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古城内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深受市民、游客喜爱。麻翛然摄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鸟瞰。麻翛然摄
来到河南省安阳市,就仿佛置身于一座巨大的博物馆,到处弥漫着文化的气息。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甲骨文和殷商文化标识,让人时刻感受到“文字之都”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殷墟所在地、世界记忆遗产甲骨文出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易》发源地,安阳市正以全新的形式传承发展殷墟甲骨文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建设相融合,在新时代用古老文字书写城市发展新篇章。
城市风景尽藏文化内涵
清晨,安阳市彰德游园里刻有“彰德古城”的古朴牌坊,迎着初升的旭日与文峰塔遥相凝望,似乎在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群老人站在游园里刻满“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的花岗岩石上,饶有兴致地谈笑,言语间漾满了对往昔的回忆。“自从老城里建起这个公园,我们在家门口就有了‘幸福的栖息地’。每天都有不少人至此晨练、写地书、吹拉弹唱,好生热闹!”安阳市民杨大爷乐呵呵地说。
实际上,几年前彰德游园所在地还是一片承载着烂尾工程的商业用地。将老城里寸土寸金的地段用来建绿地算不算“暴殄天物”?面对需要变更土地性质等复杂问题,安阳市委、市政府毫不迟疑,迅速下定决心: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牺牲群众的幸福为代价。于是,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园林等部门通力协作,一座蕴含了安阳古城历史文化的公园便应运而生。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是近几年居民生活的最大变化。而且咱们安阳的绿地公园有特点、有文化、有内涵,很值得经常逛逛!”市民乔先生脸上满是自豪。
近年来,安阳市通过规划建绿、见缝插绿、拆违(围)还绿,深挖“可绿资源”,新建或完善22个公园、66个游园、135个口袋公园,让城市绿地更亲民更有温度。在规划城市游园建设的同时,积极探索实施“公园+文化”工程以提升城市品位,将城市绿地和城市历史文化巧妙融合。
规划是一个城市未来发展的蓝图。据了解,下一步安阳市还将把红旗渠精神、殷商文化、扁担精神、甲骨文化等具有安阳特色的精神文化融入口袋公园建设。
“已编制完成的《安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实施文化彰显战略,强化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持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彰显古都安阳文化魅力。”安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魏冬介绍,安阳将传承古都历史文脉,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以殷墟、大运河为依托,构筑“三核、三廊、九片、多点”的市域历史文化传承格局,构建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格局,重点强化对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及历史地段、文物古迹多个层次的保护和传承;加强对传统格局、空间尺度、历史风貌和太行山水等自然环境的保护,强化“殷商文化地标、太行洹水共生”的城乡山水文化风貌特色。
打造特色文化新地标
2024年的安阳初雪飘落在洹河两岸,有着青铜底色的殷墟博物馆矗立在皑皑玉尘中,苍茫间,尽显恢宏气势与厚重历史。
“即将建成开放的殷墟博物馆和正在推进的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将更高质量展示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满足广大游客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利英说,“殷墟甲骨文是我们这个伟大国度、伟大文明的鲜明标志之一。我们正努力围绕殷墟甲骨文,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和弘扬新场景。”
地标和城市相偎相依、共生共荣。安阳东站使用甲骨文和简化字双标展示;极具殷商特色的安阳市文体中心建成投用;市区主要公交站点采用甲骨文、殷墟元素建设公交港湾;全市建成甲骨文书屋105座,分别建成省级和市级甲骨文特色学校27所、39所;洹河殷墟段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洹河夜游”投产运营;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启动……一个个文化新地标正帮助安阳形成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新格局。
华灯初上,青砖灰瓦的仓巷街闪烁着迷人的光彩。沿着青石板路从东走到西,各种特色民俗、文艺表演吸引游客竞相光顾。近年来,安阳市将甲骨文、古城风情、汉字发展史等特色文化与动漫展、灯光秀等现代潮流相融合,使安阳古城焕发新生机。
“其实几年前,安阳古城还是一片破败景象,甚至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但通过一系列的改造,后仓坑、西营坑以及护城河的水清了、景美了。以前人们掩鼻而过的臭水坑,现在成了深受大家最爱的娱乐休闲场所。”在老城区居住了30余年的郭先生兴奋地说。
作为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市在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整治复兴中,以老城居民民生问题为重点,针对老城水电管道老化以及卫生间、天然气、供暖设施等公共配套设施匮乏等情况,着力改善基础设施;重修古城内34条道路,同步完成水、电、气、暖改造和建设,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对历史文化街区和重要节点,采取尊重遗迹、加固改造、修旧如旧的整治措施,修复老旧建筑院落345处,面积达5.9万平方米。
“我们将持续在充分发掘古城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的基础上,依据规划科学指导古城保护与发展,力求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路。”安阳市古城保护整治复兴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李建伟说。
文化印记为城市管理添彩
三千年前,殷商大地上富有创造力的劳动人民用看似不起眼的陶三通,构建起殷都庞大的地下水网系统。从此商人定居于殷200余年未再迁徙,迎来中原文明第一个巅峰。
三千年后,安阳仍用“智慧”管理着这座城市的地下管网。
“城市中不起眼的窨井盖,是我们安阳的一张名片——龙纹饕餮图案的井盖体现着殷商文化特色;人们‘扫一扫’一旁的二维码,就可获取产权单位等基础信息……”市民周女士介绍道。
安阳市在窨井盖整治管理中,确立了“传承安阳历史、体现文化元素”的设计思路,市区和各县(市)区窨井盖采用体现殷商特色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岳飞精忠报国精神,颛顼、帝喾二帝陵景区以及道口烧鸡美食等的图案,充分彰显地域文化特色。
安阳市城市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宋有生介绍:“我们将窨井盖管理纳入智慧城市建设,安装窨井盖智能传感器3000余个,实现与智慧城市服务平台对接,大幅提升窨井盖管理水平。对全市普查的63.9万多个窨井盖全部录入部件信息数据库,实现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一体化,推动城市感知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公共服务便捷化。”
严格杜绝破坏风貌肌理式改造;通过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推动安阳古城保护整治复兴;恢复古城部分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及街巷风貌;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安阳老字号……在对古城的管理运营中,安阳同样凸显了鲜明的文化色彩。
“安阳古城要想完成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蝶变,离不开人、离不开文化内核。为此,我们以古城为核心,汇集了一批特色老字号、非遗品牌,形成聚集效应,将四股弦、桂花三不沾、水治酥烧饼制作技艺、传统手工古琴制作、鼓楼庙会、城隍出巡、杨氏泥塑等非遗文化纳入古城保护与活化利用清单,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发挥传统文化对古城保护整治复兴的积极作用;形成以文化带动人气的局面,以流量带动非遗老字号良性发展。”李建伟说。
值得一提的是,安阳市还通过引进新业态、引导民间文化团体发挥作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以及引导原住民业态调整等措施,实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促进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
三千年钟灵毓秀,洹河岸人杰地灵。当前,安阳市正积极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倾力展现文化魅力,奋力开创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新局面。
■中国城市报记者叶中华 通讯员黄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