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天水市政府工作报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6 06:47

天水市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建议。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实现生产总值416亿元,增长13.6%;大口径财政收入71亿元,增长1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3亿元,增长23.46%;财政支出162亿元,增长10.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6亿元,增长1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9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增长16.3%。省政府考核的13项主要经济指标除4项与责任目标持平外,其余9项均高于责任目标。

项目工作成效显著。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2亿元,增长41%;争取到国家及省上投资项目395项,总投资68.69亿元,落实投资12.96亿元;市列50个重大项目当年完成投资87.58亿元。重点项目建设进度加快,天水至平凉铁路、庄浪至天水二级公路、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联络管道、上磨水库等项目进展顺利,宝鸡至兰州客运专线、洛门至礼县二级公路、张家川县城至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华能热电联产电厂桩基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征地拆迁全部完成,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街亭温泉出口项目签订联建协议,曲溪城乡供水工程完成可研编制并通过市级审查,榜沙河引水工程完成可研报告,天水军民合用机场迁建、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天水至武都铁路、张家川风力发电、330千伏社棠输变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这些重大项目的实施,支撑了投资的快速增长,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工业经济持续增长。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6亿元,增长16.5%;“10强50户”企业实现增加值68亿元,增长18%。工业园区建设扎实推进,“一区多园”格局初步形成,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增容工作有序开展,25个县区工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星火机床工业园数控重型机床制造基地、华天电子科技园一期、国家级天水高低压电器质检中心二期、大成实业、长城成套开关、天水黄河佳酿10万吨啤酒等项目建成投产,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启动建设,卷烟厂易地技改、天河酒业原浆酒技改扩建、太极集团羲皇阿胶生产线等项目顺利实施。工业企业“出城入园”工程全面启动,岷山机械公司等首批出城入园企业开工建设。重点企业国际合作取得新成果,星火公司成功并购意大利高嘉公司,风动公司与德国威尔特公司签订了购买微型掘进机资产和技术协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华天集团被认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有5户企业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甘肃名牌产品10件,顺利通过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验收。地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启动实施地质勘查项目47个,总投资1.57亿元,发现矿产地250多处,其中大型、特大型矿产地10多处。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启动污染减排重点项目42个,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76亿元,增长7.5%。科技增粮措施有效落实,完成粮食播种467.61万亩,总产量116.7万吨,连续九年保持增长。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质扩园有序推进,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国内适宜区新增航天品种推广面积30万亩,市内推广4.36万亩。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启动了200个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项目,果品、蔬菜、畜牧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建优质果品基地35.62万亩;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33万亩,新建蔬菜“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举办了中国甘肃(武山)高原夏菜对接会暨蔬菜博览会,武山县被命名为国家级蔬菜标准化示范县;建成畜牧产业示范点24个,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97个,发展规模养殖户462户;龙头企业增加到293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增加到918个。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续建新建饮水安全工程13处,解决了31.0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节水灌溉3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2个,整治土地12万亩;兴修梯田27.9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平方公里,建成堤防90公里,完成造林15.85万亩;农村公路建设三年会战全面启动,修建农村公路931.3公里;建成户用沼气5800户、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98个。“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深入推进,全省双联现场会在武山召开。扶贫攻坚力度加大,争取到财政及“三西”专项扶贫资金2.96亿元,61个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9391万元。劳务输转成效明显,输转农村富余劳动力67.3万人,实现劳务收入71.32亿元。

商贸旅游繁荣活跃。城乡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万村千乡”、农贸市场改造、农超对接等工程有序实施,新建、改扩建市场35处,新建和改造农贸市场8个,新增农家店220个。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成立了天水市商贸基础设施建设经营有限公司,麦积桥南服装小商品城建成运营,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清水兴盛物流园、秦安小商品城、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迁建工程启动实施。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家政等传统服务业规模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服务业不断壮大。财税金融工作进一步加强,举办了第五届金融活动周,众兴菌业上市通过辅导验收,兰州银行麦积支行投入运营,省融资担保集团天水分公司挂牌成立,全市新增投资担保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11家,市级投融资担保平台建设全面加快,预计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增长25%、24%。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麦积山国家地质公园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麦积山温泉度假酒店、张家川回乡风情园等旅游项目加快建设,水帘洞、大像山4A级旅游景区创建通过省上初评,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我市加入了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合作联盟,天水旅游知名度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1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2.6亿元,分别增长35.3%、36%。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思路更加完善,构架更加明晰,功能定位更加准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全面启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20个城市建设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23.75亿元,羲皇大道整修、滨河路王家磨段西延道路、马跑泉广场、商务中心3号楼、天河广场D座等工程全面竣工,渭河麦积城区段综合治理、成纪大道及藉河防洪综合整治、赤峪路市政工程及城市西出口综合整治、建筑科技中心、颖川西路改造、山水新城等项目进展顺利,秦州区玉泉镇东方红村、暖和湾村和麦积区花牛镇白崖村等城中村改造项目有序推进,数字天水地理空间框架建设项目启动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不断加大,邓宝珊将军纪念馆、赵氏宗祠维修保护工程全面完工,贾家公馆、玉泉观古建筑保护维修工程加快实施。“三城联创”深入开展,市容市貌进一步改观,新增城市绿地面积50.2万平方米。五县县城和重点镇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总投资4.54亿元的6个县区城市污水处理工程基本建成。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土地规模化经营取得新成效,新增土地流转13.6万亩。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步伐加快,完成集体林权流转62.75万亩。企业一套表改革顺利推进,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企业改制工作启动实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市区两级城市管理职责权限进一步明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8项,政务大厅运行良好。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为主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加快实施,天水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与关中地区及陇东南四市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我市被省政府列为多级突破重点区域。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举办了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3届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招商引资成果较大,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194项,总投资461.48亿元;新建续建项目302项,到位资金140亿元,增长64.7%。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3亿美元,增长15%。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教育事业优先发展,“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全市普通高考文理科二本上线率较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校车安全工程有序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深入推进,改造中小学校舍18.52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1所,建成农村薄弱学校食堂100个。科技创新步伐进一步加快,天水科技企业孵化大厦基本建成,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28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05项,其中2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成效明显,“人才特区”试点建设全面启动。“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进,26个文化场馆和1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实现免费开放。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断加强,丝绸之路申遗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和甘谷大像山大佛维修保护等工程全面完成。文艺创作成果丰硕,《一画开天》、《麦积圣歌》等文艺精品得到进一步打磨提升,“陇右讲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更加活跃。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尝试举办颖川河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我市运动员在伦敦残奥会上取得2金2银的好成绩。广播影视事业快速发展,完成5794个自然村“村村通”和45万户“户户通”建设任务,实施农村电影放映2.27万场次。公共卫生进一步加强,市四院门诊及住院医技综合楼基本建成,市三院重症精神病住院楼主体完工,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7个,新建村卫生室136个。人口和计划生育、国土资源管理、统计调查、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档案、外事侨务、地方志、老龄、老干部、妇女儿童、残疾人以及国防动员、双拥共建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省上确定的10项32件、市上确定的16件惠民实事全面完成。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3300人,新增城镇就业5.7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19%。为31723户妇女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亿多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14.79万人、55.65万人、9.94万人、10.63万人。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5.5%、35.8%,城市低保标准月人均两区266元、五县213元,全市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助水平提高到89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47%。市儿童福利院全面建成,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县区敬老院等项目顺利实施。新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14985套116.88万平方米,主体竣工10059套75.94万平方米,改造城市棚户区2600户、农村危旧房1.92万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5626.36万元。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615万元,发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2977万元、寄宿生生活费补助7608万元,全市34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吃上了免费营养早餐。

民主法治全面加强。依法治市进程不断加快,“六五”普法活动积极开展,全民法治意识明显增强。坚持依法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共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258件、市政协委员提案231件,办结率达100%。政务公开不断加强,重大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听证、跟踪督查和新闻发布等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反腐倡廉深入推进,“效能风暴”行动扎实开展,政风行风建设得到加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和监督工作积极开展,农民民主权利得到依法保障。“平安天水”建设深入推进,违法犯罪活动得到依法打击,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好转。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不断加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全面开展,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安全生产年”和“打非治违”等活动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知识产权等专项整治和物价调控工作取得新成效,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认真履职,积极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真抓实干的结果。为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贡献卓越的全市各族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驻市单位、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天水改革与发展的各界人士、天水籍在外乡亲,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的一年,政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新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升级,工业经济比重较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二是城镇化水平不高,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繁重。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就业再就业压力较大。五是社会管理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仍然不少,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六是发展环境还不宽松,政风行风还需改进,政府职能还需加快转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努力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解决。

2013年的主要任务

2013年,是加快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当前,加快发展面临的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尽管存在,但总体来看,我市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黄金期、政策叠加的机遇期和奋力崛起的爬坡期。只要我们科学判断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坚持真抓实干,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一定能够有效解决,转型跨越的目标一定能够按期实现。

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二次、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坚持“关天经济区引领、国家级园区支撑、现代化城市带动、县区组团式推进”,全面实施“1135”发展战略、“十二五”发展规划和“3341”项目工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天水建成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4%,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下,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2%。

围绕上述目标,市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实施“3341”项目工程

始终把项目工作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和着力点,突出主攻方向,聚焦着力重点,以项目拉动投资,以项目调整结构,以项目改善民生,为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实现赶超进位提供动力。

提升项目谋划水平。按照“3341”项目工程的总体要求,围绕打造转型跨越发展平台、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我市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抢抓国内外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谋划和储备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按照“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原则,结合天水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生态条件,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优势产业、富民多元产业和区域首位产业,形成跨越发展的多元支撑。做好政策转化工作,全面梳理国家和省上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将每一项政策细化成可以申报争取的具体项目,把政策优势转化为项目优势、发展速度。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实施重点建设项目100个,总投资1042.3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6.54亿元。抓好宝鸡至兰州铁路客运专线、天水至平凉铁路、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洛门至礼县二级公路、张家川县城至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联络管道、750千伏输变电、华能天水热电厂、张家川风力发电、高桥头水库等重大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天水至武都铁路、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街亭温泉出口、麦积客运站、天水西客站、麦积党川至陇南两当战备公路和麦积至甘谷、秦安莲花至张家川二级公路、天水郡至藉口316国道优化升级、榜沙河引水工程。推进天水机场迁建、曲溪城乡供水工程、陇县至甘谷高速公路、330千伏社棠输变电、武山和秦安风力发电、国电张家川2×1000兆瓦火电、中电清水2×1000兆瓦火电等项目前期工作进度,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坚持领导包抓项目制度,完善项目工作机制,科学分解目标任务,加大督促检查,确保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强化协作配合,做好征地搬迁、基础设施、项目审核等保障服务工作,健全完善项目投融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认真执行项目建设管理制度,严格项目施工和质量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组建天水交通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为提速高等级公路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

二、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围绕“突出一个振兴、建设一区多园、发展六大集群、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推进“12341”行动计划和“10强50户”工程,提升工业运行质量和效益。

加快开发区扩区增容。充分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字招牌作用,按照“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推进天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增容,把25个县区工业园纳入开发区统一管理,抓好县区工业园建设规划编制和优惠政策落实。调整完善开发区管理运行机制,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增强产业聚集功能,加快入园项目建设进度,力争开发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0%,大口径财政收入增长40%,一般预算收入增长35%。强化协调服务,加快城区33户工业企业出城入园进程。

培育壮大工业产业集群。落实扶持工业经济发展各项优惠政策,培育壮大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建筑材料、能源化工六大产业集群,尤其要突出装备制造业的区域首位产业地位,集中力量将其打造成为能够对地方经济起决定性带动作用的首位产业。抓好23个省列和76个市列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卷烟厂易地技改、长城电工电器产业园等续建项目建设进度,推动与央企及知名企业签约项目的落地建设,争取上海胜华中国西部电缆电器产业园、北京蓝星公司化工装备材料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开工。

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实施质量振兴和商标战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企业创新能力和名牌品牌建设,争创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2家、省级和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著名商标14件、甘肃名牌产品7件,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落实鼓励扶持非公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健全完善融资、创业、技术、培训、信息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信贷服务创新机制和平台。加强中小微企业运行监测和协调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好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中小微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实施“三年地质找矿行动计划”,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地勘基金,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地质找矿工作。按照矿区整装开发的思路,加大重点成矿区(带)深部、外围风险性勘查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力度,重点抓好麦积六丈山铷矿、甘谷罗家峡磷矿、秦州—麦积金矿、张家川—清水铁铜矿、武山—甘谷钼矿等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强化产业规划和项目对接,加快矿产资源加工转化,尽快形成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为抓手,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按照“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狠抓特色优势农产品示范区建设,打造果品产业“五个绿色基地”、蔬菜产业“一区两园三基地”、畜牧产业“四大养殖基地”。实施“百万亩优质果园提质增效工程”,启动建设花牛苹果产业园,新建优质果品基地20万亩,改造老果园10万亩,果品总产量达到153万吨。实施“百万亩蔬菜标准化创建工程”,启动建设武山蔬菜科技示范园,蔬菜总面积达到115万亩。实施“百万头肉牛养殖工程”,下功夫抓好畜禽良种繁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95个。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脱毒马铃薯95万亩、中药材22万亩。积极推广标准化、无公害农业生产,加大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培育特色优势农业品牌。实施“百户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工程”,在每个县区新发展2个以上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增加到140户以上。加快发展农村多种经营主体,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60个,创建市级示范社30个,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不断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提质扩园工作,做大做强航天育种产业,争取众兴菌业尽快上市,促进园区产业融合发展。推进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继续抓好麦积区颖川河流域综合开发等一批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示范点创建,增强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科技增粮工程,开展“百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区创建活动”,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推广航天品种5万亩,全市地膜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8%,争取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稳定在110万吨以上。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确保粮食有效供给。

积极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组织实施好十大水利重点工程,抓好武山、秦州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和坡改梯试点县项目建设,加快渭河干支流堤防、山洪灾害防治、小流域治理、秦州南部和秦安兴丰饮水安全、张家川富川水库、秦安小湾河水库等工程建设。实施“百万亩优质梯田建设”和甘肃东部重大土地整治等工程,整治土地23万亩,新修梯田3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新建堤防90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加强农村沼气建设与服务管理、农村清洁能源等工作,实施“一池三改”3000户,提升沼气利用率。

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省列一县、市列一线七片”新农村建设片带推进工程、渭河川道城乡一体化百里长廊示范工程、秦安全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试点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建设、生态环境治理、土地开发利用、渭河堤防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八大工程,努力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打好扶贫攻坚战,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实施好六盘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全面启动“百万贫困人口减贫计划”,坚持整流域推进、片带式开发的扶贫开发模式,实现20万人减贫目标,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

四、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贯彻扩大内需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和完善市场体系,扩大城乡消费需求。

推动旅游业提速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麦积山景区世行贷款基础设施建设、麦积山温泉度假酒店、地质博物馆、麦积浩域天城、水帘洞综合开发等旅游建设项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旅游合作,联手打造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组织好第三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天水活动,构筑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文化圈。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发展和规范乡村旅游,提升景区景点管理服务水平。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380万人次、76亿元,分别增长20%和2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城市消费,开拓农村市场,开展农家店全覆盖等活动,培育一批新的消费增长点,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培育科技服务、金融、担保、信息咨询等新型产业,健全现代产业服务体系。发展家政、养老、休闲娱乐等服务业,扶持发展休闲餐饮、放心早点和地方特色餐饮业,完善社区便民消费网络,提升生活服务业整体水平。建设天水会展中心,培育和发展区域会展经济。

完善商贸流通体系。以建设陇东南区域高端商贸城为目标,实施商贸流通“5强20户”工程,抓好天水商贸城和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动城市核心商业区聚集发展。逐步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加快甘肃东部甘谷物流园、秦安小商品城、武山洛门蔬菜批发市场等建设和改造,实施“万村千乡”、“新合作”连锁超市、集贸市场升级改造和农超对接等市场建设工程,搞活流通,扩大消费。

五、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

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区域性现代化大城市,强化生态文明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努力建设美丽天水。

高起点规划城市建设。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用全新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抓紧《天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及五县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尽快完成藉河南路、岷山厂和纪信祠等片区改造规划设计,开展秦州城区西扩、三阳川新区开发和二十铺片区建设、市区南北两山公共空间拓展等建设规划。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特色,加强对城市主色调、标志性建筑、市政设施、园林绿化等方面的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强化规划执法管理,促进城市建设有序开展。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市重点建设项目28个,完成投资34.3亿元,抓好成纪大道及藉河防洪综合治理、赤峪路市政工程及西延段扩建、建筑科技中心、麦积新城路网、城区九桥畅通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积极拓展城市空间,启动建设颖川河新城,开展秦州至三阳川新区隧道、秦麦高速公路城市干道改造工程和行政中心、会议中心、体育中心、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前期工作。做好土地熟化,强化土地储备,保障城市改造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深入推进“三城联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和巷道整治工程,抓好渭河南堤景观续建、王家磨滨河道路和山水新城道路景观建设、马跑泉公园扩建、赤峪路和颖川河西路绿化等项目,实施秦州城区北山灾害、麦积城区北山滑坡群综合治理和城区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50万平方米。加强城市供热、供气、给排水、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区市容市貌、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整治力度,统筹做好公共停车场、社区市场等便民设施的规划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增强市民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健全城市管理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品位。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完善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镇化进程,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坚持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相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科学合理构建城镇格局,以23个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镇为重点,扶持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小城镇,形成市区、县城、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高城镇人口比重,力争城镇化率提高2个百分点。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按照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实施蓝天、碧水、安全、宁静、生态五大工程,抓好天保二期、三北五期、退耕还林、国家生态公益林等工程,完成各类造林20万亩。实施《天水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天水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项目建设,推广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及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国家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装备制造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开展环保专项行动,治理重点污染源和重点流域,淘汰落后产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六、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把改革作为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改革精神和政策,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综合配套改革,发展林下经济。开展水利改革试点,推进水价改革,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调整优化企业股权结构,推进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改制遗留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任务,推进县级医院药品零差率销售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深化财税金融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财源建设和税收征管,合理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需要。深化财政管理体制、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非税收入收缴等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对金融工作的协调服务,继续办好金融活动周,密切银政银企关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优化信贷结构,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招行引资力度,开展债券融资,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积极培育星火、风动、锻压等企业上市融资。强化金融监管,打击非法集资,促进银行、保险、证券业持续健康发展。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争取国家和省上的优惠政策支持,落实甘陕两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专项协议,力争与经济区城市在交通对接、工业协作、旅游联合、商贸联动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交流合作,参与全国及区域合作组织活动,筹办好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4届伏羲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扩大利用外资渠道,提高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落实各项进出口扶持政策,加强天水优势机电、高新技术、特色农产品出口,申报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推进天水海关办事处和特殊监管区建设,力争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3亿美元。

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按照引大引强、强强联合、强弱互补、互利共赢的思路,围绕产业集群,依托园区平台,力求在引大引强、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增量提质上实现新突破。落实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拓宽招商渠道,形成全社会招商新氛围。狠抓签约项目跟踪落实和协调服务,提高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开工投产率。力争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达到175亿元,较上年增长25%。

七、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增强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科学合理地调整优化教育布局结构,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边远农村地区倾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贫困生助学金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等政策,抓好校车安全、平安校园等工作,发展学前教育,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做好天水大学、天水工学院和天水卫生高等专科学校前期筹备工作。加快天水体育中心和县区体育场馆建设,筹办好市第四届运动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积极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组织实施十大科技创新工程,推动创新型城市建设。争取国列、省列科技项目50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00项以上。加快国家先进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培育孵化高科技企业集群。深化院地院企科技合作,建立以关中地区为重点的科技项目合作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力争申请专利300件。推进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培育和壮大民营科技企业。抓好“人才特区”试点建设,做好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工作,加强创新创业领军型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转型跨越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加快特色文化大市建设。抢抓建设全国华夏文明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示范区有利机遇,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启动中华始祖文化园、大地湾史前遗址公园、麦积山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项目规划工作,实施清水轩辕文化产业园、甘谷大像山文化主题公园、武山宁远文化产业园、伏羲祭祀广场扩建等项目。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抓好天水大剧院、广电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项目的前期和实施工作,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抓好西关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抢救性保护修缮工程,实施好贾家公馆、玉泉观、后街清真寺以及城区古树名木保护项目,做好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报,推进麦积山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实施农村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等工程,推动广播影视业发展。做好地方特色剧目打磨提升,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牌知名度。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机制,抓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筹建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开工建设市一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和儿童病区项目,实施市妇幼保健院易地搬迁项目。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非公医院发展,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和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示范市”创建活动,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年度目标任务。

八、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办好改善民生实事。在承办好省政府为民实事的同时,办好我市12件改善民生实事。(1)开工建设农村公路415条1192.1公里。(2)解决3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3)实施80个整村推进项目、49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4)新增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增加蔬菜供应量12万吨。(5)新建和改造农村连锁超市220个,建设菜篮子便民店10个,在两区建成放心早餐点30个。(6)新建农村学校食堂5万平方米,改善2.5万名农村学生学校就餐条件。(7)增加幼儿园园位7000个。(8)完成农村电影放映3.26万场次,开展“千台大戏送农村”及各类公益性演出150场。(9)把23种农村重特大疾病纳入新农合保障范围,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例达到70%。(10)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15%。(11)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14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15万户,改造农村危旧房1.6万户,实施残疾人危房改造900户。(12)推行市民市内景区旅游年票制。

千方百计扩大社会就业。健全和完善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服务补贴等政策,扩大就业。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年内新增城镇就业4.8万人。巩固扩大劳务基地,强化技能培训和劳务服务,提升劳务品牌质量,扩大组织化劳务输出规模,完成劳务输转67万人次,创劳务收入71.5亿元。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完善配套制度、提高待遇水平、规范经办管理为重点,抓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做好村干部养老保险统筹工作,实施好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参加社会保险,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配套政策,提高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强化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应急储备网络,加强救灾救济、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和优抚安置工作,妥善安排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争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立项。实施天水麦积全国养老示范基地、市复退军人精神病康复医院和大型避难场所建设,建成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和3个县区社会福利中心、3个县区中心敬老院。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实施社会管理“66158”工作计划,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信访、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工作,坚持领导信访接待和包案制度,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深化“平安天水”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加强市场物价监测调控,开展酒类、成品油、农资等重点商品市场专项整治,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进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支持办好张家川回族自治县60周年县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宗教和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重视做好老龄工作。加强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建设和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巩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建设成果。继续做好统计调查、地方志、外事、侨务、地震、档案等工作。

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深入开展“效能风暴”行动,着力打造为民、务实、法治、清廉政府。

一、坚持以人为本,建设为民政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进思想感情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面对面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社情民意,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解决好饮水、行路、上学、就医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办好市委书记市长留言板、市长热线和政风行风热线,畅通群众办事的“绿色通道”,开展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努力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二、坚持勤政高效,建设务实政府。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改进会风,压缩会议数量和规模,注重会议实效,少开会、开短会,讲实话、讲短话、讲管用的话。改进文风,精简文件简报,提高公文质量,不讲空话、套话,力求文风清新、文字精练、意尽文止。规范公务活动,减少工作环节,基层调研时轻车简从,减少陪同,简化接待。坚持查实情、想实招、干实事,定了就办,说了就干,勇于担当,务求实效,努力营造踏实苦干、勤政务实的工作氛围。提高行政效能,完善政府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严格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政令畅通无阻、政务高效运行。 

三、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履行职责。建立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以及决策风险评估机制,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推动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强化执法责任,加强监督管理,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高度重视市人大代表建议和市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质量。坚持政府常务会和公务员学法制度,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政府工作人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做到严格、公正、文明、规范执法。

四、坚持从严治政,建设清廉政府。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对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和制约,加强对社保资金、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工程招投标、项目审批等重点领域的监察审计,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加强节约型机关建设,规范公务接待活动,从严控制行政费用和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上。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深入治理商业贿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严查违法违纪案件,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2013年政府工作的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圆满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