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3万条数据看中国“战塑”产业哪里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9 05:02

全国首份《2024中国“战塑”产业发展指数报告》发布。

塑料以重量轻、可塑性强、制造成本低、功能广泛等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钢铁、木材和水泥一起构成现代社会中的四大基础材料。4月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全球战塑”(Planet VS. Plastics)。

全球战塑背景下,从源头减塑到使用场景减塑,正在逐步“重塑”我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布《2024中国“战塑”产业发展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根据生物降解塑料、竹材代塑、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环保包装材料、再生塑料五大“战塑”相关产业41.53万条企业数据进行编制,评估“战塑”相关产业在31省份的分布和发展水平。

中国“战塑”产业指数图谱:

广东五大产业全面发展排首位 浙江在再生塑料、以竹代塑等产业上优势突出

基于以上五大产业,新京报贝壳财经根据天眼查相关行业分地区41.53万条企业数据,形成五大维度标准化指数,衡量五大产业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情况。综合来看,减塑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是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链相对发达、工业部门较为完善的地区。从地域上看,减塑产业的整体发展呈现东部领先的格局,尤其以东南沿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区域最为发达。分省份分产业看,广东的减塑产业发展最为全面,在各大产业中均处于领先地位,浙江在再生塑料、以竹代塑等产业上优势突出。排名第三至第五的省份为江苏、河北和山东,其中河北在生物降解塑料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居全国首位。


“战塑”大省实践样本:

广东: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座城市集中全省56.6%环保包装企业

作为中国塑料产业的最大生产地,广东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和发展趋势。凭借其庞大的产业规模、完善的产业链、活跃的技术创新、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明确的区域分工,已经成为国内乃至全球塑料产业的重要力量,并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减塑产业五大相关企业数量来看,广州和深圳是两大核心城市,集中了全广东52%的减塑产业相关企业。

从企业数量上看,广州、东莞、深圳、佛山、汕头是塑料回收企业数量相对集中的城市,五城市企业数量占到全省的约三分之二。广州拥有较高的废塑料全年回收总值,并积极推进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此外,肇庆市则侧重于解决废塑料回收行业存在的问题,如无源头交易发票、无法正常纳税等,促进后段交易的畅通。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研究发现,广东在环保包装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推动电商与生产商合作实现快件原装直发,减少二次包装,以及在邮政快递网点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鼓励企业实施绿色采购、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等,以实现产品全周期的绿色环保。

广东的环保包装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和东莞,三座城市集中了全广东56.6%的环保包装企业,其中,东莞桥头镇被提名为“中国环保包装名镇”,拥有400多家行业企业和148家规模以上包装企业,形成了环保包装产业集群。除了上述三城市外,汕头也是广东重要的环保包装产业基地之一,当地企业致力于研发运用环保技术并实现包装领域的国际化运营。

浙江:金华以竹代塑企业数量最多宁波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小区覆盖率达97%

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浙江提出了三年攻坚行动,旨在全面构建海洋塑料垃圾清理体系,打造海洋塑料垃圾治理的“蓝色循环”模式,通过数字化改革和创新机制,推动塑料垃圾的减量和高值化利用。从企业数量上看,杭州、宁波、温州是全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的三个城市,占到全省的55.5%,其中,宁波还成功入选了首批国家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再生资源回收网点小区覆盖率达97%。

在竹材代塑方面,金华市、杭州市和湖州市是浙江竹材代塑产业链上相关企业最多的城市,数量占全省的约三分之二。其中,湖州市安吉县是竹材代塑产业最重要的产业发展地,当地被誉为“中国竹乡”,拥有近百万亩的竹林,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通过推广竹制品替代塑料制品,安吉提高了竹产业的附加值,促进了绿色经济的发展,还集聚了全国一半左右的竹工机械及配件生产制造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竹工机械产业链。

再生塑料产业发展方面,浙江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推动再生塑料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浙江正逐步建立起从废塑料回收、分拣、处理到再生塑料制品生产的完整产业链。同时,浙江也在积极推动再生塑料产品的标准化和认证体系建设,提高再生塑料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公众认可度。其中,浙江慈溪桥头镇的再生塑料绿色发展项目在半年内产值达到了1.3亿人民币,显示了再生塑料产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苏:近半再生塑料产业相关企业在苏州、无锡和南京

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经济大省,江苏在塑料回收循环经济、生物降解塑料、环保包装和再生塑料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江苏的环保包装产业也在多个城市有所发展。从企业数量上看,苏州、南京、无锡是全省相关企业数量最多的三座城市,企业数量占到江苏全省的56.2%,其中苏州的环保包装相关企业数量超过了11000家。江苏的再生塑料产业分布在全省多个城市,苏州、无锡和南京是江苏再生塑料产业相关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三座城市的相关企业数量占全省的46.5%。此外,扬州市政府在推进废塑料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扬州模式”;常州市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在多领域形成无害化处置、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的样板。

河北:再生塑料产业在县城发展集中赵各庄镇已成北方最大废塑料回收再生集散地之一

通过鼓励“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广智能回收终端,培育新型回收模式,河北正努力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从各城市企业数量上看,河北的再生塑料产业在各城市均有分布,保定、唐山、廊坊、邯郸、石家庄为数量排名前五,五座城市的企业数量占全省74%左右。河北的再生塑料产业在县城发展集中,其中,文安县(保定市代管)位于河北中部,赵各庄镇已成为北方最大的废塑料回收再生集散地之一,被称为“废塑料之都”;定州市则有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是北方最大的塑料再生基地。

河北正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塑料产业向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转型。在塑料污染治理方面,河北严格禁止生产超薄农用地膜、含塑料微珠日化产品,并推进塑料垃圾专项清理行动。同时,河北还鼓励快递包装绿色转型,预计到2025年,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50万个。

山东:塑料回收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在青岛、临沂、济南

山东通过建立规范的回收体系和提升回收率,促进了废塑料的资源化利用。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方面也展现出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从地区企业数量上看,山东省塑料回收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在青岛、临沂、济南等城市,三座城市的相关企业排名为当地前三。其中,青岛依托龙头企业搭建了“互联网+废旧家电回收循环利用”的交流合作与服务平台,打造家电生产、消费、回收、处理全产业链条;临沂则创建了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山东省首批再生资源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分拣示范中心,构建了具有临沂特色的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链。此外,淄博通过龙头企业英科环保再生资源股份有限公司,也打通了塑料循环再利用的全产业链,在淄博、滨州两市还进行了海外塑料资源再生、循环利用的活动。 

安徽:环保包装产业集中在桐城、滁州等地区桐城是全国闻名“塑料之乡”

安徽鼓励生物基可降解替塑产品研发推广,如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拟投资24亿元建设年产12万吨生物可降解材料项目,预计年销售收入约23亿元,利润总额约为4亿元。安徽利用丰富的竹资源,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竹制品作为塑料替代品在日用品、建筑、运输等领域得到应用,如竹吸管、竹纤维餐盒等。安徽力争到2027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

在环保包装产业方面,安徽的企业数量排名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安徽的环保包装产业集中在桐城、滁州等地区,其中,桐城作为全国闻名的“塑料之乡”,绿色包装产业是其两大首位产业之一,拥有大量通过质量体系认证的企业,桐城市还有专门的产业园区,如双新产业园和新渡镇推动包装产业的绿色发展。滁州市通过建设绿色智能包装产业园项目,也在积极发展环保包装产业。此外,怀宁县依托其工业园环境优势,形成了以芊芊纸业为龙头的纸塑制造企业集聚群,是从源头缓解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方式。

我们注意到,全球对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关注度持续提升,各国已采取各类措施限制或禁止塑料相关产品的生产及使用,其中加强塑料回收再生是国际的主流趋势。

报告发现,中国“战塑”历程从最初的单个重点领域,逐步升级、扩展到全链条治理,覆盖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治理力度不断加强。在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布行动计划或重点任务,对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利用、末端处置等环节进行部署。

尽管社会各界在“战塑”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公众对塑料的生物降解性普遍有所误解,塑料废弃物仍有三分之一被不当处置或丢弃,技术限制和经济成本成为塑料从垃圾桶到生产线最大的阻碍……《报告》发布“战塑”产业全链条观察发现,在塑料循环产业的源头端,公众存在“可降解之惑”——是否使用可降解塑料吸管就对环境无害?公众对塑料的生物降解性普遍有所误解——即无论在何种条件下均能自动降解,而事实并非如此。生物降解塑料的降解条件因材料种类和环境而异,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需要在特定的工业堆肥设备中,在高温(如58摄氏度以上)和恒定湿度的环境中放置180天才能实现降解。根据清华大学研究数据,只有不到0.01%的生物降解废弃物最终会进入工业堆肥设备,焚烧和填埋(96.77%)是目前生物降解塑料的最终归宿。而未被合理处置的生物降解塑料,因为难以触发降解条件,不仅无法在塑料污染治理上做出贡献,其碳排放甚至可能超过传统塑料。

成本居高不下,如何让市场选择清洁原料,也成为全球“战塑”的难点之一,可降解塑料和再生塑料在推向市场时均面临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中国的塑料回收有较长历史和较多回收点,但拥有先进技术、规模化、产业布局完整的塑料回收企业数量较少。

最后,《报告》发布全球“战塑”未来展望:未来,新技术在环保材料和塑料回收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正推动行业向高值化、绿色化发展。数字化革命促进了塑料再循环产业的智能制造和网络协同制造,多产业链合作建立的全链条循环体系,以及垃圾分类的精细化,都为全球战塑提供了新模式和新趋势。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