事开始用脚丈量秦岭,经过5年艰苦的文物田野调查,在陕西境内发现了大量秦蜀古道的道路文物,明确了秦蜀古道七条道路的走向。同时,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秦蜀古道不光存在于历史典籍中,现在仍是有迹可循的。
为秦蜀古道正名
总长三分之二在陕西境内
秦蜀古道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几千年的重要交通线路,是古代秦蜀相通之路,也是最早形成的文化线路,古道不仅连接起陕西关中平原与四川成都平原,也是古代黄河流域文明与长江流域文明交融的文化通道。
经过5年田野调查,秦蜀古道线性文化遗产项目团队确定了秦蜀古道七条道路的分布——子午道、傥(tǎng)骆道、褒斜道、故道四条线路从长安出发,翻越秦岭后会集于汉中地区。在此处,道路名称与路线数量发生改变,以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三条道路延伸向古代巴蜀地区。其中,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等道路的全线路分布在陕西境内,故道绝大部分线路在陕西,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的起始线路也分布在陕西。
秦蜀古道总长4000余公里,绝大部分区域在陕西省,比例占线路总长的三分之二,其余三分之一则分布在四川省、甘肃省和重庆市。陕西不仅是秦蜀古道的起点,而且全部的七条道路在陕西均有分布。
故道金牛道与老川陕公路、宝成线有八九成的高度重合
史有记载“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古人是怎么在险峻的秦岭中开凿出这些古道的呢?
古道遗迹地理空间分布特点是多沿水分布,堪称中国古代穿越河流与溪水最多的道路。沿途不仅跨越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经过大的河流有渭河、嘉陵江、汉江等。粗略统计,仅仅古道主干线穿行的河流中,在陕西就有不少于45条有名有姓的小河。
这种地理环境对于一条古道路而言,在古时修建的难度可想而知。秦蜀古道中,栈道占了线路总长的三分之一,古人就地取材用秦岭木材修建栈道。在古代工匠地位较低,对道路修建很少有历史记载,所以如何选线修建目前无从得知。但赵静团队惊奇发现,老川陕公路和宝成线跟秦蜀古道中的故道和金牛道有八九成的高度重合,在惊叹古人智慧的同时,赵静也由衷地发出“古人给今人指出了一条道”的感喟。
明确记载始于战国
其实殷商已开通
秦蜀古道始于什么时候?赵静说:“各条道路开通早晚不一,所处交通地位也不尽相同。但追溯其历史渊源,明确记载始于战国,实际上远在殷商时期已经开通,沿用至民国,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历史上先后称为秦道、周道,在三国以后才被称为蜀道。根据《战国策》中"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记载来看,栈道建造时间之早与规模之大已创世界之先,整条道路建设时间早于丝绸之路、秦直道的开通时间。仅此一点,它的历史价值已位居中国乃至世界交通线路遗产的前列。”
李白诗句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险峻山岭指的正是秦蜀古道7条线路中穿越秦岭的一段道路。也正因秦岭山高路险之故,秦蜀古道线路中的多数文物在现代社会得以保留。
在用脚丈量秦岭的5年多,赵静深深体会到了古人走蜀道时的“胆战心惊如捋狐尾”。在山区开展文物调查中时常会遭遇山体滑坡、落石塌方、暴雨、猛涨的河水和冰雪覆盖的道路,以及胡蜂、蚂蟥、毒蛇等,困难远超预期。“古代人出远门走秦蜀古道相当于在玩命,栈道下面就是河流巨石,稍有不慎摔下去后果难料,此外也可能遇到猛兽袭击。”赵静说。
栈道、碥道、铁路、水路
四种古今交通形态汇于略阳
赵静说,广义的古道文化遗产除了道路本体的遗迹、道路上的关隘、桥隧、古渡口外,还有沿线的古村落、寨堡、古建筑、古树名木等,其容量涵盖了沿线人文景观建设、自然景观的山水格局及民俗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秦蜀古道文化遗产是自然环境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人文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概念。
据介绍,秦蜀古道的文物本体数量庞大,截至目前已经发现了320处道路遗迹,包括栈道遗迹与碥道遗迹。这些道路遗迹,完整地勾勒出了秦蜀古道在陕西的走向。其中有大量的栈孔遗迹,其尺寸在几厘米至几十厘米不等,形制分为圆孔与方孔,有些与历史记载能够相对应,有些则不见史料记载。
而这些道路遗迹中,最为大众所熟悉和最出名的,就是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赵静说,还有三处遗迹非常典型,一是子午道北段一处遗迹,有几十到上百的栈孔,数量非常多;二是褒斜道南段的一处栈道遗迹,可以看到宽40厘米的栈孔;三是故道南段略阳一段,可以看到四种古往今来的交通形式,栈道、碥道、宝成铁路、水路(嘉陵江船运痕迹),有一种古今穿越之感。
四川独家申报金牛道
专家盼跨省域多方合作
“作为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陆路文化线路之一,秦蜀古道遗产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古代交通形态演变的历史进程,展示了古代道路筑造工程的技术精华,它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赵静这样评价秦蜀古道。
3000余年来,在交通、文化、经济、军事史上,秦蜀古道不仅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朝代兴替和政经融通,而且还与长城、运河一起并称“三驾马车”。然而,翻开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三驾马车”独缺秦蜀古道。
2016年,四川省独家成立了“蜀道申报世界双遗产领导小组”,申报了金牛道剑门段。但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蜀道申遗”缺失了拥有众多蜀道遗迹的秦、陇区域,蜀道的原真性、独特性和完整性将严重缺失,“蜀道”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即将开通的西成高铁开启了秦蜀古道前世今生的新模式。赵静希望伴随着西成高铁的开通,今人也能关注3000多年前的秦蜀古道。通过古今对比,努力去还原接近历史,保护和研究秦蜀古道。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雷婧 采写
子午道:开辟利用在秦代之前
剑阁迢迢梦想间,行人归路绕梁山,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
——唐·杨凝《送客人蜀》
子午道是秦蜀古道穿越秦岭山地最东部的一条线路,更是蜀道中唯一依据道路走向方位命名的道路。首次见于正史是在西汉末年。《汉书·王莽传》记载“莽以皇后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觉南山,径汉中。”史书言王莽“通”子午道,而未言“辟”,可能是子午道的开辟年代早于王莽时期,褒斜道摩崖石刻的“石门颂”中,又有“高祖受命,兴于汉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秦”的记载,说明子午道被开辟和利用的时间至少在秦汉之际,甚至在秦代之前。东汉和唐代是子午道最盛时期,安史之乱以后逐渐衰落。
傥骆道:最短但也最艰险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雪似尽,已惊岩下雪如尘。
——唐·元稹《南秦雪》
傥骆道是秦蜀古道穿越秦岭山地次东部的一条线路,是关中至汉中间最为近捷,也是最为艰险的一条道路。因其“南口曰傥谷,北口曰骆谷”而得名。首次见于正史是在三国时期。在唐中期以后使用最为频繁,商旅、赴任、人员交往多经此路,五代时期逐渐荒塞不通,元明清时期失去官驿大道地位。
褒斜道:交通便利无需翻越分水岭
汉王昔日定三秦,壮士东归意气新,旌旗暗渡陈仓口,父老重迎灞水滨。
——明·何景明《汉中歌二首》
是秦蜀古道穿越秦岭次西的一条线路,因其“近捷少坂”,历史上长期充当和汉中、巴蜀间的交通干道。因其“南口曰褒,北口曰斜”而得名,首次见于正史是在西汉时期,《史记·河渠书》记载“(武帝)发数万人作褒斜道五百里”。褒斜道交通条件便利,沿线无需翻越高耸的分水岭,只需通过一个五里坡(即衙岭),就完成了秦岭南北的跨越。优越的地理条件,使得褒斜道的开辟和利用时代较早,根据对《华阳国志·巴志》等文献的考证和对大量考古发现的研究,可以推断至少在殷商末年,最早的褒斜道即已出现,战国时期,秦国为巩固汉中、攻灭巴蜀,对褒斜道在内的秦蜀古道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筑,秦统一六国后,褒斜道又成为全国驰道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秦末,褒斜道损毁严重,汉武帝时期进行了大规模开修。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对褒斜道南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凿通了著名的褒斜道石门。
故道:最长古道 李白的《蜀道难》在此
向蜀还秦计未成,寒蛩一夜绕床鸣。愁眠不稳孤灯尽,坐听嘉陵江水声。
——唐·郑谷《兴州江馆》
又名陈仓道、嘉陵道,是秦蜀古道穿越秦岭山地最西部的一条线路,也是诸线中道路里程最长的一条,历史上以“多坂回远”(多山坡,路线迂回曲折)而著称。故道的名称首见于正史是在西汉时期,《史记·河渠书》中多次提及当时关中和巴蜀间的主要交通线路就是故道,但故道的实际开辟利用时代很可能早至商周之际。西周青铜器“散氏盘”铭文中出现的“周道”,很可能就是故道的前身。故道路途相对平坦,但却漫长。赵静说,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指的是故道中的这一段。
荔枝道:为杨贵妃快递荔枝开辟的专驿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别嫌你的快递慢,唐玄宗为此丢过江山!”这是“双十一”后在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里面“唐玄宗丢过江山”的梗,指的是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宠妃杨玉环嗜食荔枝,唐玄宗特地下令开辟了一条专驿——荔枝道,酿成了后来的安史之乱。荔枝道大体由南北两段构成,北段袭用子午道,从长安至西乡县子午镇,南段则为新线,由子午镇向南经镇巴、四川万源至重庆涪陵。
荔枝道是秦蜀古道穿越巴山的东线,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使荔枝道历史名气大增。赵静认为,荔枝道是一条爱情道。
米仓道:三国时期的军事线路
溪山曲尽难名巧,方信苍苍造化神,鸟道依稀天上路,林居仿佛画中人。
——明·杨瞻《题灵溪》
米仓道是秦蜀古道穿越巴山的中线,因其沿途需要翻越大巴山脉的米仓山而得名。米仓道之名虽然直至清代方才通用,但其开辟和利用却可追溯到东汉末年。尤其在三国时期,米仓道应当已是一条重要的军事线路,唐宋作为官道,沿途设有驿站。荔枝道衰落后,米仓道是金牛道唯一的辅助备案线路,若金牛道被阻断,官使商旅即可取米仓道往返于长安、汉中和成都之间。
金牛道:秦惠文王寻路灭蜀开建
乱峰碎石金牛路,过客应骑铁马行。白日欲斜催后乘,青云何处问前程。
——唐·雍陶《蜀路倦行因有所感》
金牛道又称石牛道,是秦蜀古道穿越巴山的西线。其名称得自“石牛粪金”的故事,正式的开通时间一般认为是在战国时代,即秦惠文王“使张仪、司马错寻路灭蜀”时开通修建。金牛道自开通伊始就是南入四川的主干驿路,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的维护和守卫。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汉中至成都段,也基本沿金牛道而行。
陕西入川
交通形态演变
民国以来,近现代交通工具逐渐传入中国,秦蜀古道交通开始衰落,但没有彻底消失,只是换了个面貌。现在,连接川陕两省的公路、铁路、高速路,选线也基本上是沿秦蜀古道线路设计施工的——民国时修建的川陕公路,取线于褒斜道和金牛道;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宝成铁路,北段取线于故道(陈仓道),南段取线于金牛道……
公路:从入川大动脉到自驾游热点线路
108国道成西安通往四川主要交通干线之一
据西安公路局工作人员介绍,108国道是北京至昆明的一条公路大动脉,在西安境内182公里,是通往汉中、四川等地的主要交通干线之一。该段位于秦岭山地,斜坡陡峭,沟谷狭窄,谷坡陡峻,地形高差起伏较大,多为沿溪线,路基以半填半挖为主。
“秦岭山区段叫周城路,从周至通往汉中城固,这条路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军民共建的简易战备公路,1970年通车。1993年,秦岭梁顶92.7公里完成沥青铺设,1998年2月,周城路秦岭隧道开凿工程动工,2000年5月竣工通车,缩短里程6公里。”
近年来,108国道秦岭山区段逐渐成为休闲度假的热点线路。为提升服务水平,西安公路局依托黑河水库景观资源,配套修建了综合服务区、风雨亭、绿化景观小品、停车位等设施。
西汉高速开通 到四川车程缩短约4小时
未来公路客运重合线路 预测9成停发
52岁的陈勇是四川巴中人,陕西华龙运输公司大巴司机,驾龄30年,开大巴车10多年来,主要跑西安到汉中、广元、巴中的大巴线路。十几年前西汉高速还未开通时,从西安到汉中需要6小时,到广元10个小时,到巴中12个小时,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塌方道路封闭、交通事故堵车,需要的时间更久。
2007年西汉高速开通后,从西安到汉中4个小时,到广元六七个小时,到巴中8个小时。但是一遇到雨雪天和交通事故,车程就会被拉长。
西成高铁开通后,对公路客运线路会有什么影响?陈勇觉得,对长距离大运量的交通运输来说,高速公路比国道有优势,高铁比高速公路更有绝对优势。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人乘坐到汉中大巴主要在城西客运站和城南客运站。据城南客运站相关负责人表示,西成高铁线路与西安到汉中的大巴线路从洋县开始重合,再到城固、汉中、宁强等。从西安到汉中坐大巴是4个半小时,而乘坐高铁仅一个多小时。从时间上看,坐高铁比坐大巴少了两个半小时,预测票价相差不大,并且高铁受雨雪天气影响小。受到影响的主要是从洋县往西、往南的线路。预测西成高铁开通三天内,大巴客流会转向高铁。西安发往洋县、城固、西乡、汉中、勉县、宁强、四川广元线路中,将有90%以上停发。而西安到石泉、宁陕的线路与西成高铁几乎没有重合,影响较小。
铁路:从宝成铁路到西成高铁
1958年 宝成铁路
火车运行好似爬楼梯
宝成铁路1952年7月1日开工建设,1958年1月1日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条连接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铁路,也是我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这条铁路的建成,改变了“蜀道难”的局面,为发展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
宝成铁路从宝鸡进入秦岭山区后沿清姜河盘旋迂回,在任家湾和青石崖之间的线路以33‰的大坡度急速爬升。为了克服地势高差,过杨家湾站后铁路线路就以3个马蹄形和1个“8”字螺旋形迂回爬升,线路层叠5层,高度相差达817米,至今,这段铁路的坡度和曲线半径仍为全国铁路干线之最。在同一座山上,我们可以看到火车像爬楼梯一样,在险峻的山崖间时隐时现,盘旋而上,场景蔚为壮观。
宝成铁路建成以来,运能不断提升,由最初每日开行12趟列车,到现在每日35趟,运输能力已经超出设计的3倍。未来随着西成高铁和兰渝铁路建成开通,国家铁路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宝成铁路的区域联通作用和经济拉动作用将被大大削弱,2017年春运,或许成为宝成铁路最后一个繁忙的春运。
2017年 西成高铁
从16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
西成高铁是我国首条穿越秦岭山脉的高速铁路。线路自西安北站引出,自北向南穿越关中平原、秦岭山脉、汉中平原、巴山山脉进入四川盆地,与成绵乐城际铁路相连,接入成都东站。其中新建线路西安北至江油段全长509公里,其中陕西省境内约343公里,四川省境内约166公里。设计速度为每小时250公里,自2012年10月开工建设,计划今年年内开通运营。届时,西安至成都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目前的16小时缩短至3个多小时。
飞机:航企被迫提前调航班
今年10月,有网友发现西安几乎没有直飞成都的航班,几乎全部航班都要在贵阳、武汉等地转机。原本一个半小时的航程,转机后至少要六个小时,而此前,两地至少有10多架次直飞航班。在《华商报》的持续关注下,西安到成都被大面积取消的直飞航班又恢复了。民航局运输司副司长于彪表示,经过协调,目前每天两地间有13个往返航班,和上一航季基本持平,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在他看来,800公里以内的距离,高铁相比民航而言具有相对明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航企提前调整了航班计划。本版稿件由华商报记者 雷婧 采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