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繁峙县域经济“进化论”:打造文旅融合新样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15 18:41

憨山文化旅游景区(央广网 发 王晋文 摄)

  央广网忻州6月21日消息(记者王晋文 霍斌)“文殊声色里,何处问仙灵。风涌滹沱壮,云含太戏青。”百年前,清代大名士屈大均游历五台山夜宿繁峙客舍时,曾作诗描述山西繁峙的美景。

  泱泱宇内,历久弥新。站在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历史起点之上,有着 “晋北资源重镇”荣光的繁峙正迎来“凤凰涅??”,以全域旅游为规划蓝本,以文旅融合为引擎,诠释新旧动能转换与双循环时代大趋势下新一轮的县域发展进化论。

  “摆脱煤炭依赖,走好转型发展之路。”这是中央为山西转型发展指出的方向,而山西再一次选择了依靠资源,但这次选的是丰富厚重的文旅资源,“像挖矿藏一样挖文化。”从传统资源依赖型地域的桎梏中破茧而出,对繁峙这个典型的资源型县域而言,是探索转型,更是涅??重生。

  骄傲与觉醒:一个旅游后进县的“上进心”

  繁峙因矿产而傲,也因过度依赖矿产而困。据繁峙县人民政府官网显示,当地已探明储量的地下矿产有铁、钼、金、银、铜、铅、锌、云母、蓝晶石等27种。其中,钼矿储量17.1万吨,居全省第一。长期以来,繁峙经济一度倚重第二产业,但这样的产业结构并不可持续,且越来越不适合当下的发展要求。

  降低第二产业依赖,调整当地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繁峙“破题”关键之所在。

  事实上,春秋建城,拥有两千年发展史的繁峙县文化和旅游资源繁盛。然而,这两件“宝藏”被当地习以为常,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挖掘。

  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五台山的北大门,繁峙境内寺庙星罗棋布,保存至今的还有56座,仅唐以前的就有32座;繁峙被群山包围,作为滹沱河的发源地,还形成了滹沱河源头自然生态文化,怪石嶙峋的崇山峻岭,蜿蜒深邃的峡谷深涧,自然风光无限。目前,繁峙有岩山寺、公主寺、三圣寺、秘密寺、正觉寺、平型关战役遗址、狮子窝琉璃塔、竹帛口长城—韩庄段等8处“国字号”文保单位,不可移动文物433处,还有茨沟营、灵岩山、天井大峡谷、大东沟、太平沟瀑布等景点。

  繁峙地处边陲关隘,古代为塞北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处,历朝历代涌现出无数戍边名将、仁人志士;抗日战争时期,繁峙属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青年男女积极参军参战,黎民百姓踊跃支前。解放战争中,大批人员南下北上,不畏艰辛,前仆后继,流血牺牲,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游客参观伯强毛主席路居纪念馆(央广网 发 王晋文 摄)

  在当地,仅一匹“晋绣”,就在黄河流域流传了1700多年。繁峙“晋绣坊”的手工艺品曾获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米兰创新金奖,被当作“国礼”赠送给来晋访问的外宾。

  可谓遍地是风光,随处是风景。然而,酒香还怕巷子深,养在闺中人不识。如何打出名气,整合资源,打造特色,吸引游客?这一问题也一度困扰着繁峙。

  2017年以来,山西省提出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一系列决策部署,“点醒”了繁峙文旅产业。山西省委书记林武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加快推动全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2020年9月,忻州市委书记郑连生在该市文旅产业规划座谈会上指出,要以全域旅游的创建,带动全市文旅产业的发展。

  文旅融合与全域旅游成为双“引擎”,繁峙县的“文旅”新路正沿着山西省、忻州市的愿景构想,徐徐铺展开来。

  “将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让当地的诗和远方融合发展,让来繁峙的游客在这里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守得住日月。”如今,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当前繁峙全县旅游发展的首要任务。

  2020年6月6日,《繁峙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评审会在忻州召开,最终该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在建设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繁峙县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也展现着其渴望重生的勃勃雄心。

  定位与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繁峙”答卷

  一个县域的发展,不仅来源于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来源于其“思想”和行动是否能够破冰突围。

  “我们繁峙处于两山夹一川的地带,南面是佛教圣地五台山,北面是北岳恒山,西面是雁门关,东面紧邻太行山。” 繁峙县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晋平打开地图介绍道,“看似我们旅游资源很丰富,但是这些(前述知名景点)都不属于我们。以前总用‘是我非我,我难找我’这句话来形容繁峙的旅游地位。”

  忻州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宣传部部长郭奔胜于2020年12月29日在忻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调研时指出,做好文旅工作要看势、谋新、铸魂、强产、互动,推动全市文旅工作强起来。当今世界融合、交流在文旅领域表现尤其突出,国家大力发展文旅产业,群众活动半径不断扩大,要把握这一趋势,抓住这一机遇,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抓手,做好全市文旅工作。

  “似我与非我,皆天赐毗邻于我,当为我所用。”繁峙县正处于长城板块与太行板块的重叠区域,依托丰富的文旅资源、宜人气候等优势,繁峙提出“平型关上繁峙人文、五台山下繁峙生活”的旅游形象定位。

  随着思路的转变,劣势也成了优势。五台山不归繁峙,但它提供的游客流量却可以实现共享。高晋平告诉央广网记者,“五台山火车站并不在五台山,而是在砂河镇,乘坐火车的游客都在这里下车,砂河镇自古以来就是五台山的北大门和物资集散中心。”而砂河镇隶属繁峙。

  此外,五台山景区在开展治理工作,山上服务行业开始向山下转移,这对繁峙来说无疑是个机会。砂河镇这个距离县城30公里的小镇便成了繁峙文旅产业发展的突破点。

  此外,推进平型关、伯强村两个红色基地建设,打造红色文旅项目,打响繁峙县红色旅游品牌也成为繁峙近年来的工作重点。结合两地特色资源,“长城文化+红色旅游”“体育运动+红色旅游”的特色旅游项目正在兴起,在运动中增长见识,在旅游中提升素养,为游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感受。此外,该县还先后组织编排大型组歌《平型关大捷》,编制繁峙县中小学生革命传统教育教材《光荣土地》,歌颂革命先烈英勇事迹,传承红色基因。

  高晋平说,“繁峙旅游资源从类型划分主要有五大类,台顶风光、红色资源、佛教文化、绿色生态以及特色商品。如何开发这五种旅游资源,我们一直在探索。”

  繁峙县长赵斌说,“旅游产品有文化内涵,才能让游客觉得有味道、有看头。我们将时尚元素融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中,让具有浓郁繁峙特色的民间文化遗产焕发新生机、彰显新价值。我们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打造品滹源味道、住清凉小院、登环山步道、游五峰圣境、购金石晋绣、赏民俗音画”的全域旅游服务体系,努力让游客留下来。”

  对于繁峙旅游规划发展,繁峙县委书记崔峥岭称,“我们要高标准规划全域旅游,突出山好、水好、生态好、人文好,打造养生、养性、养心、养肺、悠然自在的全域旅游发展业态。”

  愿景与蝶变:文旅融合“赋能”乡民共兴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耕细作的“工笔画”,繁峙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在徐徐展开。一批文旅产业的发掘、建设过程中,也带火一部分乡村,协同带动、完善了当地公共服务、餐饮等第三产业,也带富一拨人,乡村秩序、乡村文明重新得以回归。

  距离五台山北台直线距离仅6公里的东山乡伯强村,仅仅有几十户人家。1948年那封著名的《再克洛阳后给洛阳前线指挥部的电报》就是在这里发出。2012年,伯强村开始进行红色景区开发。2019年6月伯强村被评为山西省首批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这里不仅只有一个老一辈革命家路居纪念馆,这里自然环境非常优越,你看远处那个是钼矿已经关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旅游必须有个好环境。”伯强村第一书记吴亚非指着后山的位置对记者说,“下一步我们计划以红色旅游为特色,发展我们的红色教育游、农家体验游、徒步健身游等等。”

 

  憨山文化旅游景区花冠(央广网 发 霍斌 摄)

  通过一条彩色马赛克铺成的大道,来到一个由金属制成的巨大花冠造型景观下。花冠整体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精美绝伦的雕塑和绚丽多彩的玻璃让人产生了置身于欧洲巴洛克建筑之中的错觉。这是繁峙县近年来按照国家4A景区标准建设的憨山文化旅游景区。繁峙县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晋平告诉记者,“这个景区占地2100多亩,投资十多个亿。原来是砂河镇的北山荒地,以后这里将会是一个旅游集散中心和度假区。”

  “我是2018年返乡做自媒体,2020年开始做繁峙古建、古村落、风土人情这方面的内容。”今年29岁樊玑箴,在互联网上拥有百万粉丝。他的网名是“山西凡凡”,在网络上用镜头带着大家游览繁峙。樊玑箴越来越感觉到,家乡的风景常看常新,回味无穷。目前,他最大的愿望是,家乡被更广泛地发现,被更多的人喜欢。

  这样靠文旅产业吃饭的繁峙人越来越多,这是近年来山西友谊国旅繁峙分公司总经理屈建平最大的感受。“以前我们这里配套非常不全,游客来了没有吃的没有住的,现在我们酒店这一块,高、中、经济型的都有。下一步我们就专门做砂河旅游接待,客流量非常大。”

  近年来,繁峙县不断在全域旅游建设方面突破创新,将“沉寂”的文旅资源激活、对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融合创新、拥抱新技术、吸引资本……“虽然我们起步晚,但是只要坚持搞下去,繁峙文旅会有大发展的。”繁峙县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高晋平如是说,繁峙“坚持”的成果已经逐渐被外界看到。

  随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推进落实,全新的发展定位被确立,屹立于山西文脉之上的繁峙,一个对话古今的文旅窗口正在形成。这是一个资源型县域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新旧动能转换大背景下的时代先声,更是繁峙面对中国经济发展新视野之下的全新姿态。

  以新理念擘画发展新愿景,繁峙的未来,令人期待。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