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保定“口味”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19 10:33

民国时期的保定“口味”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民国时期保定饮食业,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展迅速,拥有“十园”“十馆”“五楼”“五春”“五轩”以及白运章、马家老鸡铺、稻香村等诸多名满河北的名店,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到最高峰。

旧时保定南关大街集市街景

物产丰富

保定位于河北省中部,地处富饶的冀中平原,西依太行山脉,东揽白洋水淀,土地肥沃,水源充足,适合各种农作物及动植物生长,小麦、玉米、花生、苹果、鱼虾、鸭鹅等均拥有较高产量,是华北地区重要农副产品基地。望都辣椒、白洋淀鸭蛋、高碑店豆腐丝、涿州御米、顺平肠衣等,为饮食业在原材料的供应、菜肴的搭配等方面提供了便利。

《重修保定志》中有关保定物产的记载

交通便利

保定地处华北平原核心区域,西倚太行山脉,东扼冀中平原,北控三关,南通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自古就有“北京南大门”之誉。更由于元明清均建都于北京,而保定府为其南下之第一站,“自燕京而出者借经于北门,自诸路而入者率借经西门,而两门故有桥横于城壕之上,冠盖相望,商旅相摩,车辙马蹄日夜不绝”,遂成为北京之重要门户及文化辅城。

这里水陆运输发达,货物可经南关,顺府河入白洋淀,东到天津出海。便利的交通,对饮食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贸易往来具有重要意义,使全国各地的珍馐美味都可云集保定,如北京的果脯酥糖,天津的麻花糕点,唐山的京东板栗,东北的人参鹿茸,山西的陈醋汾酒,江南的闸蟹香肚,浙江的龙井火腿,广东的点心荔枝,广西的芋头香蕉等均有销售。而马家老鸡铺的卤煮鸡、槐茂号的酱菜面酱、高碑店的豆腐丝等风味特产,也伴随京汉铁路等交通网络驰名于全国。

《保定府志》记载了保定“形势”非同一般

商业繁盛

饮食业的发展与工商业的繁荣有极大的依存性。早在北宋时期,保定作为宋辽边境城市,榷场林立,繁华一时。清末民初以来,近代工商业经济更是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城商务繁盛,人烟稠密。城内繁盛区域,为西大街、东大街、北大街、南门外、税务角街。商店林立,鳞次栉比”。形成了以西大街、马号、城隍庙街、普育商场为中心的商业区,膳业、酒家、茶馆等相互交错绵延不绝,与督署大街、南关水陆码头、大西门、火车站等地,组成了繁华的商业网络。

旧时保定鸟瞰

人口聚集

饮食业服务对象是个人,人口总数、流动人口、婚嫁人口等对饮食业市场规模、潜力、购买力有重要影响。1928年整个保定地区人口高达400万人,居河北省第一。抗战之前的民国时期,作为直隶总督、河北省府的驻地,各地官员、外国使团往来于此;又为北洋直系军阀的大本营,更是军阀、商人云集;此外学校众多,学生成为数量可观的一个阶层。这些不同层次的人聚集城中,一方面带来了高层次高质量的客源,为饮食业的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1916年,保定街头等客的人力车夫及摊商小贩

名店林立

民国初期保定饮食业有饭店、饭庄、饭馆137个,经营面积20045平方米,可容纳顾客九千余人,拥有资金149124银元,从业人员达1537人,名店餐馆已是星罗棋布,如“十园”“十馆”“五楼”“五春”“五轩”,此外还有槐茂、山泉涌、白运章、马家老鸡铺、稻香村糕点等名吃名店,并涌现出宋登科、郑洛山、高洛槐、沈茂林、袁清汉、安永德等直隶赫赫有名的厨师。

保定白运章包子铺旧照

名吃众多

各具特色的饭店与名厨,自然离不开各自的招牌名菜名吃。其菜肴做工精湛,风味独特,并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创出新的菜肴,像抓炒鲤鱼、锅包肘子等共计600余种,对冀菜的成熟和北京宫廷菜的发展产生了明显影响。

特色小吃饮食制作之精良、口感之独特,在直隶(河北)首屈一指,独占鳌头,涌现出众多名吃,吸引客户趋之若鹜。如“驴肉火烧”“天义斋包子”“义春楼熟食”“白运章包子”“马家老鸡铺”等。

望湖春饭庄是由两家饭庄改建而成的保定市最大的国营饭庄。饭庄的前身是全盛馆和迎宾楼饭庄。始建于民国初年(1921年)

风云中衰落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后,与江浙相比,京津冀地区接受投资大为减少,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放缓。保定亦失去了畿辅重地的政治地位,其发展缓慢,与周围天津、石家庄、唐山等新兴城市相比,出现相对滞后现象,衰落已不可避免。之后的抗战八年间,整座城市经济长期低迷,社会生活混乱,饮食业亦大受影响。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日益腐败,横征暴敛,物价飞涨,保定经济深受此严重影响,深受其害的饮食业大多数店铺失去了昔日风采,无法维持生计,多数苟延残喘,勉强维持。

方志河北|

宣传河北省情

服务中心工作

服务领导决策

服务人民群众

微信号|

hbdfzxh@163.com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