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8月4日消息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70年来披荆斩棘,砥砺奋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70年,是不断创造伟大奇迹、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70年。
70年来,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一个脚印把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推出特别直播《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带您一起走遍祖国大地,重温历史,对话未来。
第十四期特别直播“丝路春雨润长安”,来到的是三秦大地——陕西。
延安目前植被覆盖度81.3% 央广网发 庄敬平 摄
红色是陕西的本色。
小米、红枣托起窑洞里的初心使命。
中国大地原点千年不变,长波授时北京时间。
秦时明月,汉时雄风,包裹千年长安,遍地文化,传承乡贤。
黄帝陵牵动着中华儿女共同的血脉;
兵马俑赫赫军威昭示着赳赳的老秦豪情;
陕西苹果又脆又甜,肉夹馍卖遍世界。
每当历史走向十字路口,都少不了陕西的定力、陕西的贡献!
说到陕西,不少人会想到她厚重、灿烂的文化——钟楼、鼓楼、古城墙,千年的底蕴。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最近这一阵,有一部网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带火了陕西的小吃。说到陕西,最先想到的就是这些美食:水盆羊肉、火晶柿子、凉皮儿、肉夹馍。当然,还有兵马俑。
陕西,自然区划上因秦岭-淮河一线而横跨北方与南方。位于西北内陆腹地,横跨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中部,连接中国东、中部地区和西北、西南的重要枢纽。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坐标让我们三秦大地愈发独特,也愈发充满生机。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对陕西发展作出了追赶超越的新定位,提出了“五个扎实”新要求,就是扎实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实推进特色现代农业建设、扎实加强文化建设、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扎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为新时代陕西发展标定了历史方位、指明了前进方向。
70年的发展历程,陕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实现了经济总量大跨越,增速大跨越,财政实现大跨越,实践了历史上最深刻、最广泛的社会变革。70年来,陕西省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共和国第一、全球第一。
主持人:同样,我们节目每天的报时“北京时间”,并非来自北京,而是来自陕西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
主持人:今天的节目中,我们还请到了一位非常特殊的陕西向导,她也要来亲自说说这些陕西的“第一”。有请我们的AI机器人“唐小妞”,听听她口中的陕西骄傲:
唐小妞:大家好,我是AI机器人,我叫唐小妞,唐朝的唐,美妞的妞。
1958年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建成通车;1982年12月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生产出中国第一只彩色电视机显像管;2007年1月,陕西建成世界最长的双洞高速公路隧道——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2007年陕西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陕西省苹果、猕猴桃产量世界第一!
陕西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气产区,天然气年产量占全国30%以上,北京市30%天然气来自陕西。北京人每10杯水就有7杯来自陕西境内的汉江、丹江。地处西安市临潼区的新丰镇车站是目前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运编组站,中国铁路货运最大的枢纽在陕西。陕西是我国最大的能源重化工基地、最大的军工生产、研发基地。
嘹咋咧!
一列旅客列车行驶在宝成铁路线上 央广网发 唐振江 摄
主持人女:我们的唐小妞真是可爱。给我们展示了不少“陕西骄傲”,一下就把陕西追赶超越的精气神带出来了!
主持人男:那么,生活在三秦大地上的百姓感受如何,我们的记者在西安街头随机采访了大学生、游客,一起来听一下:
被采访者:(现在)高楼大厦的,人又多又热闹!繁荣、稳定。
环境越来越好了、政府部门办公效率越来越高了。
治安特别好。
街道干净,文化气息浓厚。
交通太方便了。
经常有学生让座。
游客越来越多了。
很科技化、很新颖,眼前一亮。
更走向一个国际化。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我们陕西这70多年的发展很典型,第一个30年就是计划经济的30年,陕西是国家投资建设重点,(“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给陕西摆了24项,是全国摆项目最多的,奠定了陕西的工业基础。那个时候是陕西发展比沿海快。第二个30年国家改革开放了,战略重点东移了。陕西搭上了改革开放的顺车,发展也快了。进入第三个30年,我说风水轮流转,又转到西部了,又转到陕西了。因为我们进入新时代。习总书记到陕西考察调研,让陕西抓住“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找准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引领新常态,追赶超越。现在陕西正是抓住了“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正在追赶,超越发展。正在创造辉煌。我想在今后这30多年,在今后的新时代,陕西会发展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牵挂贫困地区。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赴革命圣地延安,看望老区人民,指导、部署脱贫攻坚,强调要确保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主持人女:陕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我国是连片特困区最多的省份之一。在秦巴山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三大连片特困区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上,陕西干部群众流的汗最多、吃的苦最多,精神面貌变化最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脱贫攻坚作为全省头等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省上下齐攻坚的大扶贫格局,不断推进脱贫攻坚走向深入、取得重大性进展。
今年5月7号,革命老区延安告别绝对贫困,226万老区人民开启小康路上新生活。来听央广记者黄立新、刘涛、刘会民的报道:
延安革命老区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更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汇聚初心、发展壮大的起点,也是党带领人民军队奔赴抗日前线、夺取政权建设新中国的出发地。延安人民用红枣和小米养育了党的优秀儿女,中国共产党给了陕西红色文明的基因。
由于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不充分,延安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任务繁重。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满怀深情地讲到,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我们要永远珍惜、永远铭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习近平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加大老区的发展步伐,做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定要让老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使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延安地貌以梁峁、沟壑为主,由于上世纪连年的滥垦、滥牧,生态环境濒临崩溃,水土流失严重。“下一场大雨蜕一层皮、发一回山水满沟泥”,这让延安一度陷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延安干部群众近些年大力退耕还林、绿化荒山。截至去年底,延安的植被覆盖度已经提高到81.3%。延安市吴起县在全国率先退耕还林还草,全县退耕还林还草234.79万亩,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
延安市退耕还林办主任仝小林:“现在真正地找一个比较大的黄土高坡,还真找不到了,底色都是绿的。”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弹起“绿色变奏曲”,退耕还林吹响了脱贫致富的号角,延安人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在黄陵县,生态旅游成为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的新途径。正在自家院子喂鸡的是安沟村村民刘公民,他年幼时摔伤了腿,没法外出打工,一直是村里的贫困户。前年村里的合作社揭了牌,确定把现代观光农业休闲度假游作为产业发展方向,让他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刘公民:2017年后半年入的股。
记者:拿什么入的股啊?
刘公民:土地和人口入股,入了10亩地。
包村干部梁浩说,全村162人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家家户户的土地、人口、果树等都可入股,经营收益每年分配到人。看到了村里的好光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踏上了回家的路。梁浩:“咱把村里的发展规划和以后的发展前景描述了以后,一些年轻人就回来了。既可以经营收入,也可以顾家,所以很愿意回来。”
交通设施落后,群众出行不便,也曾是制约延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要想富,先修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延安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四好农村路”的建设让硬化路进村入户,全长820公里的沿黄公路开通,打开了群众的致富之门。一车车特色农产品从山里运出去,一批批各地游客从山外走进来。2018年11月8日,延安南泥湾机场也正式投用,延安人可以从这里飞往全国16个城市,延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加载了新引擎。
延安市市长薛占海:“我们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围绕建设国家综合交通枢纽节点城市,谋划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打造立体交通网,彻底改变老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在延安精神的指引下,延安人民凭借着一股韧劲儿,终于迎来了摆脱贫困的历史时刻。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发展产业、稳定就业,改善民生、兜底保障……一系列扎实有力的举措,让延安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13.2%下降到0.66%。5月7日,陕西省政府宣布,延安市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19.5万老区群众告别绝对贫困,这标志着革命圣地延安的贫困县全部摘帽。下一步,延安将继续铆足干劲、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确保2020年延安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步入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累计脱贫591.73万人。陕西已经立下军令状,锚定大目标,要在2019年实现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立剑:陕西全省上下是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2011年底的775万人下降到现在的60多万人;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路、水、电、气、房等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取得了长足进步;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大有改善,我们调研的结果也显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信心,脱贫的精神动力显著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在脱贫攻坚中显著增强,农村社会治理水平也有所提升。这些变化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人民的认可。
碧水蓝天绿榆林 央广网发 榆林市林业局供图
绿色是陕西命脉。
朱?在汉江翩翩起舞,
大熊猫在秦岭怡然自得。
从风沙肆虐、水土流失,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三秦大地绿色版图向北挺进400公里。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绵延千里、永续北上。
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少不了陕西力量、陕西担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70年来,陕西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当作建设、保护、发展的重中之重。治沙英雄牛玉琴丈夫临终时曾嘱咐后人,要把自己埋在承包的沙地,他要看着妻儿治沙。
一代一代的榆林人用自己手上的老茧、一身汗水营造出三北防护林最美的绿色项链。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治理荒沙行动、退耕还林还草取得显著成效,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满山川的转变。
如今,从卫星云图看,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毛乌素沙地即将从地图上消失,“治沙英雄”们用沙棘、柠条、花棒“拴牢”流沙,毛乌素沙地成为我国第一个从流沙滚动逆转为固定半固定沙地。
在全国率先实施退耕还林的延安市吴起县,如今山绿了、水清了、民富了,狐狸、狍子、野猪等野生动物也开始出现了。依托良好的退耕还林优势,当地群众栽种苹果、油用牡丹等经济作物,既保有了绿水青山,又得到了金山银山。接下来,通过央广记者温超的一段录音报道,来了解这来之不易的变化:
延安吴起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上世纪中期,这里曾是黄河中上游地区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1996年,在外做生意的闫志雄回到了家乡吴起县南沟村,当选为村支书,面对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家乡和贫困的乡亲父老,闫志雄感觉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吴起县南沟村村村民闫志雄:“人家外面青山绿水,树长得绿油油的,咱们这的山上连草都不长,咱们说一句白话就是沙漠化相当严重,一刮大风就是满天黄土,我们这叫沙尘暴。一下大雨的话漫山遍野就是泥石流,洪水下山。”
吴起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日益加重威胁到家园,闫志雄暗暗下定决心改变村里的面貌,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在他的心里埋下了绿化荒山的梦想。有了想法,闫志雄就行动了起来,可是在动员村民的过程中,闫志雄发现村民们和他的想法大相径庭,在村民们的眼里,把耕地退出来种树种草、把羊圈起来等于改了祖祖辈辈的规矩,也断了他们的生计。
吴起县南沟村村民刘志安:“我就想不转这个事,如果说我把这点羊一卖,我家里四五口人怎样生活。”
吴起县南沟村村民闫志雄:“想咱们这个地方树一定能栽活,并不是栽不活,关键是看咱下不下决心,1999年咱们国家好政策下来了。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这就给我们又加了把劲,又降了一场保墒雨。”
经过20年的努力,吴起山川大地逐步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变革,共退耕还林220万亩,其中南沟村的村民造林超过13万亩,道路绿化1000多公里!
吴起县南沟村村民刘志安:“这个肯定是现在收益好,原先放羊的时候就那点羊绒能卖多少点钱,现在我们这收入就多了,多种渠道山杏、苹果。还有山上采的沙棘,林一起来就啥都有了。”
不仅仅是吴起县,这场延续了数十年的“绿色革命”正在让整个陕北地区由“黄”变“绿”。从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提供的卫星遥感图对比可见,延安实施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尤为显著。来自延安市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城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238天增加到2018年的315天,年降雨量从320毫米增加到500毫米。
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权文婷:“在1981年的时候,黄土高原区的平均植被指数只有0.15,到了2018年黄土高原区的平均植被指数达到了0.36,是我们(近)40年来的最高(指数),而这个植被指数是表征我们林草等植被覆盖和生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因子。”
昔日的黄土高坡已经全被绿色覆盖,春秋两季不再是尘土飞扬、黄沙弥漫,空气质量明显好转,主要河流泥沙含量大幅下降,野生动物数量明显增加。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东北虎豹监测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冯利民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在延安境内子午岭林区的800平方公里监测区域内,共拍摄到华北豹个体数量至少28只,庞大的华北豹种群出现得益于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的恢复。
半个多世纪以来,毛乌素沙地赫然标注在我国地图上。深受风沙侵害的榆林在70年里相继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三年植绿大行动等工程。
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这里数百万亩流动沙地披上绿装,曾被称为“驼城”的榆林再无风沙之苦,塞上风景已换新颜。荒沙变绿洲的背后的是一代代陕西人与风沙的残酷抗争。
自垫资金800万治沙的牛玉琴,探索出以开发保治理的产业化治沙新路的石光银,勤于探索科学治沙的张应龙,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等一批享誉全国的治沙英雄和先进集体,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一段段传奇故事。
70年沧桑巨变,从一家一户兄妹种树、夫妻造林、父子种草,到公司化种植、治沙合作社资本运营,从人挖肩扛变为科技引导、生物措施、工程措施齐头并进,榆林治沙实现了“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转变,成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典范。
如今,三北防护林工程区陕西区域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上升到2018年的34.98%,这也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中树种最丰富、乔灌草结合最佳、防风效果最好的区域,成为祖国北疆最漂亮的一条绿色生态项链。跟随陕西台记者刘天绪,去那里瞧一瞧:
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它的前锋活跃在陕西境内,面积2.4万平方公里,通称榆林沙区。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沙漠的治理,1978年,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生态林——三北防护林开始建立,接近四十年的时间过去,当地的老百姓只做了一件事——种树。
榆林市植被覆盖度遥感监测图2000年-2018年对比图 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叶里肯不拉 制图
在上世纪60年代的治沙工作中,樟子松被引入榆林,在榆林城区北郊的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扎根。陕西省治沙研究所副所长史社强:“这是1964年从樟子松原产地内蒙古海拉尔红花尔基引栽的,当时总共200多棵,现在存活的有77棵,都生长得非常健康。”
除了樟子松外,紫花苜蓿、柠条、沙棘、花棒等也在榆林当地种植广泛。6月底,在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陕西大地种业集团的第三农场,6000多亩紫花苜蓿迎来了今年的第一次收获。这些牧草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随后将以“订单农业”的模式,运往乳品企业当饲料使用。除了带来可观的收入,紫花苜蓿还能起到改善土壤的作用。陕西大地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好禾来草业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郝永康:“它可以非常大的提升土壤的肥力,种植过苜蓿的地再种其他作物会有特别明显的增产效果,另一方面它在生长期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肥料农药基本上是零使用。”
近年来,榆林市通过封山禁牧、不断扩大人工草地种植面积等措施,使全市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程度大大降低。榆林市草原工作站副书记纪云飞 :“目前人工种草保留900余万亩,天然草场面积2400多万亩。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草退牧还草、奶业优质高产苜蓿等项目,取得了一定成效涌现出一批草业企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根据陕西省气象局近日公布的对陕西省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风沙区生态功能监测情况报告,这个区域防风固沙区植被覆盖度从2000年的9.9%提升至2018年的38.03%,植被覆盖度增速十分明显。易起沙尘区域面积整体下降,高、中、轻度易起沙尘面积均有减少。区域内实测最大风速也明显下降,其中,靖边县最为显著。陕西省农业遥感与经济作物气象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王娟:“防风固沙区的植被生长生态贡献率为38.6%,说明防风固沙区的植被变好主要的贡献是人为因素影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些重点工程建设,比如三北防护林体系、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这一系列的重大生态工程。”
翻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可以看到陕西境内的汉江、丹江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占丹江口水库年均入库水量408.5亿立方米的70%。也就是说,北京人所喝的每10杯水有7杯都是来自陕西。
为了保证供水品质,2003年以来,位于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在“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的抉择中做出巨大的努力。几十万群众移民搬迁,大规模、高强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确保水环境质量达标。
安康市汉滨区汉江流水湾 新华社图
如今,在南水北调中线陕西省境内的水源地,从城市到乡村,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早已成为当地人的共识。详细情况我们连线正在水源地之一安康市采访的央广记者刘涛:
主持人:你好,刘涛!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的情况。
记者:我从安康市白河县城关镇的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监测站了解到,监测站的机器每4小时对水质进行一次自动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14个指标,每天每个水质指标可以获得6组监测数据实时上报。监测数据显示,汉江出陕断面一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
就在最近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副厅长张育奎表示:“近年来,陕西省推进汉丹江流域水源涵养区保护科学化、规范化、常态化,确保中线安全稳定供水。”为完善工作体系,陕西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及时研判预警通报、强化考核约谈督办等一系列措施,推进汉丹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陕西水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的好坏,决定着首都老百姓们喝到的水是否干净。作为核心水源涵养地,陕西南部的三市安康、汉中、商洛一直坚持从源头管控水环境污染,使汉江丹江的出陕断面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标准。就拿我采访的安康市来说,为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安康市先后关停了300多家污染企业,全市累计投入108亿元对汉江实施大规模综合整治,对汉江在内的14条河流25个断面实时监测水质变化情况,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
主持人:嗯,在你的采访中,“全民护水”的理念是不是已经深入人心了呢?
记者:没错,在陕南三市采访的过程中,我随时可以在河流、湖泊周边以及城镇道路、高速入口等地的广告牌上看见“保护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的标语。当地人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爱水、亲水、惜水,已经成为每一个陕南人的自觉行动。越来越多的“护河卫士”“护河志愿者”等民间护水队伍也在不断加入护河大军。
我在安康市旬阳县采访了一位叫朱先萍的大姐,她是旬阳县双河镇高坪社区的妇女主任,她的另外一个身份是旬阳县第一个民间女子护河队队长。这支女子护河队由9人组成,每个月都会定期义务到河边来捡拾垃圾。这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十几岁,最大的八十多岁,有离职退休老干部,也有青春年少返乡务工的90后,有机关干部,也有个体老板。朱先萍说,刚开始有人对她们不理解,但是她们觉得,身边的河水是要汇入汉江送到北京的,守护河流清澈,是她们的责任。当地政府对女子护河队的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精神高度认可,为她们购买了保险,配备了服装和清洁工具。现在当地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爱心志愿护河队”。大家用自身行动带动和感染着家人、朋友,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主持人:好的,谢谢刘涛!
秦岭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秦岭地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秦岭四宝”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名扬中外;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且含量高,钾长石储量位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钒矿亚洲第一,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资源宝库。
一段时间以来,秦岭脚下不断出现违规、违法建设的别墅,这些“私家花园”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秦岭违建别墅拆除”也备受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违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问题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六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求“对此类问题,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放手”。
2018年7月,正风肃纪的秦岭保卫战全面展开。保护区关闭取缔上千户农家乐,秦岭违建别墅实现了从全面拆除到全面复绿。陕西构建了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设立了秦岭保护基金,建立了西北首个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探索环境修复新模式,多措并举巩固秦岭保卫战成果。
秦岭 新华社图
如今,秦岭正在恢复郁郁葱葱、安宁美丽。跟随央广记者温超去听一听那里的情况:
杨森平是西安市?邑区蒋村镇的秦岭生态巡查专职网格小分队网格员,他每周都要在辖区内进行至少三次巡查,巡查的重点是乱搭乱建、乱砍乱伐、乱采乱挖、乱排乱放、乱捕乱猎等“五乱”问题。“在我们巡查过程中 如果发现问题 一些简单的问题,我们会立行立改 如果事态比较严重的话 我们会上报秦保局及区政府做下一步的调查处理。我们要为保护秦岭大山尽到我们的职责。”
?邑区率先在西安市沿山区县中制定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大排查机制》《秦岭保护区全社会监督机制》等,建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常态化机制。西安市?邑区委书记范九利:“认真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努力实现规划控山、网格管山、常态巡山、铁腕护山、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秦岭生态环境。”
陕西对秦岭沿线6679家农家乐进行摸底排查,关停318家,整改570家,并对一些违法违规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农家乐建筑设施进行了拆除。西安市?邑区秦岭办工作人员:“对原有的没有证的坚决取缔,有证的我们要逐步注销、压缩。”
今年6月5号,“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安康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成立。这是西北地区首次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崔喜:“对损害发生后能够原地修复的,责令责任人积极修复原地生态环境,原地生态环境不能修复的,责令责任人以‘补种复绿’‘增殖放流’等替代方式恢复被损害的环境;责任人无法修复或拒绝修复的,委托第三方替代修复,修复费用由责任人承担;对部分家庭生活困难无法赔偿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费用的责任人,通过‘护林’‘护鸟’等劳务代偿的方式让其承担相应责任。”
陕西还争取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对秦巴地区给予倾斜支持,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710万元,重点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以及秦岭地区河流堤岸绿化整治等方面。秦岭6市积极筹措资金3.5亿元,进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治理项目57个,面积17700亩。
西安至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中欧班列2019年7月16日首次开通 新华社图
一条丝路通向天边,
机械设备运出去,
汽车、面粉、葡萄酒拉回来。
钢铁长龙一路向前,
连通欧亚,陕西站上开放前沿。
长安号、西安港、自贸区,新的起点。
开放的陕西连接世界、链接全球。
对外开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成立,将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历史性地推向“前排”,推向中国向西开放的最前沿。
经年累积的发展势能瞬间转化为追赶超越的动能。铁路和航空成为这一转变的先行者。依托区位优势,一个立足陕西,东联中国五大“经济圈”、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陆空新通道”快速打通,为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打通了“快速通道”。2019年上半年,陕西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212亿元,同比增长10.9%。
2013年11月28号,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在西安开通的“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载着一批批中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工业配件、食品建材走出国门。
5年多来,西安逐渐成长为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的到、发枢纽,“长安号”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覆盖欧亚44个国家和地区。陕西的对外开放水平借助“长安号”跃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台阶。马上跟随央广记者刘涛去长安号体验一下:
今天(4日)下午18点36分,搭载着服装及日用百货的X8025次班列将从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新筑车站驶出,一路向西奔向万里之外的德国杜伊斯堡。
自从2013年11月28号“长安号”第一次发车以来,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的发车频次从不定期开行,到每周固定一班,再到每天一班,目前已经达到了每天五到六班,发货量蹭蹭往上涨。新筑车站站长张义说:“2013年11月28日到2015年7月30日,我们中欧班列实现了第一个(发车)100列,这个当时用了21个月。到了2019年的6月,我们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202列的到发,这个数字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大的。”
就在今天(8月4日),满载意大利红酒、欧洲汽车零配件、电商商品及其他产品的“长安号”(米兰—西安)班列顺利到达西安,这是“长安号”第13条新开通的线路,意味着 “长安号”的“朋友圈”再次扩大,西安、米兰两座历史文化名城通过铁路实现了握手和拥抱。张义说:“中欧班列从疏到密,从少到多,从去到回,从内到外,我们用实际行动搭建了中国和欧亚国家产能合作的桥梁。”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推进,“有来有往”已经成了“长安号”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运营中的常态。不久前,190辆中国制造的沃尔沃汽车搭乘“长安号”班列,历时18天,抵达比利时根特北海港。随后,在瑞典哥德堡生产的沃尔沃汽车又搭乘这列“长安号”返回西安,“长安号”整车专列实现往返常态化运营。
新筑车站党总支书记黄鑫介绍说,“双向物流”让“长安号”在陕西的“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建设中,份量越来越重。“沃尔沃从咱们新筑车站始发到达比利时,分拨到德国、荷兰、瑞典等25个国家,然后再由瑞典哥德堡往回运,再运到新筑车站,分拨到全国各地,实现了双向物流。中欧班列成为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互利互赢的典范。”
一件件印着中文、俄文、英文等标识的集装箱,搭乘着一列列“长安号”中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驶往中亚、欧洲。2018年,“长安号”首次突破了年到发量超过1000列的目标。今年1——7月,“长安号”的到发量已经达到了965列,全年有望达到1800列,继续呈现“阶梯式增长”。
站在新筑车站货场,站长张义指着今年5月新建的4个龙门吊说,“长安号”的发展壮大给车站带来了不小的变化,车站的发展也为“长安号”提供了更加有力的运力保障。张义:“随着中欧班列货运量的不断增长,今年5月份我们又增加了两条货物线,4台龙门吊,中欧班列的运能运力实现了翻番,所以我们中欧班列今年实现(到发)1800列是没有一点问题的。”
当前,西安正在打造全国的中欧中亚班列集结中心,襄西欧、徐西欧、蚌西欧、冀西欧等班列相继开通。借助毗邻中国大地原点的区位优势,西安作为承东启西货物集散地的作用将愈加明显。一直从事班列货源组织工作的西安陆港大陆桥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军说,开行量、重载率、运送货物总重,三项指标的领跑全国,让“长安号”班列在全国产生了明星效应、集聚效应、引领效应。
赵建军:全国各地的物流公司都在我们西安港务区成立分支机构,成立办事处,也有的直接在这注册新公司了,这就是物流的集聚效应产生了,这样一来明年的话我们在开班列方面应该说优势会更大,因为商业圈子形成了。
践行“一带一路”倡议,陕西“向西开放”的决心不光体现在陆地上,打造“空中丝绸之路”也是陕西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发力点之一。
截至去年底,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国际航线已经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20个城市,初步构建起“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网络格局。今年上半年,年旅客吞吐量全国第7位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和货邮吞吐量增速分别排名全国第二和第一位。枢纽集散能力不断增强,国际航空枢纽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一起通过央广记者刘涛的报道来了解一下: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货运区,各个物流公司的集装箱货车穿梭往来。货运入库安检通道前,工人们正从货车上往下卸包裹,安检线上的工作人员弯下腰一一给包裹上贴好标签,通过扫描标签上的条形码,货品的名称、产地、目的地等信息就能一目了然。
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公司副总经理刘涛说,这样繁忙的景象只是这几年西安机场物流聚集效应逐步凸显的一个缩影。西安机场的货邮吞吐量从10万吨到20万吨再跨越到30万吨,所用的时间越来越短。
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公司副总经理刘涛:2006年,我们的货邮吞吐量突破了10万吨的量级,之后历经9年到2015年我们突破了20万吨,2018年年底,咸阳机场的货邮吞吐量突破了30万吨,仅仅历时了3年。截止到今年6月底,累计货邮增速为全国十大机场第一位。
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国际航线覆盖“一带一路”沿线14个国家20个城市 央广网发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供图
货运量的迅速增长,依托的是高效密集的航空运输网络。今年以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陆续开通了西安——莫斯科,西安——曼谷,首尔——西安——河内等全货运航线,货运航线累计达到23条。
西部机场集团航空物流公司副总经理刘涛:我们将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倡议,新开布鲁塞尔-西安-印度德里,以及印度金奈-西安-孟买的全货运航线,进一步织密‘空中丝绸之路’。
从西安乘飞机出发,3小时航程可覆盖我国所有省会和重要旅游城市,到全国各大城市的等距离航空运输成本最低,西安在临空经济发展方面条件得天独厚,具有“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全国”的枢纽优势。依托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的西咸新区空港新城是陕西打造“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先行区。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主任贺键:我们在聚产业、开航线、聚货源、降成本、提效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的产业在加速聚集,在陕西运营的所有航空的基地公司、分公司、子公司都入驻空港,从而带来了航空维修、培训、地面服务、航空食品等比较完整的航空产业链,去年我们的临空经济产值到了100亿元。
贺键表示,空港新城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一带一路”推进航权开放,充分利用我国与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扩大航权安排的有利条件,加快开通中亚经停西安抵达东盟的货运航线,全面畅通西安连接东盟、中亚等新兴经济体的货运通道,构建“国际中间点、国内中心点”的中转枢纽,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架起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
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主任贺键:8月份,我们进口商品展示中心即将对外开放,我们已经和7个‘一带一路’国家签订了商贸协议。我们将争取国家航空物流中心的申报以及打造国家级的临空经济示范区的目标,我们不放松。
穿越两千多年,张骞出使西域的驼铃声,仍在陕西回响。有学者说,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过去,你需要来陕西,这里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你想洞悉中国的未来,你更不能错过陕西,这里是“一带一路”的枢纽。
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陕西一直是重要的枢纽。在着力建设“一带一路”的大环境下,陕西是中国西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门户,是生产要素流动的站点。
作为典型的内陆省份和“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枢纽,陕西既不靠海、又不沿边,如何做好对外开放?怎样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组组长石英表示,陕西的大发展完完全全是伴随着大开放的步伐而实现的。陕西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切成就,都可以归结于开放的结果。尤其是一带一路,给陕西的大开放更带来了一个新的契机。改革开放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把开放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陕西西安机场是吧,航空港的内陆港,加上各种铁路、公路、又是高铁、高速公路的交汇,使得陕西的开放程度一下子就上升了好几个台阶。现在陕西省委省政府提出来发展三个经济,门户经济、枢纽经济、流动经济。门户枢纽实际上是要打开门户。这三个经济实际上就是开放的经济,只有开放,才有陕西的发展,只有开放,才有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只有开放才有陕西更加美好的未来。
陕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大家知道“中国”这个词组最早出现是在什么时候吗?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一件青铜器叫何尊,距今已经有3000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二字就出现在内底的铭文中。其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陕西省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还有一张不得不提的陕西文化名片——《白鹿原》。据统计,自从1992年小说《白鹿原》发表以后,至今已经发行两百多万册。至今,已经被改成多种形式展现在观众们的眼前,有电影、话剧、舞剧,还有陕西的特色秦腔等。
除此之外,电视剧《白鹿原》的拍摄地“白鹿村”已经成了网红旅游地。一部陕西土生土长的文学作品直接带动了陕西的文化旅游。秦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最伟大考古发现之一”。秦兵马俑已经成为陕西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形象代表和靓丽名片。
兵马俑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吸引各国关注,先后有200多位国家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过兵马俑。可以说兵马俑已经成为陕西对外开放最好的见证。下面,再次请出我们的AI机器人向导唐小妞,来给我们说说兵马俑那些你或许不知道的故事:
唐小妞:1976年5月,新加坡时任总理李光耀正在中国访问,听到陕西人打井挖出了秦兵马俑的消息,他立即赶到兵马俑现场参观,成为第一个参观秦兵马俑的外国领导人。参观发掘现场后,李光耀感慨地说:“兵马俑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1978年9月,法国时任总理希拉克参观秦兵马俑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兵马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当之无愧地成为展示陕西乃至中国对外开放形象的最靓丽名片。新中国成立70年来,以秦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名片”对推动对外交流,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仅最近5年,陕西举办出入境文物展览45个,组织兵马俑文物赴11个“一带一路”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举办展览24个,为促进世界各国文明互鉴作出重要贡献。通过央广记者雷恺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采访的报道来了解一下:
现在正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旅游旺季,每天来兵马俑参观的中外游客过3万人,其中每20名游客中就有1名是外国游客。外国游客的身影在博物馆里随处可见。美国印第安纳州游客乔尔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进行家庭旅行,他们第一次来中国,第一次来到兵马俑。“我们一家之所以选择来这里,是因为知道兵马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份,看完之后感觉太神奇了!”
英国曼彻斯特的一个学校旅行团也是第一次来中国,他们同样把兵马俑作为参观的必选之地。学生们告诉我说,之所以会参加这次学校旅行,就是因为非常想看看兵马俑,觉得兵马俑有吸引人的魅力。“我认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非常棒,是个好地方,我很喜欢。我可以清楚的看到那些兵马俑脸上的笑容,来这一趟太值了。”
40多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的中外游客已经超过1亿1611万人次,年接待游客数量仅次于北京故宫。这些游客中20%都是外国游客,包括228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3000多位国际政要。这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有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俄罗斯总统普京,法国总统马克龙等。
秦兵马俑成为陕西“文物名片” 央广网发 见习记者叶里肯不拉 摄
作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使者,秦兵马俑从1976年开始,就先后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多个城市展出,遍及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主要国家,海外观众累积超过了2000多万人。就在此时,秦兵马俑还正在澳大利亚墨尔本进行着名为《秦始皇兵马俑:永恒的守卫》的展出。
秦帝陵博物院副院长田静:兵马俑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对宣传陕西、展示陕西也起到非常重要作用。现在很多海外人士来谈到兵马俑就说:陕西,兵马俑;兵马俑,在陕西。这也是一个口口相传的广告作用。
70年奋斗前行,70年壮丽画卷。厚重人文,精彩三秦。曾经周、秦、汉、唐谱写历史华章,新中国建设一马当先,改革开放为祖国贡献出一个个世界第一、亚洲第一、中国第一。
红色摇篮,革命圣地,陕西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山川秀美,绿色文明,黄土高坡林草覆盖,苹果飘香。
站在向西开放的前沿,“一带一路”像春雨让古老的三秦大地焕发青春、满眼生机。
今天的陕西,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追赶超越。脱贫攻坚、生态建设,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让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更好更快发展加油、助力。自贸区、西安港、长安号把陕西开放的名片擦得更亮。如今的陕西正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抬头望,一个全新的陕西正在以崭新的姿态奋发作为,融入世界,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挑战。
监制:梁 悦 黄立新;
责编:李 谦 杨 宁 于沫涵
撰稿:温 超
记者:雷 恺 刘 涛 刘会民 王文爽 朱 琛 叶里肯不拉·叶力努
特别致谢:陕西广播电视台 西安广播电视台 延安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