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创新大会“存量时代的绿色空间及价值创造”专题论坛暨江苏设协风景园林与生态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30 03:09

  10月14日下午,由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江苏省风景园林协会指导,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江苏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主办,省规划设计集团园林院、集团风景园林与旅游专委会承办的2024年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创新大会“存量时代的绿色空间及价值创造”专题论坛暨江苏设协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学术交流会成功举办。相关领导、行业专家、高校学者、江苏省部分设区市主管部门及分会会员单位代表参会。

  会议聚焦“存量时代的绿色空间及价值创造”,探讨如何提升风景园林的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促进存量时代绿色空间的提质增效,更好地助力城乡人居环境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生活品质提升。

  会议上半场包括开幕致辞和主旨报告两部分,由江苏设协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副会长,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与旅游专委会主任、园林院总工程师刘小钊主持。

  江苏设协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副会长,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与旅游专委会主任、园林院总工程师刘小钊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陈浩东在致辞中阐述了存量时代的行业特点,他指出,存量时代是一个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也是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资源优化、效率提升和模式创新的关键时期。风景园林行业应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以支撑城市绿色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美好需求。不仅要聚焦存量,挖潜增绿,加强对存量公园绿地的功能品质提升和养护管理;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拓展绿地的多元功能和服务质效,并注重与其它资源和系统的融合,放大自身功能价值。陈浩东结合口袋公园、城市绿道、公共空间林荫化、滨水绿岸等省住建厅近年来在风景园林领域开展的一系列更新行动,对行业的转型与创新发展提出前瞻性的思考和建议。

  省风景园林协会理事长王翔在致辞中着重强调了存量时代城市园林绿地规划更新与变革的必要性。他指出,在存量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动城市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每一个园林工作者都需要认真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他提出,首先要充分重视提高城市园林绿地的更新和维护,不断提升存量品质和改善现有功能。同时,园林绿地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应多维拓展其社会服务功能,满足群众活动需求,让园林绿地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社会公共资源。王翔还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提出了存量时代下江苏园林绿地规划建设和转型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江苏设协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宇红在致辞中指出,绿色空间作为风景园林领域发展的新标杆与新使命,是存量时代应重点培育和打造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价值潜力巨大,不仅仅在于自然景观营造,更在于其在多个不同维度上产生的深远意义和贡献。近年来,省住建厅积极部署“乐享园林”“公园生活季”等一系列举措,富有成效。江苏设协始终致力于服务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在省住建厅的指导下推出相关活动,深度参加相关标准和指南的编制,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美好生活空间,也有效促进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未来,江苏设协将继续促进会员单位间的交流合作与协同发展,共创更加美好的行业未来。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规划设计分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园林分院院长王忠杰以《传承、融合与创新——新时期风景园林规划转型探索的思考》为题作主旨报告。报告从城镇化阶段、经济社会转型、群众需求变化、理念和科技迭代等维度,对我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当前面临的转型背景与形势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并从政策要点、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启动新一轮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探索园林绿化低碳零碳建设、开展公园体检评估和公园体系规划、实施开放空间引导的城市更新示范、推动公园运营场景体系构建及适应性更新、完善城乡绿道体系及其服务功能、加强园林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利用等十余个方面的重点举措。报告为行业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与借鉴。

  苏州园林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欧洲注册景观设计师周安忆以《存量时代的风景园林实践》为题,结合实践项目,从生态筑城、绿脉连城、公园融城、绿意润城、人文兴城五大实践场景出发,阐述了苏州园林院在生态绿地、城市街道、城市公园、产业园区、古城古镇古村五大城乡功能空间更新历程中的创新尝试和探索心得。报告强调,“公园城市”理念引领下的城市更新,风景园林行业在其中承担着提升城市品质、改善人居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应更加注重人、城、境、业协同发展,更加强调秉持城园融合、城绿协同的发展理念。报告还提出 “风景园林+”这一实践路径,提出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引领绿色空间系统与城市其他功能空间的聚合效应,积极探索存量时代下中国式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以期释放城市更新层面的多维度效益。

  会议下半场包括专题报告和交流发言两部分,由江苏设协风景园林与生态环境分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市园林规划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名誉董事长李浩年主持。

  省规划设计集团园林院生态景观规划设计所所长张彧以《在融合中发展——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探讨》为题作报告。报告深入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紧密结合,并有效融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之中。他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作为国土空间的专项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在技术路径、工作方法以及规划传导机制等方面均面临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应秉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充分发挥绿地系统规划在推动优化城市绿色空间布局、增强绿地多元服务功能、保护传承优秀园林文化、健全行业管理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切实为城市的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省规划设计集团园林院园林与景观规划设计所高级工程师黄一鸣以《从“建”到“享”——公园专项体检助力“公园+”创新实践》为题作报告。报告基于近年来省住建厅以系统化思维一体推动城市公园专项体检、更新提质、开放共享和“公园+”实践的建设管理经验与成效,探讨了在城市“存量优化”发展阶段,伴随人民群众对绿色空间的需求转变,以“公园+”为目标的公园更新方向与实施路径。报告通过分析国内外公园绿地在政策支持、规划建设与管理运营方面的成功案例,提出“大公益·轻运营”“大场景·汇生活”“大公园·泛绿地”三大策略,以目标导向推动更新施策,促进城市公园服务运营项目供给与群众多样化需求精准匹配,推动城市绿色公共空间实现从“建”到“享”的延伸。

  省规划设计集团园林院风景与旅游规划设计所工程师姚家元以《六星街.五重奏——“双营模式”下的文化街区更新》为题作报告,通过对文化街区更新项目的回顾和总结,生动解答了“什么是好的文化街区”以及“好的文化街区是如何诞生的”两个问题。在存量时代,文化街区更新不仅是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更是推动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报告提出基于五个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双营模式”的更新策略,强调文化街区的更新工作应以空间的变化为触媒,通过场景营造和运营谋划,引导街区内涵、街区能级和活力的提升,为文化街区的更新工作提供全新视角、实践路径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与到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园林绿化处处长 于春:

  当前,宏观经济背景下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严峻挑战,我认为:一是需要客观看待和辨析当前形势,面对投资下行与市场收缩、资源约束与要素冲突、存量利用与增值服务、风险辨识与安全应对的挑战与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供给与需求、增长与收缩、约束与突破、生态合理性与经济可行的关系;二是以系统思维思考行业的应对和作为,结合城市更新阶段和既有建成环境的特点,主动响应当前工作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变化,增强系统策划和项目谋划能力,加强行政主管部门、企业、高校、行业协会学会等多元主体合作,协同融合,同题共答;三是规划设计企业需要积极谋求转型和创新发展。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也是行业发展的主体,既服务需求,也可以通过理念、技术、运营策划等集成创新引导需求,以更宽的视角、拓展的思维积极寻找新的增长点。

  南京市绿化园林局副局长 毛海城:

  城区中绿地增量已非常有限,探索新的发展空间显得尤为迫切,故在编制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更加重视城市以外林地、湿地等郊野绿地的统一规划与管理。同时,园林绿地建设也应有相应政策来保障,南京市园林局对公园绿地及其配套设施的落地不断出台相关文件,旨在通过分类管理和底线管控,更加科学合理地在绿地中布局配套服务设施,提高公园的社会服务功能,使园林绿地更好地服务于民。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 周达:

  近年来,苏州以“公园城市”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动苏州园林、城市公园与文化、艺术、体育等功能的结合。具体有:推进“百园美城”,对古典园林进行梳理、修复和开放,依托园林文化丰富体验活动,因地制宜推进园林外移;推进“千园融城”,出台相关导则指引明确“公园+”建设方向,推动“外环”“中环”“内环”绿地建设,激发城市活力,打造城市高品质绿色空间;推进“绿色共享”,开展“拆围透绿”“公园绿地+乐享场景”和“公园+”等行动,强化“公园-社区-城市”无界融合,探索多元融合发展模式。

  盐城市住建局党委委员、市园林局副局长 姚秀琴:

  作为“百河之城”,盐城近年来在蓝绿廊道和绿色开放空间的建设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并于今年荣获得了“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及“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两项称号。目前,迫切需要改变城市园林绿化空间与其他建设用地之间泾渭分明、相互分隔的营造模式,充分发挥绿地的综合服务价值。未来,盐城将推进新一轮相关规划的编制、推进水域整治和滨河绿带打造、维护湿地生境、推进“公园+”建设,并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助力城市实现绿色转型。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院长 邱冰:

  作为国内南方地区重要的风景园林相关人才培养基地,面对当前行业发展态势,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教学体系、实践体系等多个维度上均做出相应调整。如实施多元化分类培养模式,分方向培养科研、管理、规划设计人才;培养过程强调科学思维与新技术应用;课程体系构建多元化的选修模块以满足分类培养需要;完善课外教学体系以持续推进产学研创一体化等等,以期培养更适合行业、社会发展的复合创新型人才。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副系主任 李哲:

  数字景观是当代风景园林科学发展的关键抓手。聚焦数字景观理论、方法与技术,面向城乡景观环境高质量发展中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需求开展原创性、系统性、引领性研究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风景园林行业并未因“存量时代”来临而丧失工作界面,我国城市普遍存在绿色空间边界不清、系统性不强、惠民不充分、综合服务效能不高等问题,景观健康与安全性、园林绿化碳汇效能与智慧管控水平有待提升。因此,风景园林专业在激发数字景观创新潜能、激活绿色空间品质提升、塑造优美城乡景观环境与美好生活场景,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中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与旅游规划设计院副院长(主持工作) 朱兴彤:

  风景园林不仅是园艺或造园,它是复合了众多类型绿色空间和多个专业方向的综合学科,这种跨学科的特性要求我们以“大园林”的宏观视角来审视和理解风景园林的当前发展及未来趋势。同时,行业应紧跟国家战略导向,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推动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升级。未来,我们应从强调科学性、强化融合性、满足需求性三方面着力推进专业建设和行业发展,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贡献力量。

  省规划设计集团副总经理曹国华作论坛总结,他表示,当前行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难题,大家不仅要加强交流、主动转型,更要苦练内功、做好技术、人才、管理等各方面储备,以应对市场的变化与需求。

  本次论坛活动围绕“存量时代的绿色空间及价值创造”这一主题,以多种形式开展交流探讨,内容丰富、视野宽广,既体现风景园林人在存量时代下的积极应变和不懈努力,也展示政府、学界、业界携手共进、更好助推风景园林事业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和使命,为存量时代下绿色空间的高品质发展和价值创造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新的方向。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