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的前世今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10 04:40

图片

礼县四角坪遗址揭秘“天水”之源

天水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设郡至今,天水已有2100多年的建置史。在历史上,天水治地曾多次变迁,因此,后世对“天水”的来源和出现的时间有着不同的看法。2024年3月,国家文物局揭晓“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位列其中,为我们认识“天水”之源提供了新的材料。

图片

“天水”的前世今生

  天水一名出现于何时?又是缘何出现的?立足不同材料,学者们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据《后汉书·西羌传》,周赧王四十三年(前272)秦灭义渠,于其地置陇西郡、北地郡。陇西郡置狄道(今定西临洮),今天水属陇西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郡治平襄(今定西通渭)。《汉书·地理志下》对天水郡有基本记载:“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帝改曰汉阳。户六万三百七十,口二十六万一千三百四十八。”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清楚地书写了天水的行政变革,可以说,汉武帝时有“天水”之名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天水”是什么含义?是否早于汉武帝时就已出现?这些问题在《汉书》中没有记载,目前学界也无定论,主要观点如下。

第一,源于“天一生水”。《易经》载:“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有学者认为这是“天水”的来源。如刘雁翔认为:“天水即‘天一生水’之谓也。”

第二,源于天水湖。《汉书·地理志》“天水郡”下颜师古注:“《秦州地记》云,郡前湖水,冬夏无增减,因以名焉。”《秦州地记》为南朝刘宋郭仲产撰,其中提到“郡前湖水”。北魏郦道元于《水经注·渭水》载:“上邽,故邽戎国也。秦武公十年,伐邽,县之。旧天水郡治。五城相接,北城中有湖水,有白龙出是湖,风雨随之。故汉武帝元鼎三年,改为天水郡。”对天水的名称来源做了解释。之后,唐人李吉甫、后晋刘昫、清人顾祖禹等皆从此说,称天水因州前有湖水而得名,这也是文献中常见的一种说法。

第三,源于“天河注水”。“天河注水”传说主要流传在今天水市一带。相传汉武帝元鼎三年干旱,一天夜里大地开裂,暴雨倾盆,天河之水倾泻而下,形成一湖。一些方志甚至明确认为该传说发生在今天水市区附近,为“天水”增添了浪漫色彩。对此,已有学者指出这是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新传说。

第四,源于“天汉源头”。赵逵夫在考察天水、汉水与天汉的关系时认为,“天水”实为“天汉源头”之意。他认为:“‘天水’是汉代以前汉水的发源地。‘天水’之得名,同其地在汉水上游有关。”

第五,源于“七里甜水”。张克复等认为,通渭县碧玉上店子有“七里甜水”的传说,甜水即天水。这是基于西汉天水郡置平襄的考证。

礼县“四角坪遗址”及其建筑性质

  尽管对“天水”的渊源有不一样的说法,但各类文献普遍认同汉武帝时已置天水郡。部分学者还认为在汉武帝之前,天水之名就已出现。例如,赵逵夫指出:“‘天水’之名非始于西汉,而始于先秦时”,这是颇具启发性的观点。

图片

  笔者认为,至迟在秦代,“天水”就已经出现。与秦之“天水”相关的证据,可从四角坪遗址一窥究竟。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礼县县城东北的四格子山顶部,地处西山遗址和大堡子山遗址之间。就建筑布局来看,四角坪遗址削平了原有山顶,在山顶外部建造了环绕的夯土墙,山顶修建了多座夯土建筑。其中,最中心是面积约900平方米的大型方形建筑基址,四周是相互对称的长方形、曲尺形附属建筑,总面积约28000平方米。自2020年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复旦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在四角坪开展系统的考古发掘工作。根据遗址中的出土文物,研究人员判断四角坪是秦代修建的一处大型建筑遗址,是秦代的标志性建筑。

  目前,学者们对四角坪遗址的使用功能和作用也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一些观点认为,四角坪遗址可能是为秦始皇西巡准备的祭祀场所,也有人认为,四角坪是“大秦帝国在秦人崛起之地礼县建造的‘天坛’”。据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侯红伟介绍,四角坪遗址是目前首次发现的规模宏大、格局规整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是继宗庙建筑、畤祭建筑之外的又一种秦祭祀建筑形式。鉴于四角坪遗址与祭祀相关、为秦时修建,并且出土了与水相关的文物,笔者认为四角坪遗址当与“天水”相关,承载着“天水”这一地名出现的思想基础,是“天水”在秦时出现的实体证据。

四角坪“天水”观念与秦之水德

反观天水得名的多种说法,其共通之处在于皆认为天水是因水得名。结合四角坪遗址的考古发现,可以说“天水”一名的出现与“天河注水”具有内在的关联,最初当与祭祀相关。据《史记·封禅书》,汉高祖六年(前201):“长安置祠祝官、女巫。其梁巫祠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之属。”这就表明汉初存在着祭祀上天司天水之神的天水祠。该祠出现在汉高祖时,早于汉武帝设立天水郡的时间。

图片

  汉代祠“天水”于何处,难以查知,然四角坪遗址却很有可能是秦时祠“天水”之地,这也是目前能够结合文献和考古材料最早考证出“天水”观念的地方。考古调查表明,四角坪遗址中部夯土台基的中心有一边长为 6.5米的方形半地穴空间,土台四边有柱洞紧靠台缘,四周环绕散水。中心夯土台四面分别对应四组附属建筑,亦被一圈散水包围,表明四角坪是与水相关的祭祀场所。目前,四角坪出土了蓄水、防水、导水所用的地砖、壁砖、陶水管等文物,整体建筑核心位置的半地穴空间当有蓄水的功能。此外,“蓄水池”北部埋有陶水管,管道延伸至遗址外围。整体来看,四角坪的全套建筑皆展示着该遗址与水的联系。

  秦人在先祖活动的西垂圣地修建如此重要的祭祀场所,具有特殊的含义。可以说,这些建筑原本就是收集上天所降之水,并开展祭祀活动的场所。那么秦人为什么要修这一建筑呢?

  作为秦代的建筑,四角坪的修建当与秦之水德关联密切。《吕氏春秋》载:“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吕氏春秋》成书时,秦国尚未统一,但秦国已有对代周之后秦之水德的思考。在统一之后,秦始皇确定了秦为水德。《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史记·封禅书》写秦始皇称帝后,有人说:“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这些对秦与水德的记载,表现了秦始皇时以五德终始说解释改朝换代的历史观。四角坪遗址的存在表明,统一全国之后的秦始皇确定秦为水德,并在国内赋予了具体实践。

  在五行中,水对应北方。四角坪出土文物显示出它建造于秦统一之后。四角坪是与水相关的祭祀场所,并且在核心空间的北部埋藏引水管道,可见这是秦在确定“水德”之后的建筑。在四角坪修建祭祀水的建筑,使天上之水能够储存在四角坪,并在特定的时间通过北面的管道流入秦地,完成用天上之水沟通天、地、人的功能。这或许是四角坪大型建筑之所以修建的关键原因。

  据此,笔者认为,天水郡虽是汉武帝时设置的,但天水一词的出现却远早于这一时期。“天水”出现的时间当在秦统一六国之后,且本身就是作为秦国水德的象征出现在秦人先祖活动的大地上的。通过与水相关的祭祀仪式连接天上之水与地上之人,这才是“天河注水”或“天水”思想的最早体现。汉初延续了秦的水德,故汉武帝初置天水郡时也沿用了天水的名称。东汉时期,由于火德的确立,“天水”随之改为“汉阳”。(作者:王志翔系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