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继续涌入宝鸡。
我们跟踪旧文发现,该项目自2022年9月签约后,2023年1月已实现首车下线。
这是继比亚迪、吉利、陕西通家后又一整车制造车企落户宝鸡,尤其是罕见地“进入县域布局”,从整体局面上说,金融棒棒糖认为“探讨陕西新能源汽车第二城”的话题已经具备条件。
01
15亿:干100万台!
当所有焦点和流量都聚集在特斯拉、蔚小理的时候,几乎少有媒体关注过冷门但不小众的微车领域,淮海汽车就是这一领域被忽略的龙头企业。
淮海控股集团创建于1996年,经历40余年的发展,主营业务覆盖了小型车辆、电动汽车、核心配件、海外业务和现代金融五大产业板块,集团拥有宗申、淮海和弘安三大品牌,目前年产销可达200万辆。作为发端于江苏徐州的微型车企,淮海集团在国内布局了徐州、宝鸡、无锡、重庆、天津五大生产基地,在海外已筹备搭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智利、印尼等海外生产基地。
事实上,淮海电三轮在海内外均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
其一是国内市场:如电三轮是快递公司作为实现短途配送物流的主要载具,在物流配送行业的需求日益剧增,再如超5亿常住人口的农村对电动三轮车需求更大,淮海已下沉至全国56个市、县。
其二是海外市场:2022年,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规模达47.63亿元,预计至2028年全球电动三轮车市场总规模将会达到63.39亿元。如印度政府力挺电三轮产业发展,澳大利亚邮政部门推出电三轮车队。2022年底,淮海车辆进军国际市场,锂电客车HIGO成功打入南美洲秘鲁市场。
值得关注的是,淮海正在“发力”新能源微车,或将对标宏光MINI、宝骏KiWi EV。据悉,淮海已推出多款“买菜车”,其中包括淮海诺亚EL系列的EL2和EL3等车型,售价均在1万左右,续航达百公里,在性能和续航进行了升级迭代。
回到此次布局的宝鸡生产基地,该项目位于宝鸡眉县首善汽车配件制造产业园,占地300亩,总投资15亿元,计划生产100万台钠电新能源,这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全产业链钠电新能源微车生产基地,年产值可达40亿元。对该产业园而言,引进淮海整车制造可以带动园区内大量零部件制造商实现上下游联动,更有利于聚集发展。
为什么是钠电新能源?
有专业分析显示,在-20℃容量保持率、工作温区、耐过放电、快充性能等方面,钠离子电池要更优于锂离子电池。长远来看,钠电池车辆或成为10万元以下微型新能源汽车的首选,目前奇瑞、江铃部分车型已搭载钠电池,正在初步形成产业化。
02
进击来者:还有谁?
宝鸡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悄悄“突围”。
目前,宝鸡“汽车城”已初具规模,集聚了陕汽、吉利、银河消防等12家整车企业,法士特、汉德车桥、北方动力、金鼎铸造、宏立至信等3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宝鸡高新区和蔡家坡经开区。2021年,宝鸡全年实现整车产量15.7万辆,实现总产值620亿元。
近年来,宝鸡汽车产业链不断延长拓宽,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宝鸡四大工业支柱产业之一,尤其在新能源方面形成了以中轻型载货车、中高档SUV、专用车为、微车为主的新能源车型。然而,“进击者”还在加速涌入。
如:杨澜夫妇收购陕西通家;
我们曾刊文记录了该事件,2022年11月,集兆嘉GCN收购ST新海(002089)及海竞集团持有的陕西通家的股份,而后通过换股方式入股将直接持有陕西通家60%以上的股份。
成立于2009年的陕西通家主攻微车,经多次易主,最后由500亿“独角兽”GCN吞下,此后将聚焦新能源重卡、工程机械、公共交通车辆等新能源商用车及装备领域。
如:吉利银河L7首台量产车下线;
2013年,吉利汽车宝鸡智能工厂正式落地宝鸡,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具备双班年产20万台整车的生产规模,自2016年投入量产以来,吉利汽车宝鸡工厂已累计向用户交付车辆 84万辆。吉利汽车宝鸡制造基地以“博越L”产品为开端,2022年4月,全球第一辆吉利银河L7在吉利宝鸡工厂正式下线,据悉,宝鸡或将争取再布局1-2款新车型,破解产品单一问题。
如:比亚迪50亿入驻宝鸡扶风;
年初,比亚迪投资50亿,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落地宝鸡,该基地投产了10条生产线,主要是给比亚迪海鸥整车提供线束,预计8月份产能可达3万套。据悉,9月底,线束车间14条生产线将全部建成投产。
值得一提的是,宝鸡“巨头效应”也在日益显现,正如,吉利宝鸡智能工厂自落地后,已经吸引了40多家汽车核心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工厂年产值累计突破700亿元,带动创造了近千亿的产业效应。
03
掎角之势:宝鸡或胜出?
大视角下,陕西汽车产业链已形成新格局。
如下图,全省汽车产业链布局已覆盖西安市、宝鸡市、咸阳市、安康市、渭南市、铜川市及商洛市。其中,西安以绝对优势聚集了40余家相关车企,宝鸡仅次其后。2022年,西安市生产汽车125.6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1.52万辆,同比增长277.7%,占全国总产量的14%;2022年,仅宝鸡吉利产销汽车30万辆,创造产值300亿元。
事实上,宝鸡天生自带“汽车基因”。
在中国汽车工业史上,有不少的“第一”和“之最”都与宝鸡有关。我国第一辆重型越野、干粉消防车均“诞生”于宝鸡;亚洲最大的商用车桥制造基地、全球最大的商用车变速器生产基地,均坐落在宝鸡。
其中,蔡家坡作为宝鸡的明星重镇,见证了宝鸡汽车工业史。从1958年“宝鸡车辆厂”的设立,到奠基于1968年“陕西汽车制造总厂”,再到实现跨越发展于2016年“宝鸡吉利汽车公司”的建成量产,宝鸡汽车工业的发展在起伏中已小有规模。
从政策方面看,近年来,宝鸡市委、市政府用“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发展汽车产业,如每新增产能10万辆,奖励1.2亿元;如新上关键零部件项目,投资额5亿元以上,按投资额的2%予以奖励,最高不超过5000万元。
而从“新能源汽车”角度看,宝鸡也确实具备继续冲击“陕西第二城”的条件。
首先是是“大汽车效应”已经充分显现。2021年宝鸡汽车产业实现产值约620亿元,其中乘用车约270亿元、商用车约350亿元,占全省的29%。整车产量达到17.5万辆,其中乘用车12万辆,商用车5.49万辆,占全省的22%。
其次则是“完整产业链”正在向新能源转移。截至2021年,宝鸡共除3家整车企业、10家专用车企业之外,配套企业已多达326家。基于所有玩家都在探索新能源,这种配套能力自然也会在新能源领域产生辐射。
在工业再造的意图中,宝鸡的“汽车野心”其实已经明确。
其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整车企业达到5家,专用车企稳定在10家以上,配套企业500家以上(其中规上企业200户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户以上),汽车产量突破50万辆,总产值达1000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