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答卷|太湖之滨,鱼米之乡如何绘就“诗和远方”~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04 01:58

春气萌动,万物生发,又是一年春来到。一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牢记总书记嘱托,一年来,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敢拼敢干、辛勤耕耘,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向深向细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农居建设……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新图景,正在太湖之滨徐徐展开。

01

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高标准农田是粮食安全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守耕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去年,我市满格推进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力争早日实现“将符合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

站在锡山区羊尖镇严家桥村的麦田旁,一眼看过去满目青翠。

“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镇、村以项目化形式对‘田、土、水、路、电、技、管’进行系统改造,使这块以前高低不平、影响农机作业效能的粮田全面焕新。”锡山区耕地质量服务站负责人赵龙说。

在这里的数字农业大数据平台监控室看到,2898亩粮田路成网、田成方,沟渠拓宽、连通且配备了智能灌溉系统。

这里不仅“旱能灌、涝能排”,农机作业效率也较之前提高30%以上,成为妥妥的高产稳产“吨粮田”。   

集中连片建设,使高标准农田增强了生态底色。

在江阴徐霞客镇方园村新建的1500亩高标准农田区域,原先中间零散分布的农庄、林地、猪舍、河塘等低效用地全部退出,相当于新增粮食种植面积165亩。

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地还配套建设了种有美人蕉等净水植物的生态沟渠、调蓄净化塘等农田生态系统,对农田退水进行拦截净化。

“这样,农业生产布局优化且实现可持续发展。”村书记王健说,改变之前由数十户小农户分散种植的格局,由2家农企开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有效整合了种源、种植、收购、中转、加工等生产要素,粮食生产效能进一步提升。”据测算,水稻亩均产量能比周边散户高100多斤。去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增加了12万亩,超额完成4年建40万亩的年度目标任务。

02

强化科技支撑和农业园建设,激发现代农业新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无锡在乡村产业振兴的路上步履铿锵。

新年伊始,宜兴新庄街道农业农村局局长钱东明就忙着和南京农业大学对接,帮助渎韵农业产业园加快推进百合育种事宜。

“农业园将和政府共同发力,加快推动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入。”钱东明说。

渎韵农业产业园成立之初就按工业化理念运营。“在投入产出和生态效益考核要求下,园区重点发展当前中药生产行业急需,本地有种植历史而后因种源问题几近消亡的药用百合。”钱东明说。

政府和园区双向发力,使项目加快落地:仅用1个多月,就流转了近千亩土地用于药用百合生产,之后配套建设了研发中心、育种温控实验棚、农产品展示中心和综合服务中心等,使产业发展动能更强。据测算,项目运营成熟后亩均收益可达4万多元。

近年来,随着五园五区六带空间规划、现代农业专项规划落地,农业用地方向更明确。而区级、镇级和村级现代农业园分级建设,则可以推动镇、村加强资源集聚、加大农业投入。

去年底,我市三级现代农业园分别达5家、17家和54家。园区发展活力初步显现,首批8家农业产业园2023年产值较上年约增18%。

“科技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也加速了企业化、规模化经营。”负责高塍镇梅家渎村青虾产业园经营的宜兴城建文旅集团副总朱九红说。

园区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姻”,开展青虾育苗、养殖、饲料开发和交易全产业链经营,原先零散养殖的农民就此成为园区产业工人。预计园区正式运营后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以上。

去年,我市稳步迈出“以科技为利器,加快农业强市”步伐,与国内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了“太湖三白”“河荡三青”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创新中心等平台,率先落地全国首个“部—省—市—县”四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互联互通试点,激发产业新动能。

03

深化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彰显发展新活力

农村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农民群众生活的品质、关系农业强市建设的成色。去年,按照总书记“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要求,我市加快改善乡村面貌、优化乡村治理。

走在惠山区钱桥街道洋溪社区,只见道路上、菜田里干净整洁,树荫下有一两处种满花草的小花坛,衬着一旁粉墙黛瓦的农民住房,很是安静祥和。

“原先农民住房旁不时出现乱堆放的枯枝堆,蔬菜田里冬季防寒用薄膜东一处西一处,一派杂乱景象,经过去年半年多‘三清三治’农村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后,村庄变美变干净了。”村民薛松说。

“之前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重解决面上干净问题,‘三清三治’则从根子上查问题,提升长效管护效能。”社区工作人员小陆说。去年7月起,“三清三治”对6961个自然村进行全面调查,按垃圾堆放等不同程度划分成Ⅰ类村、Ⅱ类村和Ⅲ类村进行分类施治,推动乡村进一步强化清理各类垃圾、违建乱放、家河家塘等。

今年初的一项评价结果表明,4000多个Ⅲ类村已转化为Ⅱ类村或I类村,有力推动乡村从“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

在惠山区万马村,新建农房错落有致,与村里保留的树木、花草地相映成趣,原先老旧的水塘新建了岸坡,增设了休息平台、步行长廊、健身活动区等,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爱去的休闲地。

“老村庄经过整体规划打造后,植入了宜居宜养宜游宜学元素,更美更靓。”村民老胡说。去年,这样的“美丽农居”建设在165个规划发展村庄启动,全市有11252户农村住房得以改善,再加上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增至85.3,乡镇(街道)“15分钟医保服务圈”实现全覆盖,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档升级,彰显发展新活力。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