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成就之宝鸡丨GDP是建国初期的2462.1倍 人民生活迈向小康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3-12-07 00:15

华商网讯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励精图治,宝鸡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攻坚克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实力不断突破,人民生活迈向小康,经济社会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

  一、经济发展实现跨越,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经济总量大跨越。在70年的发展历程中,宝鸡经济发展首先实现了量的跨越。1949年,全市生产总值为0.9亿元,历时30余年,到1980年才突破10亿元,1995年、2011年分别突破100亿元和1000亿元。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65.16亿元,是建国初期的2462.1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28.6倍。人均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66元增加到1978年的346元,2018年为59988元,分别是1949年和1978年的909倍和173倍。

  财政实力大跨越。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31.82亿元,是1949年的2325倍,年均增长11.9%;全市地方财政收入87.76亿元,是1949年的880.2倍,年均增长10.3%;全市财政支出330.28亿元,是1949年的30867.3倍,年均增长16.2%。2018年,全市各项税收收入214.62亿元,达到1978年的120倍,年均增长12.7%。

  二、产业结构实现质的飞跃,非公经济迅速壮大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建国初期以农业为主导,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经历了“一五”、“三五”两个工业发展高潮时期,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的相继建成投产使宝鸡工业实力明显增强。1978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已发展到26.5:53.0:20.5,由以农业为主导的“一、二、三”经济结构发展为以工业为主导的“二、一、三”经济结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第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宝鸡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7.2:63.3:29.5,形成“二、三、一” 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变化。

  非公经济迅速壮大。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我国对手工业者和私营经济的改造,发展壮大了以国有和集体经济为主的公有制经济。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1998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的四分之一,2018年比重已达51.0%。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非公占比分别为27.6%、55.9%、46.5%。

  三、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产业化实现突破发展

  1949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0.99亿元,粮食总产量43万吨,平均亩产仅74公斤,生产力水平落后。建国以后恢复农业生产,对农村实行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践行,广大农民积极性空前提高。现代化、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释放,农业生产突破发展。2018年全市粮食产量132.54万吨,是建国初的3.1倍,是1978年的1.4倍;粮食亩产达到建国初的4.0倍,1978年的2.4倍。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9.25亿元,是建国初的292.4倍,是1978年的79倍。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70年来,农业产业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种植向粮、果、蔬及经济作物多元化转变。2018年,全年水果总产量120.36万吨,分别是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的166倍和40.3倍;全年蔬菜产量140.17万吨,从1985年到2018年年均增长5.5%;肉类总产量10.39万吨,是建国初期的42倍;奶类产量43.68万吨,是建国初期的3766倍。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截至2018年末,全市已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7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园区7个,省级农业园区43个,眉县猕猴桃现代农业园区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8户,其中国家级5户,省级58户。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64个,其中全国示范社31个,省级社138个。入社成员11.52万人,辐射带动农户27.59万户。家庭农场达到1071个。

首页
评论
分享
Top