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来,我国区域极端旱涝时空分布有何规律?这套地图集揭示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7 05:54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刘克洪

4月22日是每年的“世界地球日”,这是一个专门为世界环境保护而设立的节日,旨在提高民众对于现有环境问题的认识。近日,在第55个“世界地球日”即将来临之际,中国地图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复旦大学在北京举办“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主题活动暨《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新书发布会。


活动发布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千年区域极端旱涝地图集》。该地图集由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制,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华地图学社出版发行,是我国首部以极端旱涝气候为主题的全国性历史地图集,是继《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后历史自然地理学界的又一力作。

据介绍,该地图集以公元1000年至2020年为时间尺度,从卷帙浩繁的历史文献中系统梳理出中国主要气候区划1000年以来发生概率为10%(即“十年一遇”)的极端旱涝历史数据。地图集在已有历史数据基础上新增了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1000—1469年间11312个有效旱涝分级数据和1470—1949年间的5459个有效旱涝数据,提供了一套崭新且系统的中国旱涝时空分布历史数据。

该地图集利用地图特有的时空演变和动态感知功能,按照历史文献资料“记异略常”的特点,把460多个极端年份、124个观测站点和研究区域、12万余条分级数据可视化表达在433幅地图上,对不同区域、不同级别的旱涝事件分层设色并配有文字说明,简要介绍该年份不同区域的降水情况、灾害情形、社会影响及当年全国的降水分布格局,对推进中国区域极端旱涝时空演变规律的研究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中,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气候中心、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气候变化相关研究领域的多名院士和著名专家学者出席,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视角出发,就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因素、人地关系及其在中华文明塑造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