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印发了《“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暨新时代江西法院人民法庭建设案例选编(五)》。
其中,《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明月山人民法庭:打造“乡音调解室” 化解“新居民烦心事”》入选“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 做实指导调解法定职能”典型案例。
宜春市袁州区人民法院明月山人民法庭
打造“乡音调解室” 化解“新居民烦心事”
明月山法庭坐落于国家5A级景区,因当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富硒康养资源,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定居疗养,成为新居民,新居民比例占当地常住人口的30%以上,新居民与本地居民、新居民与新居民之间的矛盾纠纷处理日益成为法庭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此类纠纷多发态势,克服与新居民见面难、沟通难、解纷难等问题,明月山法庭坚持强基导向,紧扣市域社会治理需求,在筑牢调解阵地、健全调解机制、源头解纷等方面狠下功夫,着力打造“乡音调解室”金字招牌,探索化解“新居民烦心事”新路径。
一、探索“示范+拓展”模式,打造标准化调解阵地
2022年,明月山法庭探索创建了“乡音调解”解纷模式,组建由不同地域居民组成的“乡音调解员”队伍,有效推动辖区新居民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一是建立“乡音调解员”选任机制。法庭以新居民是否精通常住地语言、了解当地历史、熟悉本土风俗习惯,具备一定文化素养等四个方面作为“乡音调解员”选任标准,对符合标准的人员,需先经辖区司法所提名,再由法庭研究决定是否吸纳为“乡音调解员”。目前,通过选任机制已吸纳“乡音调解员”109名,来源覆盖全国各地。二是成立驻庭调解室。法庭在诉讼服务中心挂牌设立“乡音调解室”,提供专门办公场所以及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驻庭调解、诉调对接、来访接待等制度在醒目处上墙公示,充分彰显“乡音调解室”驻庭调解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推动“乡音调解室”发挥最大示范效应。三是拓展调解员队伍。与区律协、区物业协会、区消协、区住建局、当地乡镇部门、村委会等单位共建共治共享,吸纳特邀调解组织3家,各类调解员29名,形成了以人民法庭为主导,“乡音调解室”为龙头,人民调解、行业调解等非诉调解为主体的多元解纷工作格局。
二、建立“分类+协同”机制,实现诉调无缝衔接
法庭依据新居民矛盾纠纷不同情形启动“乡音调解”,探索建立有针对性的团队协作模式。一是乡音调解员常驻。“乡音调解室”派驻1-2名人民调解员轮流常驻,负责调解案件及接受群众咨询,在涉及新居民有关纠纷时,邀请相应地域的“乡音调解员”参与纠纷化解,让当事人消除地域保护顾虑。二是强化诉调对接。建立“乡音调解员+1名法官+1名书记员”的调解团队,实现工作有机衔接,法官直接参与或者指导疑难复杂纠纷化解,力促在案件化解上有真招、出实效。加强对调解结果、协议确认、调解未成功案件审理等各环节的跟踪监管,最大限度实现经“乡音调解”的案件诉前成功化解、诉中调解结案,力促矛盾化解、案结事了。2022年以来,法庭共司法确认涉新居民纠纷103件。三是确保全流程参与。在诉讼前、中、后三个阶段,按照案件区域、性质等特点邀请特定乡音调解员,通过联合分析研判,制定多元解纷方案,并根据案情需要将基层网格员、村“两委”干部等调解力量融入“乡音调解”机制中,实现矛盾纠纷诉前快速调、诉中精准治、诉后实质解。近两年来,法庭运用“乡音调解”解纷模式协助审判或调处案件500余件,调解成功率保持在78.7%,成功化解2件市级信访积案,从未发生过矛盾激化现象,推动矛盾纠纷妥善化解。
三、注重“多元+无讼”融合,打造诉源治理新格局
打造“乡音调解”不仅是为了引入更多的社会解纷力量,更关键、更主要的是借助“乡音调解”提升群众对法院多元解纷工作的信任度、参与度、接受度。一是依托“解纷码+智袁解纷小助手+网格法庭”解纷平台,将“乡音调解工作法”从线下拓展到线上,建立“线上+线下”“法庭+网格”解纷新模式,实现矛盾纠纷“随时调、现场调、就近调”,促进纠纷化解进入“多车道”“快车道”。二是加强双向调解技能培育力度。通过“1名员额法官+X个微信群+N个调解委员会+Y个典型案例”等形式,实现“以点带面”提供法律指导、法律培训。2022年以来累计开展培训300余人次,靠前指导调解成功237件,发送典型案例5个,有效提升调解员的调解水平。同时,在指导乡音调解员、特邀调解员调解过程中积极主动向他们学习了解各地风俗习惯。三是在新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小区开展“无讼”创建活动。主动下沉诉讼服务资源,以新居民实际解纷需要,采取“固定+灵活”“线上+线下”的模式安排法官开展指导调解、巡回审判、法律咨询等司法服务,让新居民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2023年共派法官参与、指导调解新居民家事、相邻关系、租赁等纠纷98次,调解成功率100%,开展普法宣传5次,为新居民提供法律咨询40余次,新居民涉诉案件同比下降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