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来过的这个社区,6年里发生了什么?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01:22

“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为民的事没有小事,要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道青和居社区考察,对青和居社区治理经验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引领作用,把社区建设好,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目标实现好。

6年过去了,这些目标实现得怎样?青和居经验推广效果如何?4月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赴青山区蹲点调研,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共享客厅”阵地建在楼栋里

“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锦绣江南鱼米乡……”

4月19日,阳光和煦,悠扬的京剧唱腔从青和居1栋门口传来,居民范正金打着节拍,与刘春宏一唱一和,自得其乐。

这幢名为“和谐”的楼栋,一楼被开辟为“共享客厅”,居民下楼可议事,出门可参加活动。

青和居19个楼栋,栋栋有“名字”,和谐、和安、和善、和嘉、和康……邻里互助、友善和睦,楼如其名。

作为棚改回迁社区,青和居老年人、残疾人、低保户“三多”。如何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办好群众大大小小的事?

武汉市青山区持续织密党的基层组织,将党的阵地从社区、网格进一步延伸到楼栋,优化基层治理“微单元”,成为新时代“支部建在连上”的社区探索。

01

一楼建客厅

“和”美家园下楼即达

32平方米,住着一对夫妻;59平方米,住着一家三口。

这是青和居5000多户居民普遍的居住条件。社区老人占30%,因行动不便,每天要么关在家里,要么搬个板凳坐在院子里。

“屋里空间小,蛮闭人!”“社区建得像花园,可一刮风下雨,出门就不方便。”“要是下楼就能活动,时间也好打发。”闲聊中,有居民反映。

看着老人的背影,青和居社区党委书记桂小妹思忖着,最美不过夕阳红,花园社区,怎样才能再多点家园氛围?

楼栋是小区的最小单元,是社区治理的“最后一米”。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家园,一楼大厅是必经之路。

“太破了!”“空落落的,连个凳子都没有。”居民议事会上,大家七嘴八舌。经过几番讨论,社区最终确定,改造19个楼栋大厅,建成“共享客厅”,方便居民歇脚、聊天、说事。

怎么建?谁来建?社区吹哨,部门报到。

2022年,青山区委组织部率先认领建设任务,在青和居1栋试点,打造以“和”字为主题的特色楼栋,并明确建设思路: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大包大揽,让群众全程参与,共同缔造。

80岁的老党员王桂安在武钢工作了一辈子,曾在棚户区居住了七八年,搬进青和居让他感叹居住环境“天壤之别”。得知建“共享客厅”,王桂安说:“客厅是大家的,也是我的,得操点心。”

楼栋大厅堆放着杂物,王桂安找到杂物主人说明情况,叫上几位热心居民,帮他们搬挪;窗户积尘,大家一起清扫;大厅单调,巧手的婆婆剪出窗花装饰;共建单位购置的休闲椅,大家齐心摆放妥当。

大厅焕然一新,但好像还少点什么。

“少了特色!居民大都是武钢工人,能不能有钢城元素?”“工人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能展现吗?”

一个个金点子,像一盏盏明灯,照亮“共享客厅”。

走进1栋,工人炼钢、武钢高炉等剪影图映入眼帘,墙上的“1955”寓意1955年武钢破土动工,高楼矮屋今昔对照,反映青山区的沧桑巨变。

“一进门,就想起那段光辉岁月,很是自豪!”王桂安说,大伙常在这里忆往事、拉家常,“共享客厅”成了居民的情感纽带。

当楼栋命名的议题提交给居民时,“和谐”获全票通过。

“和谐”楼栋,犹如样板房,其他18栋相继被省委国安办、武汉市检察院、青山区红十字会等共建、下沉单位认领,居民参与建设,热情高涨。

“和清”楼栋因建筑布局所限,大厅连窗户都没有,怎么办?居民提出“不便活动,就静下来,建个图书角”。社区买来长椅和书柜,居民搬来储物柜、闲置图书、装饰贴纸,温馨的图书角成了居民的精神家园。

大家的事大家干。19个楼栋大厅改造过程中,从征名到设计,大家出谋划策。从施工到完工,有的当质监员,有的出力搭架子,有的捐书捐画,19个楼栋,一楼一品、亮点纷呈。

“和安”楼栋,处处可见《国家安全法》的普法宣传;“和治”楼栋,大厅辟出一角“以案说法”……“和美”“和亲”“和善”等一个个温暖的楼栋主题,让“我的社区我的家”理念深入人心。

“共享客厅”成了居民下楼即达的“和”美家园。

02

“119自治小分队”扎根楼栋

管用又靠谱

62岁的退伍老兵刘春宏声音浑厚,爱唱样板戏,“和谐”楼栋的“共享客厅”经常听众满堂。

“这是我的舞台,也是值班室,谁有困难,来这里叫我。”刘春宏说。

值啥班?

“119。只要是1栋的,张家李家的事,我都管。”刘春宏爽朗一笑。

特色楼栋建设以来,青和居向内挖潜,大遍访找党员,将组织体系向楼栋延伸。按照“每个楼栋1名网格员、1个下沉单位、9名居民骨干”的模式,在各楼栋组建“119自治小分队”,队员排班,并在楼栋内公示成员姓名及联系方式,方便协助处理居民急难事。

119,成了敏锐捕捉居民需求的“前哨”——

97岁的黄爹爹要冒雨去营业厅给手机充值,值班的刘春宏看到,拦住老人:“别去了,我给你在网上充”;

83岁苏婆婆出院回家,刘春宏上门为老人屋内消毒,还将杂乱的家具调整摆放,买来富贵竹和鲜花装点,苏婆婆抱着刘春宏直夸“亲儿子”。

119,成了楼栋里的便民网点——

老党员李斌家的阳台仅2平方米,工具柜占了近一半,砂轮、管钳、电钻、磨刀器、扳手……应有尽有。

加入119小分队后,李斌的工具越配越全。邻居家煤气灶打不着了、下水道堵了、电视遥控坏了,只要一个电话,李斌就拎着工具包上门。

同为队员的刘赤,平日里随着“天天敲门组”上门问需求,渐渐地被居民“敲门”。小到钉个钉子、组装自行车,大到搬运家具,居民家大小事,都敲门找刘赤。

119,成了居民身边的110——

“你莫进我们楼栋!”一名自称天然气公司的男人声称低价为居民安装自闭安全阀,刚进“和谐”楼栋就被119小分队和居民劝离,楼栋党支部书记王桂安马上向网格员“报警”。

“政府免费安装自闭安全阀,骗不到我们。”刘春宏自豪地说,小分队每月召开楼栋议事会,三五分钟不嫌短,三五句话不嫌少,三五个人不嫌散,惠民政策、反诈宣传、消防安全等入户入心,邻里关照、纠纷调解不出楼栋。

孤寡老人郑爹爹每日必去“和清”读书角,4月初的一天突然缺席,小分队上门敲门,无人应答后联系网格员和物业管理人员破门而入,发现郑爹爹已瘫倒在地,大家将其送医,免于生命之虞。

“家门口”的党组织让幸福不断升温,党的神经末梢和城市治理“微单元”同频共振。

电动车进楼,有人劝阻引导;楼栋大厅环境卫生,有人来做;居民想看电影,就在大厅投屏播放……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到自治队伍,从旁观的你,变成行动的我。

居民邹红霞深有感触地说:“社区大事小事一帮人争着上,党组织就是管用、党员就是靠谱。”

03

凝聚左邻右舍

小楼栋释放大能量

张幼林自言过去“不爱下楼”,可如今“早晚都在楼下”,吸引她的是“共享客厅”的美食飘香、歌声悠悠、人声鼎沸。

去年冬天,青和居准备举办首届美食邻里节,各楼栋跃跃欲试。楼栋议事会上,定菜单、选大厨、备食材,分工明确。

当天,“119自治小分队”拎来米和油,有人搬来烤炉,有人买来瓜子花生,有人提着音响放起红歌,寒冬的楼栋热气腾腾,炸串、春卷、烤肠香气四溢。

“共享客厅”是众人的舞台,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60岁的鲁凤霞身材高挑,走路带风,爱好走秀多年,常随模特队在武汉各地走秀。自从“共享客厅”热闹起来,她便把秀场搬到楼下,为老人们走台步,带着10多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做手指操、伸展身体。

苏年运、肖斌鹏是“象棋迷”。去年夏天,他们向网格员提议在“共享客厅”举办“和聚”楼栋首届象棋比赛。楼栋议事会上,大家把赛事细化,并设奖项。比赛那天,近20人观赛。苏年运、肖斌鹏说,原来大家相识不相熟,如今成了好棋友。

每月一次的楼栋活动,居民翘首以盼,各楼栋之间暗自较劲。

端午茶话会、七夕老夫妻爱情故事分享会、玩转抖音小课堂等活动精彩纷呈,让这个老人居多的社区,迸发生机。曾住过4个社区的张幼林表示,只想住在青和居,“赶上了好日子,越活越有劲”。

在青和居党群服务中心,有一面“笑脸墙”。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驻足凝视。“判断老百姓是否有幸福感,就要看是笑还是哭。”总书记的谆谆教导,桂小妹铭记在心。

如今,青和居不少楼栋在“共享客厅”开设“笑脸墙”“照片墙”,将楼栋骨干党员、志愿者等群体的笑容定格,将每一次楼栋主题活动的快乐定格。

站在“照片墙”前,刘春宏说,党组织搭建的舞台凝聚起左邻右舍,楼栋居民“扎得蛮紧”,亲如一家。

楼栋是社区的细胞,是基层治理的最小单元。青和居将党的旗帜插在楼栋,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血肉联系,激活社区治理神经末梢,让社区治理由“独角戏”变为“大合唱”,小楼栋释放大能量。

莫问姓名 党派我来为您服务

熟悉的红马甲,熟悉的敲门声,每天早晨,贺小群滑着轮椅打开门,就能收到一份热腾腾的早餐。

送餐的有时是毕旺娣,有时是朱翠英,有时贺小群也叫不上名字,看到他们穿着红马甲,贺小群心里非常踏实。

红马甲的后背上,印着“党派我来为您服务”几个金色大字。

这几年,武汉市青山区青和居陆续订制了500多件红马甲,发给网格员、社区干部、下沉党员、志愿者,以及物业公司、共建单位工作人员。

“这身‘红马甲’,既是党给我的荣誉,也是责任。”他们穿着红马甲进门入户,解决群众大大小小的急难事。

“红马甲就是我的亲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麻烦事总是耐心周到。”盲人居民王莉娜身患肾病,每逢要做透析的日子,“红马甲”都会骑着电动车,接送去医院,风雨无阻,“我问他们叫什么名字,他们总说,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

红马甲把党的服务具象化,传递着党的光明和温暖,是党的各类服务队伍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生动缩影。

01

“有了红马甲的陪伴

每天都是亮堂堂的”

“今天天气好,要不要推你出去转转?”4月17日清早,青和居18栋的老党员毕旺娣穿上红马甲,和社区“天天敲门组”成员一起,敲开贺小群家门。

60岁的贺小群独居在18栋,早年因中风双腿无法行走。吃着他们送来的热干面,唠着家常,贺小群笑意满满。

3年前刚搬来社区时,贺小群总是疏离于人群,与谁都不搭话。社区“天天敲门组”了解情况后,每日上门,主动照料她的生活。

贺小群想要换张新床垫,居民志愿者朱翠英等人连续一周,跑了四五个家居城,终于选到一张柔软舒适、价格适中的床垫。换上新床垫当天,贺小群轻拍着朱翠英的背,泪花在眼里打转,“我今天才理解,‘是党派我来为您服务的’这句话的分量!”

青和居位于棚改回迁区域,居民以低收入群体为主,6年前,社区干部和志愿者探索“天天敲门组”工作法,近距离服务群众。

近几年,青和居升级“天天敲门组”,发动房管员、楼管员、社区医生、民警、骨干党员等力量,分15个网格做优做细“敲门十八法”,用专业服务为敲门入户赋能增效。同时,细化组织体系,依托“天天敲门组”成立“119”楼栋自管小分队(1名网格员、1个下沉单位、9名居民骨干),将化解矛盾纠纷的触角延伸至楼栋、进入到家庭。

高龄、孤寡等群体“重点敲”,敲出安心生活——

盲人居民王莉娜因病双目失明,还遭受肾病困扰,每周都要去医院做肾透析。可孩子还在上大学,身边无人引路,好几次只能耽误治疗。得知这一困难,“天天敲门组”向社区申请专用电动车,每周轮班送医。

“他们就是我的眼睛,我的‘舒心药’,有了红马甲的陪伴,每天都是亮堂堂的。”

一般家庭“定期敲”,敲出居民需求——

近两年,新型养老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天天敲门组”走访中发现许多居民不了解如何防范诈骗。社区民警刘博斌挨家挨户宣传普法,提前将居民受骗消灭于萌芽状态。

“社区教给我的识别骗子方法,我还会转给亲友,让大家都跟着受益。”老居民王大爷夸道。

年轻群体“网上敲”,敲出就业机会——

青和居社区网格员谢志杰曾是“天天敲门组”的服务对象,2022年通过“天天敲门组”送来的招聘信息,成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去年他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遇到刚毕业的小赵,并向她推荐了社区招聘信息。最终,小赵在其鼓励下顺利考取青山区青雅居社区干事岗位。

“上门服务时,有老人问我名字,说要让儿女好好感谢我,我拍拍这身红马甲,告诉他们,‘莫问姓名,是党派我来的’。”加入“天天敲门组”6年,每天“串门”已经成为毕旺娣的习惯,家门口玄关处详细记录着各楼层困难群众的家庭情况。

一棒接一棒服务,如今,“天天敲门组”队伍从160人发展壮大为400余人。

02

整合多方力量

难题不再难解

2015年嘉信物业入驻时,社区物业费收缴率不足70%。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等问题反反复复,物业一管,居民就投诉,双方是“剑拔弩张”。物业经理抱怨:“这小区太难管,真想退出。”

然而,到了2024年,物业收费率达96%,居民满意度达98%。青和居成为嘉信物业的一块“金字招牌”。

物业与居民之间的矛盾,是城市社区一道难解的题。青和居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物业管家穿上“红马甲”,真心实意服务群众,双方隔阂逐渐消除。

从居民最烦心的楼道堆放问题着手。

作为公租房小区,青和居居民流动性较大,居民搬走后旧家具床垫堆放在楼道内,不仅影响出行,还存在消防安全隐患。

起初,因为工作量大、成本高,楼栋清理一直没有进展。社区带头,组织下沉党员、居民骨干一起大干3天,彻底把楼道清理干净。

看着大家忙前忙后,物业公司主动找社区沟通:“以后清理楼道的事,交给我们吧。”

工作局面打开了!物业公司党组织负责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社区与物业公司、公租房运营公司建立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常态化协商解决电动车上楼、高空抛物等重难点问题,每周组织“清洁家园”专项行动。

“偶有情况特殊的居民,我们摆事实、讲道理、优服务,对特困群众减免物业费,赢得他们的信任。”嘉信物业党委书记陈永全说,“现在,居民主动监督不文明行为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省心。”

物业在“管好物”的基础上,逐步向“服好务”转变,承担起更多的人文关怀责任。近5年来,嘉信物业公司每周四“党员公益服务日”为居民提供免费维修小家电、理发、磨菜刀等服务,为小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保安保洁岗位21个,给困难群众减免物业费45.6万元。

有了联席协商经验,青和居团结引进下沉单位、群团组织等多方力量赋能小区治理。

“四点半学校”开办寒暑假全日制托管和周末特色活动,邀请“五老”志愿者给孩子们讲故事、讲历史,发动青年团员开办科普讲堂、策划益智游戏等;爱熙社工中心为辖区老年人、小朋友、残疾人等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引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唱红歌、跳操等文化活动。

“荒地变草地,杂乱的楼道成了共享客厅,乱停乱放的电动车有了停车棚,党的温暖实实在在看得见。”坐在社区新建的休闲椅上,第一批搬进青和居的居民黄大伟享受着午后悠闲时光。

03

真情换真心

实干赢民心

2022年底,武汉市检察院年轻干部王力到社区挂职担任副书记,主要负责网格工作。

“我的事跟你们说不清!不要搞走访慰问这套形式主义。”没想到,第一次走访网格时,王力就吃了居民赵师傅的“闭门羹”。

“铩羽而归”的他在社区晚间交流会上倒苦水。同事们劝他不要灰心:“一回生二回熟,多主动服务,居民一定会认可。”

此后几日,王力在周围邻居那儿打听到,赵师傅收入微薄、生活困难,不满情绪多,常与社区工作者起冲突。

了解到情况,王力再次登门,向赵师傅介绍低收入人群的帮扶政策,还带他到社区办理补助。隔三岔五的,买点水果、大米去看他。

赵师傅心里的坚冰渐渐融化。“党的干部是真正在为老百姓办事。”再遇到王力,赵师傅总是笑盈盈地打招呼,还带头在社区群里吆喝大家参加活动。

在青和居挂职一年,王力为社区赢得多面锦旗:上门入户时偶遇独居在家、突发中风的黄婆婆,及时送医化解生命险情;发挥法律专业特长,调解家庭离婚纠纷;开展普法宣传,堵住几起养老诈骗案的发生。

“百姓心中都有杆秤,凡事多和群众聊一聊、多为群众想一想、多替群众跑一跑,一定能用真情换得真心,用实干赢得民心。”王力在民情日记本上写下这段感悟。

为用好用活下沉力量,青和居推行“单位联社区、支部包小区、党员进楼栋”机制,组织党员干部认领服务岗位,领办民生实事。

武汉市检察院等一批批下沉党员为社区链接资源,新建、扩建停车棚17个,新增电动车停车位700多个,基本解决了电动车停车难、充电难的问题;“政法先锋队”进社区开展普法及法律咨询专场,帮助居民化解纠纷。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办成,让“党组织就是管用、党员就是靠谱”成了青和居社区群众的共同信念。

“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组织,本身并没有太多资源,青和居用‘党派我来为您服务’凝聚人心,链接、整合各类服务力量,办好了群众大大小小的事。”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唐岚教授认为,青和居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推动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生动案例,其经验值得推广。

全域推广  一花引来百花开

21号公路,在武汉市青山区人尽皆知。这是青山区工业交通的生命线,宛如一条玉带,串起武钢、石化等重点企业。

去年初,21号公路电厂延伸路破损严重、坑洼不平,一度成了居民的“揪心路”。

如今,这条路宽阔平整,成了百姓和党的“连心路”。秘诀是什么?青和居经验。

近几年,青山区全域推广青和居经验,119个社区(村)因地制宜、活学活用,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青和居”之花开遍青山,绣出“大城善治”新画卷。

01

居民有需求

再难的事也要想方设法办好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曾是21号公路电厂延伸路的生动写照。

这条路位于青山区白玉山街道火官村、胡漖村及武钢电厂三方接壤处。道路两侧工厂聚集,进出工厂的大型车辆多,到2023年初,这条道路愈发破损严重、坑洼不平,不仅影响企业经营,还影响居民出行。

修路迫在眉睫。地处交叉地带,怎么修、谁来修?

“为民的事无小事,大量工作在基层。”一筹莫展之际,火官村村委会主任喻先习受邀赴青和居参观学习,党群服务中心墙上的几排大字让他陷入深思:学习青和居经验,首先要学习他们为民服务的情怀。

“三不管”的路,火官村就不能带头管管么?说干就干,村居联合召集辖区企业,邀请居民、村民代表,连开6场座谈会,商议道路修缮,讨论修路资金和后期维护等问题。

经估算,修路需要花费20万元左右,这条路不属于市政道路,修路资金谁来出?

“居民有需求,再难的事也要想方设法办好。”喻先习带队,一家家走访企业,争取资金支持。

“路修好了,企业才能更发展得更好。”最终,沿线企业达成共识:先源工贸、驰骋建材牵头,其他民营企业共同出资。先源工贸出资8万元、中铁十一局出资2.8万元,驰骋建材出资2万元,电厂则提供修路所需的钢筋。

今年初,新路通车了,宽阔平整的道路引得企业、居民、村民竖起大拇指。大家纷纷表示,这条路就像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双向奔赴,共建美好家园。

有了“共修一条路”的示范,火官村的居民、村民愈发团结和谐。

火官村部分村湾水管老化,常常停水,居民不得不用储水大缸保证用水。社区申请惠民资金,村干部走访村户共筹资金,每家筹出500元用于水改建设。如今,郑家湾等村湾水改全部顺利完成,再也不担心停水。

修路修灯、安装摄像头,去年以来,火官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79岁的村民张载娣说:“有党的干部在这里,我们生活就有保障。”

把群众大大小小的事办好,成为青山各个社区的共同追求。

蒋家墩社区联泰香域水岸小区,近70个垃圾桶无处安放,垃圾污水横流,社区邀请物业、业委会三方协商,靠惠民资金建成垃圾中转站;翠园社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社区联系共建单位武商城市奥莱开放职工餐厅给老人,建成共享餐厅;绿景苑社区居民渴望文艺活动,社区链接多方资源,开设古典舞、葫芦丝、声乐、瑜伽等多个课程,居民在“社区大学”滋养心灵……

02

“天天敲门组”经验复制

民情地图传递温暖

红色是党员户,橙色是志愿者,粉色是文艺骨干,紫色是高龄空巢户,黄色是租户……这张五颜六色的表格,是蒋家墩社区工作者“天天敲门”敲出的“民情地图”。

蒋家墩社区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与农村村落社区相比缺少联系纽带,与单位型社区相比缺乏同事关系等支撑,对社区缺乏归属感、邻里之间信任度不高。蒋家墩社区复制青和居“天天敲门组”经验,采集居民信息,建立需求清单。

结合“民情地图”上对于特殊人群的标注,“天天敲门组”成员与空巢、独居老人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结成关爱对子,每天一次电话问候、每周一次见面谈心、每月一次卫生大扫除、每月一次健康服务、每季一次政务服务。

小韩是联泰香域水岸小区的居民,也是一名下沉党员。他加入“天天敲门组”后与空巢老人刘爹爹结对。去年底,老人半夜不慎摔伤,小韩第一时间赶到老人家中,将他紧急送医。刘爹爹出院后,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无暇照料,“天天敲门组”成员每天轮流上门,小韩则为老人代买药品及生活必需品,并叮嘱老人,“有突发情况莫慌,我就在隔壁,随叫随到!”

“感谢你们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我的家中,让我可以难有所帮、急有所盼、需有所应。”刘爹爹痊愈后感慨。

在青山,很多温情的传递,常发端于一次敲门。

2019年,现代花园社区学习青和居敲门问需求。当网格员敲开吕女士家门时,7岁的桂晨曦一人在家,正啃着干脆面。联系其母亲才得知,父母忙于生计,对桂晨曦“想管管不了”。

现代花园是经适房小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双职工家庭占比超30%,有儿童的家庭多达800多个,放学后无处去、无人管是个普遍问题。

2019年,现代花园开设“四点半学校”。淡蓝色的天花板、卡通风格的墙纸、色彩鲜艳的多边形课桌一下就吸引了桂晨曦。社区链接全区资源,定班期、定课程、定教师,桂晨曦不仅每天的作业有人辅导,还体验剪纸、团扇、彩绘脸谱等国粹,会讲“两弹一星”等英雄故事。

“双减”政策发布后,“四点半学校”为课后托管兜底,服务延伸至寒暑假托管班。桂晨曦在这个课外学堂度过了4年的光阴。如今,桂晨曦即将小学毕业,在学业略显紧张的当下,母亲吕女士十分感谢“四点半学校”:“以往作业拖拉,现在能主动完成,性格也开朗起来。”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群众都是办法。青山区全域推广青和居“天天敲门组”、顺顺吧、好样的工作队、四点半学校、“社区好味到大食堂”等五大工作载体,邻里关系日益和谐,向善互助蔚然成风。

03

用心用情服务

绘就基层治理新画卷

4月16日,阳光明媚,船厂社区几位老居民相约在同舟文化长廊下象棋。

“以前下楼想和老邻居唠嗑,只能自己搬椅子。现在有了遮风挡雨的好去处,邻里都爱在这谈天。”

船厂社区属于老镇、老厂、老龄的“三老”企业型社区,居民大都是青山船厂的退休老职工,房屋不少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设施陈旧。

2020年,该小区被纳入老旧小区改造范围。但资金有限,只能先改居民最迫切的基础设施。

如何满足更广大居民的心愿?船厂社区联动辖区青山船厂、普仁青船医院等共建单位,筹集资金、盘活闲置资产,按照居民“心愿单”推进微改造项目。

原本老旧闲置的招待所,变成集医疗、康养、文娱、食堂等功能于一体的养老服务综合体,社区50余位高龄老人在此安度晚年;杂乱的棋牌室,在青山船厂的支持下,改造为新时代文明服务站,供居民唱戏、看电影、听党课。

随着共建项目落地,一批以“80后”为主体的下沉党员、志愿者活跃在社区。

去年,社区基于青和居“好样的工作队”经验,创新打造“80后”幸福家志愿服务品牌,组织青山船厂、普仁青船医院等单位的党员职工与社区60余位高龄、独居、孤寡老人“一对一”结对。

80多岁的独居老人李凯云突发肠炎腹泻,子女在汉阳居住,无法第一时间赶到。同住一栋楼的船厂党员职工王德磊每日下班第一时间便是上门看望老人,还护送陪同老人就诊。

“他就像我亲儿子一样,‘80后’幸福家志愿者就是我们的‘贴心人’。”李凯云感动道。

看着以前的老同事、老朋友幸福安居,原本搬去子女新小区的70多岁船厂退休职工杨德敏搬回了船厂社区,还担任起社区网格党支部书记。“这里是我一辈子工作生活的地方,是我割舍不掉的邻里情,社区越来越好,我打心眼里高兴。”

用心服务群众,用情守护社区,发源于青和居的经验,成了基层治理的“金钥匙”。

南苑社区曾因物业服务提档升级上调了物业费,在老旧小区物业收费难的普遍困境下,调价后的南苑社区平均收费率不降反升,从调价前70%升至现在的90%。管理该社区的长江现代物业有限公司住宅物业部党支部书记张春丽说,这得益于创新运用青和居的“红色物业”经验。

社区有一位武钢退休女职工,身患白血病。物业楼管员上门走访时了解到她独居且无子女,每个月独自去同济开药,再到武钢医院透析。

为了省交通费,她坐公交车来回奔波。从那以后,老人再去医院,物业安排车辆接送,并由一名楼管员和一名社区网格员陪护,直至老人去世。看着老人曾眼含热泪送来的锦旗,张春丽说,居民和物业是契约关系,但不能只讲权责,更要讲服务。

老人提着重物,物业会搭把手;有居民结婚,物业会铺上红毯增添喜庆气氛,感受到了红色物业的温暖,服务的提升,一位拖欠6年物业费的老人今年初主动补交了物业欠款,并提出以后按时交费。

6年来,青山区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域推广青和居经验,凝聚多方力量共同缔造美好生活,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形成“一花引来百花开,百花争艳春满园”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